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室內比賽

規則38:室外規則對室內比賽的適用條款

(國際田聯規則210條)

除本節所述的規則條款和規則18、規則27風速測量的要求外,室外競賽規則也適用于室內比賽。

規則39:室內場地

(國際田聯規則211條)

1.運動場應在完全封閉的室內,其照明、供暖和通風設備應能滿足比賽所需的條件。

2.比賽場地應包括一個橢圓形跑道;一個用于短跑的直道;用于跳躍項目的助跑道和落地區。此外,應提供鉛球比賽的永久或暫時性的投擲圈和扇形落地區。所有的設施都要符合國際田聯《田徑場地設施標準手冊》的要求。

3.所有跑道、助跑道或起跳區均應用人工合成材料敷設,并適合使用長度為6毫米的釘鞋。場地管理應將運動場所用的任何一種跑道覆蓋物的厚度所允許使用的鞋釘長度通知運動員。

IPC世界室內錦標賽應在符合現行國際田聯《室內田徑場地設施標準手冊》要求的設施舉辦。

建議其他IPC許可的田徑比賽(見第一部分第一章1.1)也應在以上標準的設施舉辦。

4.所有跑道、助跑道或起跳區合成材料覆蓋的地基必須堅固,如混凝土等。如果是懸空結構(如木板或合成板托架),則不能有任何特殊的彈性部分,并在技術上要盡可能使每條助跑道各處的彈性保持一致,每次比賽前,應對起跳區的彈性進行檢查。

注1:“彈性部分”是指任何有意設計或建造的以給運動員額外助力的部分。

注2:可從國際田聯網站上獲得國際田聯《田徑場地設施標準手冊》。該手冊包含更詳細的室內體育場的布局、結構的技術信息,包括跑道測量和畫線的圖表。

注3:可從國際田聯網站上獲取最新的設施認證申請的標準表格、設施測量報告書和認證體系程序。

規則40:直道跑道

(國際田聯規則212條)

1.直道跑道左右方向的最大傾斜度不得超過1:100(1%),除非有國際田聯的特別許可,在跑進方向任意位置上的最大傾斜度不得超過1:250(0.4%),全長最大傾斜度不得超過1:1000(0.1%)。

分道

2.直道跑道的分道至少6條,最多8條,分道線為白色,寬50毫米。各分道寬度,包括右側分道線在內的分道寬為1.22米(±0.01米)。

注:在2004年1月1日以前建設的場地跑道最大寬度可為1.25米。

起點和終點

3.起跑線后至少3米以內不得有任何障礙。在終點線前至少10米以內,應清除任何障礙,使運動員有足夠的余地在停止前進時不受傷害。

注:強烈建議在終點線前至少應有15米的空地。

規則41:橢圓形跑道和分道

(國際田聯規則213條)

1.標準跑道周長應選擇200米,由兩個平行的水平直道和兩個半徑相等的彎道組成,彎道可以呈斜坡狀。

跑道內沿可用高、寬各50毫米適宜材料制成突沿,也可用50毫米寬的白線標出。以突沿或白線的外沿作為第一分道的內側邊沿。白線或突沿的內沿在最大傾斜度為1:1000(0.1%)跑道的各個位置均應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兩條水平直道上可以不設突沿,用50毫米寬的白線代替。

分道

2.彎道上的分道最少應有4條,最多有6條。分道寬最小0.90米,最大1.10米,分道寬包括右側分道線。各分道寬度應相同,公差為±0.01米,各分道應用50毫米寬的白線分隔。

坡形跑道

3.在任意一處坡道橫斷面上,所有分道的傾斜角度應相同。直道部分應當平整,或向內側跑道的左右傾斜度最大不得超過1:100(1%)。

為使從水平的直道進入坡狀彎道的變化較為平緩,可修筑一個較為平緩的水平方向過渡段,過渡段可延伸進入直道。此外可以有垂直方向的過渡。

內沿標記

4.如以白線作為跑道的內沿,則應在彎道和選擇性地在直道上加放錐形物或小旗作為標志。錐形物高至少0.20米。小旗尺寸約為0.25米×0.20米,高至少0.45米,與內場地面成60°角。安放錐形物或小旗時,應使錐形物的底座或小旗旗桿的外側面正好與跑道白線的外沿重合。小旗或錐形物的安放間距在彎道上不超過1.5米,在直道上不超過10米。

