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斷更一天問題不大吧
- 重生之隋朝藩王
- 方堂鏡
- 2027字
- 2020-05-06 23:54:58
楊愔一生酷愛讀書,隨年僅五十就死于非命,卻是寫得一手好書法。他死后,家藏萬卷書籍以及他的書法著作大多流失殆盡,門生收集殘稿也不過萬字而已。卻不想楊諒在此處偶然撞見如此許多。
也正是通過這些楊愔留下的文字,楊諒才知道楊愔的身世經歷,以及和自己的關系。細算起來,這楊愔甚至還算的上是自己的族叔.....
弘農楊氏家業根基龐大,祖輩為官封侯將相者不知何幾。到這一世官爵最大的便是文帝楊堅了。楊堅正是弘農郡華陰縣出身,而楊愔與楊堅同屬一個時期之人,甚至是否兩人有過交往或博弈也未可知。
楊諒自然不會了解數十年前那些他不曾經歷過的歷史。一來自己前世并非專門研究學術的歷史學家,而來原本真正的大隋五皇子楊諒本身的確是個不務正業的二世祖....二十幾年窮奢極欲慣了,哪里有心思去惦記自己的好日子是從哪里來的,又將持續到什么時候呢。以至于現在的楊諒對于楊愔雖然好奇的緊,卻是完全沒有頭緒不知道具體該從哪里入手。
從楊愔留下來的文稿楊諒可以知道,這楊愔不僅僅是北齊的一國宰相,更是北齊國主高歡的姐夫。真真正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事實上,雖然北齊國主高歡殘暴成性,動輒便以極刑殺人取樂,但在政事上卻是百分百的信任楊愔,故此楊愔也是知恩圖報,盡心盡力的替高歡打理朝政不曾起過二心。
宇文鈞的“懸翁山中大有奧秘,所藏之物與前朝宰相大有關系”一句話說出口,楊諒就知道,自己來到山頂晉祠后心里一直覺得別扭的地方在哪里了。
為什么堂堂一國宰相要偏偏跑到這荒山野嶺的地方另開一個書房批示文章?
為什么楊愔明知國主高歡死后自己的處境尷尬,不駐扎在自己府上固守基業,反倒更加勤勤懇懇的跑來這懸翁山上寫日記?
明知“世不容君子,非我智不及也。”為何不提前盡早做打算?這并不像是一個聰明人的作為。
若楊愔不是一個聰明人,又怎會在這樣的亂世中得任宰相,又怎會在如高歡這樣的殘暴之君手下官運亨通安然無恙多年,北齊怎會在他楊愔的手里扶搖直上,打造成連南梁、北周這樣的強國都無法撼動的鐵桶江山?
莫非這楊愔是大公無私一心為國的圣人不成?這樣愚蠢的事情發生在這個如此精干的宰相身上,實在是太違和了!
如今偶然發現的山谷終于讓楊諒知道了,自自己來到山頂以后便覺得違和的事情該作何解釋。
楊愔并非沒有起過異心。
在最信任自己這個姐夫的國主高歡病逝后,再也不會有一個像高歡這樣的荒唐君王情愿將自己的一切權力都交付給自己的臣子,自己的宰相。哪怕是自己的親外甥。
結合楊愔所留的書信,楊諒漸漸將自己這位族叔的事跡大致連接了起來。
高氏為北齊的皇室。但高氏的起家是以鮮卑的貴族為基礎的。高歡死后,高歡的兒子高洋繼承了皇位,而姨夫楊愔德高望重,自然要繼續擔任宰相一職。
無論君臣親疏,高氏與弘農楊氏都是實打實根正苗紅的關內漢人。高洋即位后,想要立自己的妃子李祖娥為皇后。楊愔自然對此事是支持的。作為一個傳統的讀書人,楊愔堅持漢、魏的傳統,立高洋原妃為正宮。不料,此舉卻激怒了鮮卑貴族。
不知是否是高洋有意為之,鮮卑貴族對楊愔的不滿與日俱增。雖然楊愔在朝野遍布親信,手握大權,但天子畢竟仍是高氏,因此做起事來仍然束手束腳。
楊愔心中明白,十有八九是高洋不滿楊愔的權勢威望,擔心世人只知有楊氏掌權,卻不知高氏才是一國之君,這才布下的御下制衡之法。
楊愔是一個胸有乾坤,腹內有大智慧大抱負的人。先皇高歡性情暴戾,但明白自己二人誰才有治國平天下的本領,所以從不曾礙手楊愔的布局與規劃。楊愔不孚重望,齊國在其手中堅如磐石。
如今高洋的為君之道自然是合情合理的,大肆封賞鮮卑貴族。兩年內,只是封爵之人就有七人之重。朝野之上,鮮卑少數民族的面容出現了許多,那些常圍攏在丞相身邊的官員卻有許多淡淡退出了朝堂。拙劣的制衡之術罷了。
然而楊愔也并不是信奉孔孟之道以仁治天下的悲天憫人之儒學家。高洋繼位的年頭并不多,剛稱文宣帝的高天子,便因故病逝。作為太子少傅的楊愔自然當仁不讓,承擔起了輔佐太子,不,新皇高殷的責任。
年僅十五歲的皇太子高殷繼位后,楊愔晉升為開封王,內外軍政大事皆由他一人定奪,引起了高氏宗室權貴對他極為不滿。
楊愔認為文宣帝高洋在位時,對鮮卑貴族的封爵過濫,因而大加黜免,太皇太后婁昭君(高歡妻)、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為首的懷朔鮮卑貴族集團激烈反對,雙方甚至幾乎在朝堂之上就要大打出手,而剛繼位的小皇帝,在自己的老師以及祖母面前沒有絲毫威望可言。
事情的經過順理成章。自高歡死去已經有十數年有余,在這十幾年中,隨著皇室以及鮮卑貴族的不斷運作,楊愔的勢力已經逐漸不如從前。
但是楊諒眉頭一皺想道。
“但是這便宜叔父也早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文職官員。身為宰相多年,這從軍事到政治,楊愔才是實實在在的一把手,他怎么會這么輕易就毫無反抗的被一頓鴻門宴給安排掉了呢?”
“狡兔尚有三窟,這樣一個亂世之中油滑的聰明人,不會沒給自己留后路的??赡艹鲇谑裁丛驔]能成事,但想必,這晉祠內的書房以及山體內部的溶洞,大概就是這楊愔的退路之一了吧!”瞥了身旁的老道士張正隨一眼,張老道士會意的捋著長髯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