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宗元傳論:孫昌武文集
- 孫昌武
- 4414字
- 2020-04-10 17:06:11
第一章 生長在積衰動亂時代
一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唐代的蒲州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西南),于唐代宗大歷八年(七七三)出生在當時的京城長安。
史稱柳氏得姓于魯士師柳下惠。秦并天下,遷晉之解縣,屬河東郡。秦朝的河東郡相當于今山西省西南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東晉以后,轄區縮小到今山西西南一隅。唐代在這里置蒲州,后升為河中府,在天寶、至德時曾一度恢復河東郡舊稱。柳宗元說“河東,古吾土也”(《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柳河東集》,中華書局據宋世彩堂本排印本,一九七四年版。以下引用柳宗元詩文,除另注明者外均據此本,只標篇目,不注卷次),或自稱“河東解人”,就是用的這個舊稱。他的祖上歷代游宦,早離故籍,連他家的祖墳都早已遷移到長安萬年縣。但他的叔父曾“邑居于虞鄉”(《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虞鄉本來是解縣異名,到唐初才分別設縣;又“安史之亂”時他的父親柳鎮曾帶領家人到王屋山避難,而王屋山即在蒲州東,據此可以推測他家在祖籍仍有親族或田產。然而柳宗元卻一直沒有回過故鄉。
在北朝,柳氏是著名的門閥士族,柳、薛、裴被并稱為“河東三著姓”(元稹《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元氏長慶集》卷五十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以下引用文獻資料,每書所據版本僅在首次征引時注出)。柳宗元曾自豪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故大理評事柳君墓志》)他的八世祖柳僧習,齊奉朝請,歸魏,歷北地、潁川二郡守,揚州大中正,尚書右丞(1),封方輿公,事跡附見《魏書》卷七十一《裴叔業傳》;七世祖柳慶,在西魏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轉左仆射,進北周,賜姓宇文氏,封平齊縣公(2),《周書》卷二十二有傳;六世祖柳旦,仕周,以功授儀同三司,中書侍郎,封濟陰公,入隋,封新城縣男(3),大業初,任龍川太守,尋征為太常少卿,攝判黃門侍郎,事跡附見《隋書》卷四十七《柳機傳》;五世祖柳楷,仕宦于隋、唐之交(4),做過濟、房、蘭、廓四州刺史。
隋末農民戰爭特別沉重地打擊了河南、北和東南地區的士族地主,而柳宗元的家鄉河東正屬于大貴族李淵、李世民為首的所謂“關隴集團”統治的地區,農民革命的戰火較少波及。后來李淵父子建立了唐王朝,柳氏作為“關隴集團”的一個有勢力的家族,在新王朝中又取得了顯赫的地位。他的高祖柳子夏,唐初任徐州長史;柳楷的兄弟柳亨,隋末附于李密,密敗歸唐,累授駕部郎中,受到李淵的愛重,娶李淵的外孫女為妻,三遷至左衛中郎將,封壽陵縣男,后拜太常卿,檢校岐州刺史,唐太宗李世民曾對他說過“與卿舊親,情素兼宿”(《舊唐書》卷七十七《柳亨傳》,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點校排印本)的話。柳子夏的叔伯兄弟柳奭(5),貞觀中為中書舍人,高宗李治朝做過宰相。他的外甥女王氏,就是李治的皇后。當時柳氏一族處身統治集團的最上層,是與皇族有著親密關系的權臣貴戚。高宗朝,這個家族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二十多人。
但是,隨著社會矛盾的日趨激化,唐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也變得非常復雜、激烈。在高宗朝以后的百余年間,這種斗爭使柳氏一族受到兩次巨大的沖擊,結果這個“奕葉貴盛,而人物盡高”(趙璘《因話錄》卷一,古典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七年排印本)的顯赫士族,迅速降落到柳宗元出生時那種宗族“不振”的“卑賤”地位。