注:強烈建議在跑道內側放置內突沿。

規則42:橢圓形跑道上的起點和終點

(國際田聯規則214條)

1.國際田聯《田徑場地設施標準手冊》規定了詳細的室內200米坡形跑道的結構和線段標志的技術信息。下面給出的是應該采納的基本原則。

基本要求

2.直道上的起、終點線應用50毫米寬的白線標出,并與直道的分道線成直角。彎道上的起、終點線應沿彎道半徑方向標出。

3.終點線的要求,所有不同距離的徑賽盡可能用同一個終點,終點必須設置在跑道的直段上,終點之前的跑道,也應盡可能在直道上。

4.對于直線的、梯形的和弧形的起跑線的基本要求是使每一位運動員沿允許的最短路線跑進時,跑的距離應完全相等。

5.起跑線(和接力區)應盡可能不設在彎道拐彎最急處和坡道的最陡處。

比賽

6.

(a)300米和300米以下的項目,應自始至終為分道跑;

(b)300米以上和800米以下的項目,應分道起跑,并在分道內跑完至第二個彎道末端的搶道線;

(c)800米比賽時,每名運動員可按指定的各自分道起跑,或最多2名運動員共用1條分道,也可分組同時起跑,分組起跑時最好使用第1和第4道。運動員在越過第一彎道末端的搶道線后,可以離開自己的跑道,外道運動員可跑入內道進行比賽。如比賽規定前2個彎道為分道跑,則在越過第二個彎道末端搶道線后搶道;

(d)800米以上項目應使用弧形起跑線采取不分道起跑或分組同時起跑。如采用分組起跑,搶道線設在第一或第二彎道末端均可,不按規定搶道者將被取消資格。彎道末端的搶道線應為一條弧線,寬50毫米,橫跨除第1道外的所有跑道。為了幫助運動員確認搶道線,可在各分道線與搶道線的交界處之后放置錐形物或棱柱體(50毫米×50毫米),這些標志物最大高度為0.15米,應與搶道線和分道線的顏色不同。

注1:除IPC許可的比賽之外(見第一章1.1),國家殘奧委會可允許800米比賽不分道跑。

注2:當跑道的分道少于6條時,可執行同時起跑的規定,允許6名運動員一同起跑。此規定不適用于有領跑員參加的T11級和T12級運動員的比賽。

注3:對分道比賽的項目,如T11和T12級運動員有領跑員陪同,應使用2條跑道。

200米標準跑道的起點和終點線

7.第一分道的起跑線應在主要的直道上。確定它的位置時,應使最外道的梯形起跑線(如400米跑)處于坡道不超過12°的位置上。

在橢圓形跑道上所有徑賽的終點線應是第一分道起跑線的延長線,并與跑道垂直相交,與分道線成直角。

規則43:徑賽項目的排序、抽簽和錄取

(國際田聯規則215條)

賽次和分組

1.如無特殊情況,室內比賽應使用下表來確定徑賽項目的輪次、各輪的組數和每一輪次的錄取方法,選出在每輪比賽中按名次(P)和按成績(T)晉級的人數。

60

200米,400米,800米,4×200米,4×400

1500

以下相應的表格為特定的等級或合級的比賽使用。在下列表格中沒有包括的合級比賽,通常按以上的表格錄取和分組,或由技術代表決定。

60米(T11-12)-8條跑道

200米,400米,800米(T11-12)-6條跑道

1500米(T11-12)-6條跑道

注:上述錄取方法僅適用于有6條彎道和/或8條直道的情況。

抽簽決定道次

2.所有全程分道跑或僅在一個彎道分道跑的項目,如要連續進行幾個輪次比賽時,應進行3次抽簽決定道次:

(a)前兩名的運動員或隊排在外側兩道;

(b)第三和第四的運動員或隊排在鄰近兩道;

(c)其余的運動員或隊排在任何剩余的內側道。

上述排序應按下列要求確定:

(d)參加第一輪比賽時,應根據運動員在賽前規定時間內獲得的有效成績對運動員排序;

(e)第一輪比賽后的排序,應按規則21.3(a)規定的程序執行。如果是800米比賽,按規定21.3(b)執行。

3.其他所有各項比賽的道次,應按規則21.4和規則21.5的規定抽簽決定。

規則44:服裝、鞋和號碼布

(國際田聯規則216條)

