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敘事:中國特色政治、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分析
- 姚洋 席天揚主編
- 13字
- 2020-04-14 14:45:27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系統敘事
1 理解中國共產黨體制
姚 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理解當代中國,必須從理解中國共產黨開始。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圍繞著中國共產黨及其延伸制度形成并運轉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可以稱為“中國共產黨體制”。黨的官方文件已經對這個體制進行了系統的論證;如何從當代政治學和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體制,并用世界普遍能夠聽得懂的語言把它說清楚,則是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
顯然,中國共產黨體制是和西方民主制度不同的體制,但它也不是普通的威權體制。從設計層面來看,它是一個混合體制,主要特點將對官員的選拔和民眾的利益表達分開來,前者通過一個中央集權的選拔機構——中國共產黨——來完成,后者則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等正式或非正式機制來完成。另一方面,黨還肩負著加總全社會利益的責任,社會利益的表達通過黨員以及各級黨委轉化為黨內的討論,最終形成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法律。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一個組織,而且也是中國憲法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中國憲法構架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政黨。在理論層面,“三個代表”使得中國共產黨從僅僅是無產階級政黨變為既是無產階級的政黨也是全體人民的政黨;在組織層面,黨向各個階層的人士、特別是知識分子和企業家敞開大門;在社會經濟層面,當不同群體之間發生利益沖突的時候,黨保持一種中性的態度。最后這個特征的表現是,黨所領導的政府在分配資源的時候不偏袒任何一個階層或群體;因此,黨所領導的政府可以被稱為“中性政府”。它的對立面是以獲取政治支持為目標的有偏政府。與有偏政府相比,中性政府更愿意將精力花費在提高全社會的效率和福利上(姚洋,2013)。
從治理的層面來看,中國共產黨體制的核心組件是官員選拔制,后者的核心是一個集權、但具有包容性的“選拔團”(selec-torate),而中國共產黨承擔了“選拔團”的職責。意識形態的去泛政治化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選拔團”。在1978年前,黨對自身政治基礎的定義是狹隘的。隨著社會的經濟分層與社會思潮的多樣化,要保持黨的代表性,黨就必須改變這種狹隘的定義。作為一個有包容性的“選拔團”,黨允許任何擁護黨的領導并希望為國家做事的個人入黨,而不過多地考慮他們的個人偏好和社會出身。[1]更為重要的是,為了保持制度的可信性,黨必須在選拔官員的過程中做到選賢任能。實證研究表明,在縣、市兩級,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是政府官員得以晉升的重要依據(Landry, Lü,and Duan,2017;Yao and Zhang,2015)。政府的大門向任何愿意通過黨內的選拔機制獲得升遷的個人敞開。官員必須憑借能力參與競爭,謀求升遷。中國的選拔制具有開放性、競爭性和選賢任能的特點,從而,中國共產黨體制滿足一個合法政體應當擁有的一大要素。
在實踐中,中國以選拔制為核心的混合體制遠不是完美無缺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真正成為民意表達的制度化場所;人民政協的職能需要進一步明確,成為民主黨派和社會賢達對黨的工作進行監督的機構。
本章的討論勾畫了關于中國共產黨體制的一個“新敘事”。首先,政治選拔是通過一個中央機構,即中國共產黨完成的;其次,人民代表大會監督政府官員的決策;第三,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監督黨的政治選拔和其他領導職能。黨的合法性來自黨作為官員選拔機制和決策機構的憲法職責,黨的領導體現在對官員的選拔和管理以及對國家決策的把握之中。選拔制繼承了中國賢能體制的傳統;在實踐中,它利用了黨的組織資源。從過程來看,中國的政治選拔具有開放性、競爭性以及選賢任能的特征;從結果來看,中國共產黨體制足以實現良治。輔之以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的完善,中國共產黨體制就足以保障個人自由和社會多樣性,并實現權力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