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體經濟學
- 劉開海 王華民 劉露
- 1301字
- 2020-05-29 17:46:32
1.經濟學研究的基礎
人總是要活動的。人從生下來開始,到去世之前,無時無刻不在活動著。人的活動是人體本能的表現。人的活動,首先是個體的,其次是家庭的,再次就是社會的。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人們一直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證。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了勞動。勞動是人類運用工具向自然索取和適應自然以滿足自身需求的活動。從本質上來說,勞動是為了滿足人們更高的欲望和需求的活動。在原始狀態下,人類通過各種勞動維持生命,使生產力比以前有了較大發展。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簡單的采集生活和狩獵生活已不能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所以產生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人類的勞動變得多樣化。
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即商品。商品的形式是復雜多樣的,服務也是一種商品。由于科學和生產的巨大進步,生產勞動產品已經是比過去更為容易的事,而通過勞動提供服務卻變得越來越復雜和令人難以捉摸。
傳統的簡單勞動也叫體力勞動,也就是說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以消耗體力為主,對于腦力的要求不高。簡單勞動所提供的商品,通常價格相對低廉或者構成相對簡單。簡單勞動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固定在流水線上進行的反復活動。以消耗體力為主的活動也有特殊情況,比如運動員為觀眾提供服務,他所進行的活動也屬于經濟學上的勞動的范疇,但是運動員的活動不應該稱為簡單勞動。
復雜勞動也叫腦力勞動,即在勞動過程中以消耗腦力為主、消耗體力為輔的勞動。比如,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教授、醫生、藝術家、科學家所進行的勞動,大多數都屬于復雜勞動。再如,棋類運動員所進行的勞動也是復雜勞動。
勞動創造和增加產品的使用價值。所謂“勞動創造產品的使用價值”,主要是指:勞動者在生產、加工、研究、教學、表演等過程中,或者在為他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價值。所謂“增加價值”,主要是指勞動者在商品產生位移的過程中為商品增加了價值(不是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是商品交換過程中所體現的商品所包含的勞動的多少。商品具有交換價值,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某種商品值多少錢。商品的價值量即商品的價格。交換價值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實現的。
勞動力也是商品。無論是體力勞動力還是腦力勞動力,都會通過一定方式浸透在商品之中,通過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來實現。勞動力的價格是勞動力價值的物質體現。在傳統情況下,勞動力的價格就是工資。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勞動力的價格還有很多其他形式,最普遍的就是獎金、中介收入、小費、紅利收入等。
在經濟學史上,威廉·培第首先研究了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
英國人亞當·斯密后來全面研究了勞動價值論,對相關的經濟學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18世紀馬克思在創立資本論的時候,科學地發展和完善了勞動價值的理論,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資本論研究的基礎。
自亞當·斯密以后,西方主流經濟學不再把勞動價值論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基礎,這是因為,馬克思科學地發展了勞動價值理論,并通過勞動價值論證實了剩余價值。西方國家和地區普遍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勞動和資本是對立的。所以,古典經濟學所研究的勞動價值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都被排除在經濟學研究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