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文學思想史(全二冊):羅宗強文集
- 羅宗強
- 3020字
- 2020-04-10 10:39:49
第一節 臺閣文學思想潮流產生之文化環境
自文化環境言,永樂朝已奠定了方向,宣德、正統并無大的變化。
朱棣建立永樂朝,從儒家的正統觀念來說是篡位。在這場被稱為“靖難之役”的建文朝與永樂朝更替的變故中,以方孝孺為首的一大批士人,秉持著儒家的忠君觀念,不事新朝,因之遭受到極其殘酷的殺戮。方孝孺因具甚大之聲望,朱棣要他起草即位詔,他至死不從,被割舌,猶噴血犯御座,終于被誅十族,親朋學生被殺者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之死,被無數人贊為士人立身處世之典范。殺方孝孺,甚至被后世論者歸結為明末士風敗壞之一原因。李贄就說:“四方風動夫以孝孺為之風……一殺孝孺,則后來讀書者遂無種也。無種則忠義人材豈復更生乎!”(2)在這次慘烈的殺戮中,死者上萬。士之忠君觀念在變故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也是在這一大變故中,另一部分士人則出降朱棣,成為永樂朝的重臣,如楊士奇、楊榮、楊溥、胡儼、解縉、金幼孜等。也正是這部分人,在永樂朝大力倡導忠義,成為永樂朝倡導程朱理學的中堅。方孝孺成為忠節的典范,楊士奇他們也宣揚忠節。對于儒家的忠節觀念的實行呈現為不易解釋的狀態。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一個迷惘難以言說而又能夠各為所用的重要范疇。這些更事新朝的人,其中或有甚為復雜之原因,但有一點卻應引起思索,而此種思索實質上又關乎永樂朝文化環境與文學思想走向之性質。此一點應引起思索之處,就是楊士奇們在巨變中態度之轉變。劉宗周撰《論語學案》,釋“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引《天順實錄》:
遜國時,金川失守,楊士奇、胡儼、解縉、金幼孜、黃淮、周是修會于吳溥邸中,約同死節。諸臣皆慷慨激發,獨是修無言泣下。已而溥問其子與弼曰:“諸叔何如?”與弼時方七歲,對曰:“獨周叔死兵耳!”羞惡之心,正在此處用。(3)
方孝孺拒草詔書被殺,周是修自經,激昂慷慨約同死節的楊士奇、胡儼等人則迅即歸附新朝。周是修自經的二十日后,楊士奇被詔視草(4),隨后,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也相繼入直,并預機務(5)。他們成了永樂朝營造以程朱理學為思想核心的文化環境的主要人物。他們也提倡綱常名節,但是他們的提倡與他們在巨變中態度的轉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自思想觀念言,他們的主要傾向與宋濂、方孝孺并無不同。他們的文學思想觀念亦承繼宋濂、方孝孺一脈。方孝孺們為建文皇帝盡忠,楊士奇們背建文而歸附永樂皇帝,也提倡名節。這就形成了一種不易解釋清楚的現象,以致后代議論紛紛。此亦儒家綱常名教觀念之難以言說處。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實難以一言盡之(6)。然自永樂朝之士人心態言,儒家之綱常名教,雖為朝野所共同倡導,在理論上一再言說;而感情上則少有真摯之呈露,少有激昂慷慨、動地歌呼。永樂以至宣德,心境平和為士林之共同趨向。
永樂、宣德朝是明代廟堂文化的全盛期,這和永樂皇帝的文化政策有很大的關系。在靖難之役對士人的殘酷殺戮之后,他很快地采取了重視士人和開展文化建設的政策。
永樂元年九月,他敇諭群臣,宣布自己的施政方針:
惟欲舉賢材,興禮樂,施仁政,以忠厚為治。(7)
又說:“朕有意稽古禮文之事,爾等博求名儒,用稱朕意。”(8)永樂二年殿試,取曾棨等四百七十二人;永樂三年就從中選出曾棨、陳敬宗、李時勉等二十八人,讓他們在文淵閣專心讀書,以備將來之用。他勉勵他們應該立遠大之志:“朕不任爾以事,文淵閣古今載籍所萃,爾各食其祿,日就閣中,恣爾玩索,務實得于己,庶國家將來皆各爾用,不可自怠。”(9)他培養人材的遠大眼光,與他數次親征靖邊,派鄭和多次下西洋,同出于他巨大的抱負。臣下贊他禮遇儒臣,他就說:“朕用儒道治天下,安得不禮儒者?致遠必重良馬,粒食必重良農,亦各資其用耳!”(10)
