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臘的蠻族與先秦的夷狄觀念
- 李淵
- 12044字
- 2020-05-21 17:12:26
五、所用材料
研究古代希臘與中國的民族觀念,所使用的資料主要可以分為考古材料以及傳世文獻兩大部分。其中,考古資料既包括已發掘的遺址、出土器物,也包括出土的文字材料;而傳世文獻既包括經史等著作,也包括其他思想家的作品。以下對本書研究中涉及的資料做一簡要介紹。
(一)考古發現
1. 希臘遺址及遺物
古代希臘的考古發掘已有較大成果。例如古希臘運動會及祭祀場所對研究希臘人的自我及他者觀念有重要意義,其中德爾菲等地在古希臘民族認同發展中的作用已得到學術界的關注。63德爾菲圣所位于希臘的弗基斯峽谷的帕納塞斯山,發掘于1892年,它是希臘民族認同觀念形成的重要場所。目前,該地尚保留阿波羅神廟、劇場、金庫等設施遺存,其中金庫由不同的城邦所資助,是研究從古風時代之后,希臘人共有認同觀念形成的重要材料。此外,在古代地中海地區,包括埃及、黎凡特、西西里島等地發現了沉船、墓葬等遺跡,出土了相當數量的希臘物品。而在希臘地區也曾出土過其他地區的產品。這些材料為研究古代希臘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如對外貿易、殖民活動等提供了重要資料。需強調的是,在研究中若無文字資料佐證,考古資料所反映的主要是人們生產、生活情況,雖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不同人群的分布與交往,但它們所能直接體現的歷史主要集中于表層的、具體的現象,而直接反映的觀念則較為有限,因此在使用考古材料時應有必要的警惕。
2. 陶瓶畫、雕塑
陶器對研究希臘人的異族觀念具有重要價值,陶器在古希臘使用較多,從日常生活到重大的賽會都可能用到,成為古希臘考古材料中最常見、最有用的資料之一。64不同時代的陶器特征明顯,邁錫尼風格、幾何陶風格、科林斯風格、阿提卡風格等等不同類型的陶器特征各不相同。因此,考古發掘的陶瓶分布為研究希臘人的分布和對外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時,由于希臘人習慣于在陶器上繪畫,所涉及的題材既有古希臘神話傳說,又包括日常生活,其中均不乏對希臘人與蠻族形象的描繪,它們能從不同角度反映希臘人對蠻族的認識,成為研究其產生時代希臘民族觀念的資料。如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所藏“希臘人與波斯人”陶器,大約生產于公元前460年前后的古典時代,其中希臘人和波斯人的服裝、神態迥異,體現出當時希臘人對民族區分的重視;而其他陶器上所繪制的希臘人與阿瑪宗人戰斗的場景也為研究希臘人觀念中的異族形象提供了參考。目前,西方學術界對此問題已經有了較深入的探討。65 本書在研究中也將加以利用。
迄今為止,一些古代波斯王陵,如大流士等人的陵墓,已經在波斯波利斯附近被發現并得到學術界的重視。66這些陵墓的浮雕中,描繪了波斯國王及其周邊人群的形象,大流士的陵墓雕刻有波斯國王統治下的各種人群的塑像,它們所表現的民族關系與希臘人傳統觀念中對自我以及東方民族的描述有所不同;而薛西斯的墓則雕刻有神權庇佑下的薛西斯神像,對研究古代波斯人對自我以及對希臘人的認識也具有重要意義。
3. 銘文等文獻
銘文是研究希臘歷史不可或缺的材料。67希臘的銘文數量眾多、涵蓋范圍廣,且不易在流傳過程中被篡改,更容易保持歷史的本來面目,因此受到史學家的重視。68從19世紀開始,德國古典學家博克等人就開始整理、編纂古希臘的銘文,并匯編成為《希臘銘文集成》(IG),成為希臘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原始文獻之一。在諸多銘文中,陶片放逐的材料較為簡單,許多只記錄有被放逐人的名字,但在雅典阿哥拉出土的一些銘文材料中,有些還提到被放逐人的錯誤是由于他與波斯過從甚密,這對研究當時希臘人對波斯人的態度意義重大。而古代波斯的銘文中,有一些也可以反映出波斯人對神人關系以及與周邊人群關系的認識,其中部分銘文已被翻譯為中文。69在希臘化時代的埃及曾出土了相當數量的紙草文書材料,其中有一部分屬于官方的檔案,成為研究希臘化時代托勒密王國民族政策的重要材料。70與此同時,在印度等地出土的銘文材料,也成為研究當時東方的希臘化王國中希臘人與當地人民族觀念的依據。不過,由于條件所限,本書中所使用的銘文材料,不少來自二手文獻。
