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何結婚,又為何不忠
- (美)海倫·費舍爾
- 1142字
- 2020-04-07 16:55:37
前言
這就來愛吧!
記者:您的寫作為何只涉獵情感關系方面的話題?
諾拉·艾芙隆: 世上難道還有其他話題?
前段時間在新幾內亞旅行時,我搭乘一輛皮卡翻山越嶺,坐在車后兜里,我與一名娶了三個老婆的男子攀談起來。我問他想要幾個老婆,他頓了一頓,用手揉揉下巴。我好奇地想:是五個?十個?還是足足二十五個?然而他卻靠過來對我耳語道:“一個都不要。”
人類是異性相吸的物種,世上約百分之八十五的文化體對“一夫多妻”持許可態度,不過真正做到妻妾成群的男人少之又少。要想多娶老婆,男人就得牛羊成群、田多地廣、腰纏萬貫或坐擁其他可觀的資源。即使符合條件,娶不止一個老婆也可能徒增煩惱。妻妾間會爭斗,有時甚至會毒害對方的孩子。人類生來就是男女搭配養育后代——當然身旁缺不了一群幫手。
本書講述的不光是愛情這一人類非凡情感的故事,也回答了人類基本繁衍策略的所有衍生問題:我們如何求愛?會選擇怎樣的伴侶?如何結合到一起?為何有人出軌有人離婚?愛情的沖動如何滋長?我們為何需要龐大的親友團來幫忙帶孩子?男女為何如此不同?隨著農耕用具的問世,兩性關系和男女交往發生了怎樣的劇變?最后一章則闡述了對未來兩性關系的新看法。
當W.W.諾頓出版社邀請我參與這本書的再版工作時,我欣然答應,深感這是我的榮幸。我花了整整十年寫就了第一版;此次的修改工作也許只要十天時間。然而讀了讀舊版后,我很快意識到幾乎全部內容都需要更新。
于是,我新增了大量的數據與觀點,具體如下:當人處于浪漫愛情、被人拒絕和長久相處這三種情境時,對他們進行腦部掃描實驗而得出的數據;我收集的針對個性形成的生物學原理,以及為何某人會愛上甲而不是乙的新數據;關于偷情、愛戀成癮、性選擇和配偶選擇方面的新資料;世界各地離婚情況的最新數據;我個人提出的關于人一生道德發展的理論;我關于現代人約會習慣的假設——我稱其為“慢愛情”;與Match.com合作收集的預測未來兩性關系的海量新數據。同時,我還為新增內容補充了注釋,保留了原先大部分注釋,并附了兩份調查問卷。
記者大衛·格根曾稱我為“美國最后一名樂觀主義者”。世間有許多令人垂淚的事,也有不少值得贊美的事——其中就有我們永不枯竭的愛情沖動。技術正在改變我們求愛的方式,卻無法改變愛情本身。浪漫的情感和愛戀受控于人腦中最原始的區域,緊挨著管理口渴和饑餓感的反射區。另外,正如柏拉圖在《會飲篇》(The Symposium)中精妙的論述:“愛神棲于愛欲之國。”愛是一種需要、一股熱望、一份想要找尋人生至寶——一位愛侶——的渴求。我們為愛而生。此言不虛,如果人類生生不息,一百萬年后我們仍會墜入愛河,比翼雙飛。
本書追溯了人類堅不可摧的情欲的發展軌跡,并在高潮處畫上了休止符。我堅信,倘若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有機會結成恩愛伴侶,眼下正是時候。
這就來愛吧!
海倫·費舍爾
(Helen Fisher,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