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李小龍武術發展簡史
一、初學詠春拳
1940年出生的李小龍,幼年爭強好斗,經常與一眾小兄弟街斗滋事。一次,因以寡敵眾落敗而萌生習武念頭。
1954年(有說1953年),在好友張卓慶的介紹下,拜入一代詠春拳宗師葉問門下,開始練習詠春拳。
習拳初始,由師兄黃淳樑代師教授。葉問宗師鼓勵講手,黃淳樑亦是一好戰之人,素有“講手王”之稱,練拳之余經常帶著武館一班師兄弟外出同其他門派切磋武藝。這種“走現實路”的求真務實的練拳態度,對李小龍影響極大,也為李小龍打下了良好的街頭實戰基礎,積累了相當的實戰經驗。
在練習詠春拳期間,李小龍還參加了圣·喬治書院主辦的全港校際西洋拳賽,并取得冠軍。
二、創建截拳道的起因
1959年,李小龍獨自一人遠赴美國闖世界。為了賺取生活費,李小龍開始在學校教授恰恰舞,后來發現西方人對中國功夫更感興趣,遂改為教授詠春拳。在教授學生武藝的同時,聰明的李小龍也從一些擅長其他武藝的學生身上汲取長處,并對自己所掌握的詠春拳開始著手改良。李小龍這一階段的武藝我們稱之為振藩功夫,或“李氏改良詠春拳”。
到1964年,李小龍由于堅持在唐人街教授一些外國人學習中國功夫而受到了保守的傳統武術家黃澤民的挑戰,經過一番辛苦的打斗,李小龍擊敗了挑戰者。事后,善于調查研究的李小龍對自己在這場打斗中的表現很不滿意。他感覺應該更快地擊敗對手,但詠春拳的局限性使他無法發揮,這促使他對自己掌握的傳統武學體系進行了顛覆性的、中西合璧式的武道化、科學化改革。
三、新的體系
經過改革后,李小龍的武學體系發生了蛻變,并逐漸超越了詠春拳的框架,最終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武學體系——截拳道。
1965年,李小龍在給弟子嚴鏡海的信中這樣寫道:“我正在創立一種新的武術,主要是融合詠春、西洋擊劍和拳擊而成。當充分完成時,我會把它有系統地整理下來。”
1967年7月,李小龍正式將這個新的武學體系命名為“截拳道”,并在同年10月至11月《黑帶》雜志的專訪中正式對外公布這個名稱。
相對而言,在早期的截拳道中,詠春拳的影響還占有較大比重,這一點我們可從《李小龍技擊法》一書中有所管窺。
1969年以后,李小龍開始更多地借鑒西洋擊劍和拳擊,對詠春拳成分大加刪減,余下的只是理念的演繹。從李小龍后期著名弟子黃錦銘師傅傳承的李小龍武術體系中可以看出,最后階段的李小龍武術體系與其之前的振藩功夫體系有著天壤之別。盡管如此,李小龍對于無限制自衛格斗的根本目標追求,還是一脈相承,從無更改。
四、截拳道釋名與定義
截拳道從字面上可以簡單地解釋為:截,即攔截、截擊;拳,則指拳頭或拳法;道,即終極的原則或路徑,總體而言即“截擊對方拳法之道”。其技戰術以“精簡、直接、非傳統性”三原則為基礎,修煉過程是日日精簡而非日趨復雜。正如塑造雕像,是一個逐漸剔除多余、發現和展露本質的過程。因此,截拳道的武學理論系統科學,技戰術實踐體系的核心結構高度簡化,緊貼實戰需要,沒有任何人為虛飾的套路或固定招法。
與擂臺格斗技不同,截拳道是非體育化、非競技化的武道,不適合表演,只專注于真實的街頭遭遇戰的自衛應用,強調在不同格斗環境和對不同風格對手的適應能力以及自我直覺格斗能力的培養,以簡單直接的本能反應和干凈利落的技術動作速戰速決是其本質特征。在國際武術界,截拳道以其獨特的高度實用性和科學性,被稱為“科學的街頭格斗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