4. 中國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為研究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民族關系提供了寶貴資料。71位于今天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明,如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古文明,都有相當數量的遺址被發現,其分布及其相互交流關系是研究傳說時代不同人群交往的主要資料。
在夏代文明研究方面,20世紀50至60年代,位于河南偃師境內的二里頭遺址得到發掘,學者們發現它與更早發掘的鄭州西郊洛達廟遺址在文化類型上有密切聯系,但規模更大。盡管對其分期仍有爭議,但不少學者認定其應與夏文明有關。除二里頭遺址外,目前,國內已經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跡分布于以伊洛地區為中心,西至陜東,東到豫東,北至晉南,南到漢水北岸的廣闊地域。72除此之外,其他地區,如東方的岳石文化、西北的齊家文化,江淮地區的斗雞臺文化,四川的三星堆文化,也是當時的重要文化遺址,這些考古遺址的發掘有助于認識傳說中夏文明發展情況,也有助于了解夏人和其他人群的分布情況。
而商代考古中,殷墟遺址是中國考古學界的最重要發現之一。從上世紀前半期即開始對其進行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陸續對殷墟的武官村大墓、婦好墓,以及西北岡祭祀坑等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不少貴族和平民墓葬、祭祀坑等遺跡,同時出土了大量卜辭材料,這些都證實了古代文獻中有關商代歷史的真實性,也為進一步研究商統治集團內部不同人群的關系,以及商與周邊民族的關系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位于偃師、鄭州等地商城的發掘,為研究商代早期文明提供了資料。而商代的湖北盤龍城、輝縣琉璃閣等遺址的發掘,則進一步證明了當時商文化分布的廣泛性。
周代考古中,較重要的有周原遺址等。周原位于陜西省岐山、扶風兩縣,史籍中古公亶父曾定居于此,直到西周建立后仍有重要地位。早在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曾在岐山鳳雛村、扶風法門鎮召陳村等地發現了周代的建筑遺址,特別是鳳雛村的大型建筑遺址尤為引人注目,后又在其附近發現了周代的青銅器窖藏和卜辭。這些遺跡和遺物為進一步探索周人的起源,以及周、商關系提供了依據。此外,西周時期,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遺址、丹徒煙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等,不僅證明了西周文明影響廣泛,而且為學術界研究吳國等諸侯國的身份提供了資料。
5. 卜辭、金文與簡帛
在中國先秦民族觀念的研究中,最有價值的出土文字材料主要有商周卜辭、金文以及出土簡帛材料。
出土的卜辭可以分為商代卜辭和周代卜辭。73商代甲骨自19世紀末被發現以來,發掘、整理與研究工作已經歷了100多年。其中,1949年以前,中研院史語所曾在安陽殷墟進行過15次較大的發掘,而在1949年以后,小屯南地、花園莊等重要遺址也相繼得到發掘。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含有卜辭的甲骨,這些甲骨有的保存在國內的博物館、科研院所與圖書館,部分流向國外。在發掘的同時對甲骨的整理工作也在不斷進行。以郭沫若總主編、胡厚宣主編的《甲骨文合集》為代表的一大批資料匯編相繼問世,標志著商代卜辭的整理和公布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可能,特別是卜辭中記載有不同時期商王與周邊方國交往或交戰的歷史,為研究商代異族觀念提供了重要依據。周代甲骨也是商末、周初民族觀念研究的寶貴資料。1954年,山西洪趙縣出土了有字甲骨,學術界推斷可能是西周初年的產物,74從而打破了卜辭局限于商代的觀念。周代甲骨的大規模出現則是在陜西周原遺址。1977年,岐山鳳雛村發現17000多片周代甲骨,其中有字甲骨200余片。這批甲骨不但數量巨大,而且出土位置位于周原甲組宗廟宮室遺址,這使其尤為引人注目。1982年,200余片有字甲骨被全部公布。75這些卜辭主要涉及祭祀、田獵、征伐、卜年等內容,卜辭中,商周關系等重要問題的討論,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金文是研究先秦民族觀念的另一寶貴財富。76近現代以來,大量的青銅器出土、發現,使得金文材料極大豐富。而文字學研究的昌明和銘文資料的整理與公布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可能,特別是《殷周金文集成》等銘文匯編的問世,使得資料的查閱極為便利。已公布的銘文資料涵蓋了從商代到戰國時期的歷史,其中有相當數量提及了周人與當時其他人群特別是東夷等人群的關系。例如“駒父盨蓋”出土于陜西武功,記載了南邦仲父命駒父到南淮夷索取貢賦。“禹鼎”則記載了鄂侯帥東夷等人群叛亂,以及禹奉武公之命去征討鄂侯的事跡,它們是研究西周時期華夷關系的重要資料。此外,“兮甲盤”、“錄卣”銘文等也同樣為學術界所重視。