一次是在高宗朝。高宗王皇后無子,永徽三年(六五二),柳奭作為她的舅父,曾與元老重臣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于志寧等謀立李治長子、出身“微賤”的劉氏所生的李忠為皇太子,以為王皇后固位之計。后來武則天得寵,王皇后被疏忌,柳奭也被迫上疏請辭樞密之任,因而轉為吏部尚書。永徽六年(六五五),武則天誣告王皇后與其母魏國夫人柳氏為厭勝,株連柳奭,貶之為遂州刺史,又加貶為榮州刺史。王皇后廢,武則天立為皇后。顯慶二年(六五七),許敬宗、李義府希武后旨,誣柳奭與韓瑗、來濟、褚遂良等“潛謀不軌”,再貶象州刺史。四年,又以“潛通宮掖,謀行鴆毒”的罪名被除名,后被殺于象州(6)。武則天打擊政敵非常嚴酷。由于牽連治罪,使得柳氏一族“子孫亡沒并盡”(《舊唐書》卷七十七《柳亨傳》載亨孫柳渙表文語)。柳宗元曾回顧說:“人咸言吾宗宜碩大,有積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書省二十二人。遭諸武,以故衰耗。武氏敗,猶不能興。為尚書吏者,間十數歲乃一人。”(《送澥序》)他的家族的這段遭遇,在百余年后仍使他深感統治階級內部劫奪紛爭的嚴酷。
由于這一次打擊,使柳氏一族從皇親貴戚的特權地位降落到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此后,柳宗元的曾祖父柳從裕,只做過滄州清池(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東南)令;祖父柳察躬,曾做過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縣)令;父親柳鎮,有弟四人:縝(7)、、綜、續。綜、續行事、歷官已不可考。柳
官止華陰主簿。柳鎮舉明經,柳縝舉進士,都通過科舉踏入仕途,由府縣僚佐的地位逐步升遷。他們走的是當時沒有門蔭特權的一般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出仕道路。柳宗元曾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是“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與楊京兆憑書》)。
“安史之亂”給他的家庭另一次巨大的沖擊。這次大亂爆發時,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剛剛明經及第。柳鎮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其時年僅十七歲。叛軍占領長安,朝廷流亡,柳鎮護送母親到王屋山避難。關中、河東、河南一帶,正是官軍和叛軍激烈爭奪的地區。這里幾經洗劫,造成千里丘墟,雞犬無遺,饑荒連年。許多官僚士大夫家都逃亡流寓到南方。亂稍定,柳鎮一家也匯入逃亡人群,“舉族如吳”。在南方,這個家庭度過一段非常艱窘困頓的生活。由于要供養許多親族,連生計都難以維持。有時家中薪米無著,柳鎮甚至被迫外出告貸。曾有一次,他騎驢外出途中,經過一個山澗,正趕上山洪傾瀉,他被裹挾而下,幸好沖到一處山岔被截住,才免遭喪生之禍。柳宗元的母親盧氏為了供養親屬、子女,常常自己節食挨餓。這樣,從士大夫階層的優裕生活落入到逃難求生的狼狽境地,使這個家庭飽嘗了戰亂的困苦。柳宗元后來在文章中一再提及這段遭遇,可見它給他的家庭留下了多么沉痛的回憶。
“安史之亂”是標志著唐王朝從極盛而走向衰敗的轉折點。九年的大動亂雖然被平定了,但唐代社會的各種矛盾卻更深刻化和尖銳化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和腐敗衰微直接影響著柳宗元的家庭。柳鎮本來是一個頗有政能文才、懷抱濟世之志的人物。他深通經術,善詩文,交友很廣,時名甚高。他死后柳宗元給他作《神道表》,碑陰專門附了一篇《先友記》,列舉其一生交好的“天下善士”,許多是當時政界和文壇的名人。其中如陳京、趙需、許孟容等,在歷史上都以剛正不阿,直言敢諫著稱;而柳并、梁肅、楊憑及其兄弟楊凝、楊凌、韓會及其兄弟韓愈等,都是當時社會上有影響的作家。柳宗元一一記載這些先友,突出顯示了柳鎮的社會地位和聲望。但這樣一個有志向、有才華的人,在腐敗黑暗的政治環境下,仕途蹇滯,屢遭打擊,抱負不得施展。然而,正是這種坎坷的生活道路,卻使他加深了對社會現實的認識,養成了他剛正的品格。