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天挺歷史地理學講義
- 鄭天挺 孫衛國 段曉亮 任芮欣等整理
- 1718字
- 2020-04-10 10:39:06
第一章 緒說
一
古者,麗于天者謂之天文,精于地者謂之地理(《周易》、《呂氏春秋》、《論衡》、《漢書·郊祀志》)。理本治玉之稱(《說文解字》),謂之地理者,以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周易義疏》)。川澤陵衍,各有形兆,故地理亦稱地形?!兑住吩唬骸霸谔斐上螅诘爻尚??!庇莘?、王廙均注“形”為“山澤”(《周易集解》、《太平御覽》),其明征也。亦或稱曰輿地,則申車底之義,以為負載之義耳(《史記索隱》)。自班孟堅志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風俗之由來,以地理名篇,遂成地志之專稱。后儒繼作,憲章為多,雖有紛更,終莫之能易也。
二
古代地書,僅載方域山川土宜地俗,或綜其宏綱,或條其纖目,若《禹貢》、《職方》,及《管子·水地》、《淮南子·地形》之屬,其大較也。自《山海經》旁述勝跡,太史公兼言水利,《漢書·地理志》以星野、戶口益篇,《太平寰宇記》以人物、藝文入錄,而方域志書條目遂廣。清初修《一統志》,其府縣所載,凡分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山川、古跡、關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二十一門,縷析絲分,務衒賅博。風氣所趨,州縣志書尤多踵華。于古人所謂“飾州邦而敘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異端,莫切根要”(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序》);“列傳侔乎家牒,藝文溢于總集,而輿圖反若附錄”(《四庫總目》)者,蓋莫能免焉。杜君卿曰:“凡言地理者,在辨區域,征因革,知要害,察風土?!保ā锻ǖ洹罚┻^此以往,非所尚也。
三
吾國地志,既分載方域、山川、人口、風俗、物產,故其書之分類亦不相遠。清代《四庫》收書,列地理類為: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紀十目;是為地書部居厘定之始。其后畢沅、章學誠、張之洞續有分合,終不逾其范。此雖書錄之部居,然潛研地理學者固可循而求之也。
四
昔漢高入咸陽,蕭何盡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漢武封三王,御史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是知古昔地理記載屬諸政典,藏之秘府,守在官司,非民間歸儒所得肄習。太史公石室金匱之書,其所記,但述河渠而已。蓋漢武帝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隋書·經籍志》),不容其更述也。逮成帝時,劉向略言郡國域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朱贛條列風俗,班孟堅輯而論之,以入《漢書》,于是地理一志,遂為后世官史不可或缺之目,而蘭臺之秘亦隨之傳在民間矣。
魏晉而后,地學益昌,長篇巨制,往往而有。若晉裴秀《禹貢地域圖》、摯虞《畿服經》、闞骃《十三州志》,齊陸澄《地理書》,梁任昉《地記》,陳顧野王《輿地志》,后魏酈道元《水經注》,其尤著者也。唐魏王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梁載言《十道志》,亦一代巨著。趙宋地書之稱者,則有樂史之《太平寰宇記》、王存之《元豐九域志》、歐陽忞之《輿地廣記》,而樂書最稱贍博,然體例之變亦自茲始。元有岳璘《大元一統志》,明有魏俊《大明志》、李賢《大明一統志》,皆官書也。卷帙雖繁,疏繆時見。明代徐宏祖有《游記》十二卷,均步履所經,非同耳食,則又卓然高視于前代者也。
往昔交通未繁,故地理載籍多以華夏為限,其述外夷者,則有晉法顯《佛國記》、智猛《游行外國傳》,唐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元《長春真人西游記》,明費信《星槎勝覽》諸作,雖屬敘述異域之書,然其耳目所經,仍不越東亞一洲也。
有清一代,地學最盛。語乎總志,則《大清一統志》最為大觀。余若趙一清、戴震、全祖望、張匡學、楊守敬、王先謙之于《水經注》;顧祖禹、胡渭、錢大昕、錢坫、洪亮吉、李兆洛、陳芳績、魏源之于古地理;黃宗羲、齊召南、洪頤煊、陳澧、吳承志之于水道;徐松、張穆、李文田、何秋濤之于西北地理,均一代之宗匠,精博可信。
大抵地理之學,愈后而愈精。若夫考求一代因革,辨究經文史事,則前代地書有足取焉。
五
自班孟堅首志地理,而西漢郡國之開置、疆理、墾田、戶口,厘然昭晰;嬴秦以前,惜罕專書。然文獻所存,非無足征。今考古地理,即以班志為斷,凡先漢文獻有關地理者,先辨其信訛,次尋其本真,更進而求古代之方域及所知邊裔之界限。若夫郡縣建制之沿革,歷代幅員之展蹙,則沿革地理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