近年來,簡帛類資料大量出土,相關研究成為先秦史研究中的顯學。新出土簡帛數量巨大,涉及了從西周到戰國較長的歷史時期,不少簡帛文獻所提及事件也見于《尚書》、《左傳》等傳世文獻,但記載的內容又有所不同,為研究先秦歷史提供了新的依據。在已公布的簡帛中,最為重要的當屬清華簡、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楚竹書等文獻。但在研究中,如何看待簡帛材料與傳世文獻的關系仍需進一步思考。
(二)傳世文獻
1. 古希臘史學著作
在西方古典學界,《荷馬史詩》并非真正意義的史著。依據雅各布等人對希臘史學發展階段的劃分,屬于希臘的前史學階段,77不過,《荷馬史詩》對研究古希臘早期歷史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史詩作為文學創作與一般的歷史著作有很大區別,但是它仍保留了從邁錫尼文明時代到古風時代初期的不少史料,其中有不少已經被證明是可靠的。相傳它是盲詩人荷馬所作,分為《伊利亞特》與《奧德賽》兩部,分別記錄了希臘人和特洛伊人的戰爭以及希臘英雄奧德修斯返國途中的遭遇與回國奪回權力的斗爭。這是英雄時代希臘人和外部世界交流的歷史記憶。除此之外,作為描述希臘人與外部世界爭斗的史詩,它更反映了希臘人對自我和異族的認識,成為研究早期希臘民族觀念不可或缺的資料。
古典時代反映希臘人蠻族觀念的史料則更加豐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羅多德的《歷史》與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歷史》一書大體分為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希羅多德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埃及、波斯、呂底亞等許多國家的民族概況,為后世研究保存了詳盡資料。在第二部分,他則主要致力于記載東西方世界的沖突:希臘與波斯的戰爭,即希臘人與蠻族沖突的歷史,并保留各自的豐功偉績。因此,《歷史》兩部分都反映了當時希臘人對蠻族的看法,成為研究古希臘蠻族觀念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修昔底德是繼希羅多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希臘史學家。與希羅多德的《歷史》不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并不著眼于希臘人與異族的斗爭,而是側重于希臘人內部的沖突,不過,戰爭雖然發生在希臘城邦內部,交戰的雙方卻都曾與波斯帝國有相當多的聯系,而隨著時代和局勢的變化,他們之間復雜的關系也在不斷轉變,因此《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古典時代希臘人與蠻族的關系。
在修昔底德之后,色諾芬等人的史著也為我們研究古典時代的蠻族觀念提供了基本資料。色諾芬是希臘人,曾參加雇傭軍,加入波斯貴族小居魯士的叛亂,后又率領雇傭軍從波斯境內返回黑海沿岸,因此他對波斯情況有較深入的了解。其所著《長征記》與《希臘史》都是古典后期重要的史著。《長征記》反映了希臘雇傭軍在小居魯士失敗后返回希臘的過程,其間雖不乏色諾芬的自我溢美之詞,但對遠征軍所經過地區民族的描述是研究古典后期希臘人蠻族觀念的重要史料。他的另一部著作《希臘史》承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盡管其遜于修昔底德之著作,但它畢竟是古典后期保存至今最重要的通史性作品,因此對研究古典后期希臘人與蠻族,尤其是與波斯的交往歷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其所著《居魯士的教育》一書,嚴格來說并不能算作歷史著作,但其中提到了波斯人教育中有很多優點,可以看出色諾芬眼中的波斯人與一般希臘人印象中的波斯人存在差異。
