書名: 長期投資制勝之道:抓住牛市,跨越熊市作者名: 徐志本章字數: 2013字更新時間: 2020-04-13 10:45:28
第二章 持有十年格力電器與初級投資體系的形成
我在開篇談到國內的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體系其實都不是原創的,主要因為我國證券市場的成立時間很短,而目前具備長期優秀公開業績的專業機構投資者極少,我們都是在尋找“如何做應用題”這道題的答案。我相信未來50年內,會出現一批中國的成功投資人。他們具備30年以上的持續戰勝市場的紀錄,具備完整的投資體系。
而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一是為了總結自己;二是希望摸索出來的經驗對于條件和我相當(初始資金只有幾萬元)的讀者有借鑒作用,可以少走些彎路。最重要的是,最終能夠在資本市場達到穩健復利的效果,提高未來的投資收益率,走向財富自由。
我并非科班出身,一系列的投資模式都是通過閱讀前輩們的經典的書籍、自己的實踐不斷地思考摸索出來的。既然是摸索出來的,那么除去體系的一些基礎性的東西,體系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讀者朋友們可以看到我是如何在實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改進投資體系的。
2008年我進入市場之時,本金一共加起來只有10萬元左右(2008年不到2萬,2009年通過賣掉原來50平方米的老房子,家庭的支持給本金增加至10萬)。2009年我辭掉工作專注職業投資,在2017年的時候,凈資產最高積累到千萬左右的級別。在此期間,凈資產的逐漸積累基本都是靠著資本市場所得,沒有其他外來的收入。所以,我的經驗可能對于像我這樣一開始本金較小的散戶朋友們有著很大的可借鑒性。
我有工學的基礎,而工學講究嚴謹、數據與邏輯,這恰恰讓我在做投資決策時不做“拍腦袋”的推理。凡事最好有理有據,有數據和邏輯的支撐。而在大三開始之后,我便開始對軟學科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基本上業余時間都泡在圖書館,大量地閱讀經濟學、企業家傳記、管理學、投資學等相關書籍?;仡^看,這些因為興趣而產生的知識為未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2008年6月我入職之后,正值金融危機呈逐級蔓延之勢。我的同事是一位老股民,賬面浮虧嚴重,卻經常討論股票。我也順勢關注了起來,跌下來是否有機會?但是我個人的性格比較謹慎,必須先有準備,才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于是乎,我找來了大量的書進行閱讀。最開始給我帶來最多靈感的就是彼得·林奇(Peter Lynch)。現在回頭看,林奇的書中也有不少不嚴謹的地方,但他的文字卻有一定的煽動性,鼓勵了我的“賺錢效應”??赐曛?,似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就能夠發現一只十倍股。這對于一個新入市的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如果一開始就讓我抱著《證券分析》看,那么熱情可能就要大打折扣。那時候在彼得·林奇的啟發下,再加上2008年急劇下跌導致的歷史級別的低估值,我發掘了一大批的優秀公司的投資機會,最終雖然我只抓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卻對于我決心踏入這個行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08—2009年我便實現了幾乎300%的收益率。如果一開始我就虧錢,那可能就打消了我繼續做下去決心。
全職投資期間,我給自己布置了很多的閱讀和學習任務,除了關注持倉、市場之外,要閱讀更多的書籍、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和行業的報表報告,不斷地摸索學習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幾乎每天都要閱讀一堆的報紙和商業期刊。我會記錄大量的閱讀筆記以及投資日志,記錄下當時買賣的邏輯,同時記錄下市場對于此標的物的漲跌邏輯、估值變化,當然,也逐漸建立起一系列關于市場、企業、商業、心理學等領域的模型,漸漸的,我的整個決策體系開始豐滿起來,當要用到某塊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可能就會自動蹦出來輔助我做出理性合理的決策。
從這章開始,以下大多數的論述,都是基于以上我所做的工作展開,即都是我在當時的情境下的投資筆記、投資思路、數據、邏輯、研究的回溯等,以便讓讀者能夠站在當時的角度與我一起回溯當時的整個決策過程,從而得到啟發,并且每一章的末尾都會有總結,記錄下那時候投資決策的疏漏以及結果。
自覺探詢歷史才會真正懂得未來。
這里,先從我人生中的第一只十倍股—格力電器談起,也是對于我初級投資體系的形成有著最重要促進作用的一筆投資。不知不覺,我持有格力電器已經11年有余,最初的基礎性底倉一直未動,算上分紅再投入,11年下來收益率在25倍左右。并且,格力電器帶給我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從2008年第一筆買入至今(2019年5月),估值僅僅提升了20%左右,在持有期間,其最高估值也未超過23倍市盈率。當然這也是能夠長期充滿信心堅定持有的原因之一,所獲取的收益幾乎全部來源于內在價值的提升。這也對我今后的投資生涯有一個重要的警誡作用:如果你的投資收益大多來源于短期內受益于估值劇烈提升而非內在價值提升的標的物,那么很可能只是收益率短期內的波動,而非你自己的理性判斷。所以,格力電器不僅僅讓我見識到了在合理估值下長期持有所帶來的超額收益,也讓我有了將內在價值波動和估值波動隔離開看的視角。說白了,短期內估值的快速提升很容易讓人將運氣當作實力,而格力電器讓我從職業生涯開始就沒有被估值波動迷惑,知道了利潤來源于什么才是更加可持續的。
下面,我就在這里回顧這一筆重要投資的整個過程,抽絲剝繭,從基本面、估值、核心邏輯等一一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