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昔和陸風一直在祠堂很晚才回家,老人的問題太多了,關于大青山、搜救隊甚至那三個困在狼頭崖的人,其中以陸德業、陸德廣和陸德勝問題最多,都是有關大青山生態完整的。
累的躺在床上,困意陡生,瞇了不到十分鐘,陸昔爬起身拿起充滿電的手機給楊梅打電話報平安,一直聊到凌晨一點多才睡下。
經歷了一場毛毛小雨后,天氣轉涼了。
南方的天氣和北方差別很大,哪怕寒冬臘月,頂多零下一二度,再冷一些也不會低于零下十攝氏度,自然也不怎么下雪。
檀香市的上一場雪還是2008年。
陸昔跑到市里花鳥市場逛了一圈,原因是老陸同志動手做了個魚缸,缸里空蕩蕩,需要幾條魚點綴點綴。
陸母則催促他有時間就帶楊梅回家,這婦人,想抱孫子想瘋了。
和楊梅通了電話,很可惜對方正在上班,沒空陪陸昔到市區閑逛,這讓陸昔稍微惋惜。
檀香市的經歷不是很發達,屬于典型的打工市,年輕人很多都離開家鄉到其他城市打工,所以除了幾個節日外,很少回家。
花鳥市場也蕭條,說是市場,也就不到30個商鋪,多是一些不太名貴的動物和植物。便宜的幾塊錢一條的魚,貴的2000上下的貓。
魚缸養魚,一般養的是金魚和錦鯉,農村也有人養斗魚。
“龍魚?”陸昔走到規模最大的商鋪時,突然眼前一亮,這店鋪的魚類繁多,海水魚、淡水魚,一些色彩繽紛的魚很惹人注目。
老板是個體格比陸昔還瘦的青年,二十七歲上下,迎上來忙遞煙,“兄弟是打算買觀賞魚回去養著玩?”
陸昔說:“到花鳥市場總不能買回去燉吧?”
老板嘿嘿道:“成,你先看著,我給你個優惠價,以后常來啊。”
陸昔不抽煙,但不妨礙他接煙。這是個禮貌問題,很多人不了解,別人遞煙是一種禮貌,如果你拒絕了,這會讓別人難堪。
所以他接了煙順手掛耳上了。
目光在水缸中的銀龍魚瞄了瞄,什么金魚、錦鯉,陸昔瞧不上,倒是對這銀龍情有獨鐘,于是問了價格,
老板是個實在人,沒信口開河,“這幾條銀龍是朋友那弄來的,以為這樣的觀賞魚很容易賣出,沒想到都半個月了,你還是頭一個問價格的顧客。這樣吧,我這水缸里還有八條銀龍,你要是全要了,我給你進貨價,30一條,如何?”
陸昔對龍魚一知半解,但也差過資料。像過背金龍、血龍魚這些動輒以萬為單位更是如雷貫耳,以前公司的辦公室就養了三條過背金龍,說是風水魚,改善風水的。
銀龍的價格是最低的,屬于低端龍魚。
眼前的銀龍20公分左右,兩指大,體態纖細修長。
陸昔不假思索地就買下了,這個價格很實惠,難得遇到喜歡的東西,怎么能輕易錯過?
正走著,陸昔手機響了。
黃永琪的電話。
“黃大哥,有事?”陸昔問。
黃永琪道:“你上回托我弄和田玉邊角料,沒忘記吧,司機到你們村子了,不過沒找到你給我打了個電話,你要是在家就簽收一下。”
陸昔一拍腦門,“瞧我這記性。”
前段時間,陸昔拜托黃永琪弄一些和田玉的邊角料,在和一名玉石商人溝通過后,以32萬的價格訂購了一車,這不,從大青山出來后就忘的一干二凈了。
“我在市里呢,這樣,我讓我媽簽。”
黃永琪笑道:“你倒是心寬,也不怕別人缺斤短兩。成,那老板是我的初中同學,他不敢拿假冒的玩意兒糊弄人,要是哪兒有問題,你和我說,我給你說理。”
掛了電話,陸昔又打電話回家讓陸母代為簽字,這才吹著口哨,悠然自得地回家。
仙人泉已經成了陸昔不可或缺的部分,能有現在的成就,離不開仙人泉的神奇功效。隨著鷂子村種植、養殖規模的擴增,仙人泉的泉水也滿足不了偌大的鷂子村的需求,一度出現短缺的現象。
一車和田玉,總該能讓仙人泉擴大不少吧?
村子里的人聽說陸昔30幾萬買了一車玉石,紛紛咋舌,乖乖,這都能在鷂子村整一棟洋樓了。
“你這熊孩子,幾十萬就買了一堆破石頭。”村里的老人不理解,陸昔也不能說什么,咧著嘴笑著說這東西能頂大用。
當然了,錢是陸昔賺的,怎么花都沒錯,他們也不好說什么。
陸母倒是沒客氣,劈頭蓋臉一頓批評,說陸昔敗家,說陸昔不懂節儉,反正臉色一天都陰陰沉沉的。陸昔懊悔,以后再訂購和田玉,說什么都不能弄回村子了,太招人閑話。
陸昔粗略檢查了一下,這些和田玉說是邊角料,有一些卻是殘次品,雕刻到一般出問題的,或者品相很差的那種。
和田玉的掛飾和翡翠不同,它本身就夠圓潤,不需要大刀闊斧地切料,這一車估計已經很長時間的積累了。
吸收了大約十公斤,仙人泉擴增到2.7米直徑,1.2米深度,儼然和小水潭似的。
陸昔心情愉悅,晚飯的時候多吃了一碗米飯,讓陸母好一陣嘀咕,這家伙哪根筋搭錯了?
撲棱棱!
唳!
茶樹的雀鷹寶寶已經到了學飛的時候,從二三層樓高的頂端一躍而下,張開翅膀飛了幾下,就重重地摔下,鷂子媽媽仿佛沒看到似的,顧著教導其他雀鷹寶寶如何飛翔。
陸昔感到奇怪。這一窩雀鷹寶寶打小就喝泉水,剛羽翼豐滿,體格就和兩只鷂子入駐鷂子村時差不多,甚至還更完美,可怎么就學不會飛呢?
嘗試將雀鷹放回樹上,展翅,摔下。
屢試屢敗。
陸昔也不敢嘗試了,急忙求教五爺。
五爺過來看了一眼,淡淡說道:“這茶樹太矮,鷂子還沒伸展翅膀就到地了。陸風,你去找根竹竿,越長越好,竹竿上綁個能抓的東西。”
陸風沒找到竹竿,就去砍了一根十幾米長的,“五爺,這個會不會太高了,摔下就沒了呀。”
五爺出奇地沒批評陸風,解釋道:“鷂子的存活率就不太高,很多都是摔死的。這一窩鷂子能活三個,就算高的了。”
陸風不由感慨大自然的殘酷。
中午。
陸昔家樓頂聚集了很多鷂子村村民,他們看陸昔把雀鷹放到竹竿末端,然后舉高過頭頂,重重地抖了抖竹竿,就看到鷂子振翅,下降六七米后,神奇的穩住了身體,就在眾人的頭頂滑翔。
“好樣的,不愧是咱鷂子村的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