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這么多了,現在要聊一下自學中醫的態度。我認為這個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寫的這個連載的名字叫《自學中醫的那些年》,但是我想說我不排斥西醫。就像我前一篇寫的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取其所長,棄之所短。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中醫也有很多派別,比如傷寒派,攻邪派,補土派,滋陰派,溫病學派,包括現在比較火的火神派等等。據說這些中醫派別也會相互爭論,甚至相互攻擊。
現如今,整個中醫的發展不是很好,社會主流醫療為西醫系統。我遇到過很多中醫愛好者,學習者,甚至中醫老師,都會有意無意的在思想上攻擊西醫。當然也有西醫喜歡攻擊中醫,說中醫不科學等等等等。
為什么不同的醫療系統,不同的派別會有相互攻擊的現象,我想最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是利益問題。誰能證明自己的理論更正確,證明別人的理論不正確,那么勝利一方就會有更多的患者,就會有更多的利益。這個問題太深奧了,我不想深聊。
現在我是一個自學中醫初學者,但是我的工作是儀表自控人員,所以無論中醫,西醫的利益和我沒有啥關系,在去除利益的條件下,我更希望能學習到療效更好,可行性更高,經濟更實惠的治療疾病的方法。
而對于讀者你,對于患者來說,我們的需求是一樣的。誰的療效更好,經濟負擔更小,后遺癥更小,才是王道。
上一篇我說到西醫治療中暑不是長項,沒有優勢。我也要說一說西醫有優勢的地方,這樣才能平衡。
西醫的婦產科,就做的很好。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以前社會的的女子因難產而死。到當今社會,我們很少聽到因難產而死的人。這就是進步,就是優勢。
西醫急救非常實用,心肺復蘇法,海姆立克急救法。
再比如西醫的斷肢再接技術,這時候你請個老中醫來,看他能不能給你接好,大概率接不上吧。
再比如抗生素的使用,有些關鍵時刻就是需要抗生素跟上,效果立竿見影。
所以無論你是中醫粉,還是西醫粉,都不要無腦噴,不要人云亦云。這只能讓人覺得你更無知。
對于中醫黑,最常見的一個觀點是“中醫不科學”,西醫是科學的。
好,你來給我解釋一下什么叫”科學“。
我摘自《中醫既然有千般好,萬般妙,那為何淪落到今天這個樣子呢?》一個段落來解釋一下科學。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到底什么是西方的科學。
那么在西方,醫生這個稱呼,怎么稱號呢?
在中國,上過英語課的中國學生都知道,醫生就是:doctor。
實際上,在國外,中醫一般被稱為herbalist,一般直接翻譯為:
草藥醫生。
而西醫呢?
比較復雜。
西醫(一般是下面三種):
醫生(總稱): doctor
外科醫生:Surgeon
內科醫生:Physician
不過西醫關于各科醫生都有專用名詞,往往外國醫生介紹自己時,直接就把他所屬的二級學科名說出來了,可以參考以下專科醫生職位:
Accoucheur婦產科醫生
Accoucheuse/Mid-wife助產士
Allergist過敏癥專科醫師
AllergistAmbulance Paramedic 急救人員
Anesthetist麻醉科醫生
AttendantPhysician 巡診醫生
Aurist耳科醫生
Cardiologist心血管科醫生
ClinicalPathologist 臨床病理醫生
ClinicalPsychologist 臨床心理醫生
后面省略若干….
怎么樣,暈了吧?
懂了吧?
這就是分科。
很多中國人,不懂“科學”這個詞中的“科”,為何解釋為“分科”的科。
這些中國人,大部分都是文化跪族,認為,把西方的科學,簡單解釋為“分科而學”,太不夠檔次,咖位不夠。
在這些人眼里,科學,跟宗教信仰差不多,是個非常牛掰的東西,無論如何不能解釋為“分科而學”。
不過,當你不厭其煩地把西醫的名稱都瀏覽一遍后,你會發現,西方的所謂科學,本來的意思,就是“分科而學”的意思。
好吧,現在回到《自學中醫的那些年》,中醫講的是整體學,不是分科而學。所以中醫不科學。
對于我,對于讀者,對于患者來說科學不科學不重要,療效好才是更重要的。
這個連載的名字叫《自學中醫的那些年》,但是我認為只要是療效好,性價比高,管他是什么中醫、西醫、巫醫、還是神醫。就像是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不用拘于形式,用最有效的方法,來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