這對于后來柳宗元的成長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柳鎮在南方避亂期間,他的曾任六合縣令的叔祖父得罪宦官,屈死公府,朝廷還要繼續追究。他喬裝改扮,步行四千余里,到長安告了御狀,才了結了這個冤案。唐代宗廣德元年(七六三)三月,朝廷為慶祝平定“安史之亂”,上尊號、改元、大赦。柳鎮到朝廷獻《三老五更議》和《籍田書》,但未被重用,僅被授予左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朝廷禁衛軍十六衛中的一個低級官佐,“掌府內衛士以上名帳、差科及公私馬、驢等”(杜佑《通典》卷三十《職官十二》,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次年,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郭子儀被任命為朔方節度大使,他以文才出眾被延入郭的幕府,任節度推官、掌書記,授左金吾衛倉曹參軍的京銜,轉大理評事。此后,又歷任晉州(治所在今山西臨汾縣東北)錄事參軍、長安主簿、宣城(今安徽宣城縣)令、閿鄉(在今河南靈寶縣)令、鄂岳沔都團練判官(使府駐夏口,今湖北武昌)等職務。就這樣,他宦游四方,一直未得大用。但他為官確直,不避權幸。在任節度推官時,由于議事強項,不為權貴所容。在任晉州錄事參軍時,刺史是個兇悍嗜殺的武夫,柳鎮對其暴虐行為,常常據理抗爭,有時在無辜者被捶楚將斃時,他挺身出來抵擋用刑的棍棒,惹得刺史暴怒,他卻毫不畏懼。他的詩文中,也多有抨擊權奸、抒寫憤懣的作品。后來,在唐德宗貞元五年(七八九),柳宗元已十七歲的時候,他在殿中侍御史任上,為審理已故陜虢觀察使盧岳遺屬分財一案,又與權奸竇參相沖突,受到一次更為嚴重的政治迫害。
柳鎮在鄂岳沔都團練觀察使府,已因軍功受任殿中侍御史的京銜。貞元四年(七八八),入朝為真。殿中侍御史是朝廷掌刑法糾察的機關御史臺的屬官,正七品下。貞元五年,盧岳病死,其妾裴氏有子,盧妻分配遺產不給裴氏子,裴氏到朝廷上告。柳鎮的朋友穆贊以殿中侍御史分司東都的身份,負責辦理此案。其上司御史中丞盧佋則是竇參的黨羽。其時竇參已經入相,正受到唐德宗李適的信用。盧佋偏袒盧妻,竟迫脅穆贊給原告定罪。穆贊持正不允,盧佋就誣陷他受裴氏賄賂,將他逮捕下獄。穆氏兄弟四人,當時都以品行剛直著稱。穆贊的弟弟穆賞出來上訴。朝廷依例命御史臺、刑部、大理寺三司推案。負責斷案的,代表刑部的是員外郎李覿,代表大理寺的是大理卿楊瑀,代表御史臺的就是柳鎮。他們不顧權奸的淫威,平反了這一起冤案,但因而也就得罪了竇參。他當時就有意報復,但因為這是三司會審的御案,算是皇帝插了手,又有大臣趙憬等從中斡旋,使竇參的陰謀暫未得手。但第二年,終于借它故把柳鎮外貶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東)司馬,其時他年已五十二歲。柳宗元送父親到藍田,柳鎮憤慨地說:“吾目無涕。”柳鎮晚年的這段遭遇,也是當時朝政腐敗、政出多門的一個具體事例,是黑暗現實加給柳宗元家庭的又一個災難。直到貞元八年(七九二),中唐名臣陸贄的地位暫時上升,竇參得罪被貶死,柳鎮才得到昭雪,官復原職。但他回長安的第二年就病故了。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但家世亦早已沒落。她生育二女一子,柳宗元最幼。大女兒嫁給崔簡。崔氏是山東大姓,崔簡是唐初宰相崔仁師的五世孫,后來官至連州、永州刺史。二女兒嫁給裴瑾,裴氏則是關中大姓,裴瑾是玄宗朝宰相裴光庭的后裔,官至京兆府參軍、古州刺史。柳宗元的這些親屬,都是與他家境相似的沒落了的舊世家出身。
柳宗元作為世代為宦的著名的世家大族的后代,終生保持著對其祖先“德風”與“功業”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語氣,敘說祖上的地位和榮耀,表現出強烈的重振“吾宗”的愿望和對功名的追求。這決定了他思想意識的階級本質,也規定了他早年奮斗的企向。但是在唐王朝急遽走向中衰的社會轉變過程中,他的先世幾代人受到統治集團紛爭劫奪的沖擊,親經戰亂,屢遭打擊,社會地位陡降。他的祖、父一輩,目睹了唐王朝由極盛而轉入衰敗、分裂的過程。柳鎮本人更是現實黑暗政治的受害者。這樣的家庭遭遇,使柳宗元從幼年起,就接觸到社會的黑暗、時代的危機,在他的心靈中也埋下了不滿現實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