當比賽在人工合成材料的地面上進行時,鞋釘突出鞋掌或鞋跟的長度不得超過6毫米(或遵照組委會的規定),鞋釘數量按照規則6.4中規定的最大數量。

規則45:接力跑

(國際田聯規則218條)

比賽

1.4×200米接力跑,第一棒全程和第二棒的第一個彎道,直至規則42.6規定的搶道線后沿應為分道跑。規則23.15在此不適用,因此第二棒、第三棒和第四棒運動員不允許在接力區外預跑,必須在各自接力區內起跑。

2.4×400米接力跑,按規則42.6(b)執行。

3.4×800米接力跑,按規則42.6(c)執行。

4.對運動員跑完兩個或三個彎道才允許搶道的接力比賽,其梯形起跑線的設置在規則42.9中作了敘述。

5.4×200米接力賽中的第三棒、第四棒,4×400米和4×800米中的第二、三、四棒運動員在指定的位置根據裁判員指示,按照各隊進入最后一個彎道的先后順序(由內向外)排列各自的接棒位置,一旦傳棒運動員跑過該點,接棒運動員須保持其排列順序,不能改變其在接力區起點處的位置,任何運動員不遵守本規定將被取消該隊的比賽資格。

注:由于各分道狹窄,室內接力賽比室外接力賽更容易發生碰撞和非故意的阻擋現象。建議在條件允許時,相鄰兩隊之間應留出一條空道。

規則46:跳高

(國際田聯規則219條)

助跑道和起跳區

1.如果在起跳區使用可移動的墊子,墊子的表面必須符合規則中對起跳區規定的所有標準。

2.運動員可從橢圓形跑道的坡道上開始助跑,只要其最后15米助跑符合規則26.3,26.4和26.5中規定的要求即可。

規則47:遠度跳躍

(國際田聯規則221條)

助跑道3中規定的助跑道上進行。

規則48:推鉛球

(國際田聯規則222條)

落地區

1.鉛球落地區應使用鉛球落地時能留下痕跡并能使反彈減小到最低限度的適宜材料建成。

2.落地區的遠端和兩側應被圍起,為了確保其他運動員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可盡量在靠近投擲圈的地方設置擋網,擋網應高4米左右,以便能擋住正在飛行或從落地區彈起的鉛球。

3.鑒于室內運動場的空間有限,被擋網圍攔的場地可能不足以容納完整的34.92°的扇形落地區,下列條款適用于此類情況:

(a)應在目前男子、女子鉛球世界紀錄之外至少0.50米的地方設置擋網;

(b)落地區兩側標志線必須和34.92°扇形落地區中軸線相對稱;

(c)落地區標志線既可像34.92°扇形區標志線那樣從圓心沿一定角度向外輻射,也可以與34.92°圓心角的中心線相互平行。當兩條落地區標志線平行時,其最小間距應為9米。

4.坐投的鉛球比賽,沒有必要放置抵趾板。在室內合適的地方使用可移動的投擲平臺是允許的。

鉛球的構造

5.根據落地區的類型(見規則48.1),鉛球既可為實心金屬或是金屬外殼,也可以是裝有合適填充物并用軟塑料或橡膠制作外殼的鉛球。但在同一次比賽中不得使用兩種類型的鉛球。

實心金屬或金屬外殼的鉛球

6.這兩種鉛球應符合規則31.4和31.5中有關室外推鉛球的規定。

塑料或橡膠外殼的鉛球

7.當落地區為通常的體育館地板時,鉛球應有軟塑料或橡膠外殼,內裝合適的填充物,使鉛球落地時不至于損壞地板。鉛球外形應為球體,表面和結點處必須光滑。為使表面光滑,球體表層平均厚度應小于1.6μm,即粗糙度為N7或更小。

8.這類鉛球應符合下列規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川市| 湘潭县| 黄浦区| 定南县| 大洼县| 正阳县| 涞源县| 崇义县| 富民县| 丹东市| 社旗县| 沙雅县| 金堂县| 永靖县| 育儿| 营口市| 新巴尔虎右旗| 全南县| 上杭县| 淮阳县| 隆昌县| 年辖:市辖区| 高雄县| 沧源| 兴仁县| 越西县| 马山县| 遂溪县| 句容市| 邵武市| 屏东市| 化州市| 丹棱县| 应城市| 河曲县| 河池市| 阿鲁科尔沁旗| 兴国县| 石阡县| 沂水县|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