在文化建設上他做了許多的工作。這些工作,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廣泛收集存世典籍,以為治國之資。永樂元年七月,他命解縉等開始做這一工作:“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以至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11)此書之編制自元年秋開始,初稿名《文獻大成》,朱棣嫌其簡略,又經重修,成書于五年冬,名《永樂大典》,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他在為《永樂大典》作的《序》中,說:“朕嗣鴻基,勔思纘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制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蓋嘗論之:未有圣人,道在天地;未有六經,道在圣人。六經作,圣人之道著。所謂道者,彌綸乎天地,貫通乎古今,統之則為一理,散之則為萬事,支流蔓衍,其緒紛紜,不有以統之,則無以一之,聚其散而兼總其條貫,于以見斯道之大無物不該也。”(12)他這《序》里明說編此書之目的,不惟以備觀覽,且在于“齊政治而一風俗”,是治道的需要。
在文化建設上更重要的一項措施,是他在理論上大力倡導程朱理學,以一統思想。他命庶吉士余鼎編纂有關君道、臣道、父道、子道諸格言,為《圣學心法》。永樂七年二月,書成,他親自作《序》,命司禮監刊行。他對胡廣等說:“朕因政暇,采圣賢之言,若執中建極之類,切于修齊治平者,今已成書。”(13)此書之編寫目的,原為教導太子,而實關乎嚴綱常之制度。四庫館臣論此書之編寫,謂:“成祖稱兵篡位,悖亂綱常,雖幸而成事,傳國子孫,而高煦、宸濠、寘之類,接踵稱戈,咸思犯上,實身教有以致之。乃依附圣賢,侈談名教,欲附于逆取順守,自序委曲。”(14)《圣學心法》是他違背綱常之后提倡綱常的必走一步,不走這一步,他所要實行的修齊治平就無法實現。但是,更為重要的一步,是從理論上統一思想,建立程朱理學的官學地位,以實行更嚴格的思想管制。永樂十二年十一月,詔諭胡廣、楊榮、金幼孜,謂:“五經四書,皆圣賢精義要道。……其周、程、張、朱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六經之羽翼,然各自為書,未有統會,爾等亦別類聚成編。二書務極精備,庶幾以垂后世。”十三年九月,書成,名曰:《五經四書性理大全》(15)。《四書五經大全》所依據的注釋,主要是程、朱學說,《性理大全》所輯錄的,也主要是程、朱學說。永樂皇帝為《五經四書性理大全》作序,謂:“六經者,圣人為治之跡也。六經之道明,則天地圣人之心可見,而至治之功可成;六經之道不明,則人之心術不正,而邪說暴行侵尋蠹害,欲求善治,烏可得乎?朕為此懼,乃命儒臣編修《五經》、《四書》,集諸家傳注而為大全……又輯先儒成書及其論議、格言,輔翼《五經》、《四書》有裨于斯道者,類編為帙,名曰《性理大全》。書編成來進,朕……遂命工鋟梓,頒布天下,使天下之人,獲睹經書之全,探見圣賢之蘊,由是窮理以明道,立誠以達本……使家不異政,國不殊俗,大回淳古之風,以紹先王之統,以成熙雍之治,將必有賴于斯焉。”(16)胡廣在《進五經四書性理大全表》中也說編《大全》的目的,“非惟備覽于經筵,實欲頒布于天下。俾人皆由于正路,而學不惑于他歧。家孔、孟而戶程、朱,必獲真儒之用;佩道德而服仁義,咸趨圣域之歸,頓回太古之淳風,一洗相沿之陋習”(17)。《序》與《表》都明確地說明,編《大全》之目的,就是以程朱理學統一全國思想,在于家不異政,國不殊俗,在免于他歧,以妨止民之心術不正。《性理大全》論治道,首重立綱紀與正人心。凡所輯錄程、朱各家之說,大體皆以此為目的。以程朱理學正人心,此一種思想在永樂、宣德朝的士人中,有普遍的反映。整個的思想環境平穩而沉悶,尊經崇圣,修持德行,為其時之行為準則(18)。
這樣一個思想文化環境,對于文學創作傾向、對于文學思想的發展,當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