斯特拉波是希臘化時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他所著的《地理學》一書基本保存完整,其中提到了歷史上很多民族的分布狀況與生活習慣。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蠻族”一詞原始含義的探討影響深遠。
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出生于西西里島,生活年代約為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他的代表作為《歷史文庫》,在至今保存下來的十五卷中,其開始的五卷描述了亞述人、埃及人等古代人群的歷史,以及希臘歷史中傳說時代的有關情況,為本書研究古希臘人與其他民族的歷史提供了一定參考。
2. 古希臘其他著作
對希臘人蠻族觀念的研究材料并不局限于史學家的著述,也體現在文學家和哲學家的作品中,古典時代尤為如此。
古希臘的悲劇作品中不斷地出現蠻族的形象,這在埃斯庫羅斯等悲劇作家的作品中最為突出。埃斯庫羅斯的《波斯人》寫于希波戰爭之后不久,該劇從希臘人的立場出發,卻又以波斯人的視角描述薛西斯入侵希臘前后波斯國內的情形,對研究古典早期希臘的民族觀念意義重大。此外,他的《乞援人》中也提到了埃及等民族的形象,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古典時代希臘人對蠻族的看法。而《特洛伊婦女》等則是歐里庇得斯的作品,與埃斯庫羅斯不同,他在悲劇中描繪了特洛伊城陷落后城內婦女的悲慘遭遇,而特洛伊人則是古典時代希臘人心目中的蠻族,該悲劇為研究古典時代希臘人的蠻族觀念提供了新視野。
與悲劇相比,古希臘的喜劇影響較小,但對希臘人蠻族觀念的研究同樣不可或缺。西方學術界已經注意到從喜劇入手研究古希臘人的蠻族觀念的可行性。78在喜劇作家中,最著名的是阿里斯托芬,據說他一生創作四十余部喜劇,流傳至今的有十一部。其中,《蛙》、《鳥》等作品中有某些片段可以反映出當時希臘人對異族的認識,而《阿卡奈人》則主張在希臘人內部簽訂和平協議,共同抵御波斯人的入侵,是研究當時希臘人內部“泛希臘主義”的材料。
演說家的作品在古希臘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伊索克拉底是古典后期著名的演說家、教育家,一生留有大量作品。其中《泛希臘集會演說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值得關注的是,在演說詞中,伊索克拉底特別提到了馬其頓人的身份問題。《泛希臘集會演說詞》也由此成為古典后期反映希臘人認同以及對波斯人、馬其頓人認識的重要作品。與伊索克拉底幾乎同時,但是與其觀點相反的代表人物是雅典政治家、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其對蠻族特別是馬其頓人的看法,主要體現在他的《致腓力》等演說作品中。
柏拉圖是古典時代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在他留存下來的著作中,除純粹哲學論著外,也有一些反映了其政治思想。其著作中提出的對希臘人和蠻族人之間差異的看法對后來亞里士多德等人具有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民族思想不少體現在其政治學著作中,根據古代作家的記載,亞里士多德曾有多部與政治學有關的作品,留存至今的主要是《政治學》一書,全書共分八卷。當代學者普遍認為,這八卷作品是后人將其有關政治學的幾篇稿子匯編而形成的。亞里士多德在書中探討了奴隸與蠻族人的關系等問題。由于他曾經做過亞歷山大的老師,因此有人認為亞歷山大早期曾受到其思想的影響。
3. 中國傳統文獻
對研究先秦民族觀念較有意義的經史材料主要有《尚書》、《國語》、《左傳》、《公羊傳》、《竹書紀年》、《史記》等。此外,其他經典作品中也包含有民族研究的相關材料。
今文《尚書》涉及從傳說時代直到戰國時期的歷史,其中的《周書》包含了《牧誓》和《大誥》、《康誥》、《酒誥》、《梓材》、《洛誥》、《召誥》、《多士》、《多方》等周初材料,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可這幾篇雖經過后人的整理與修改,但體現了周初的史事與思想,在史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牧誓》與“八誥”創制于商末周初,正是周人推翻商人統治,建立并穩固新政權的時期,其中,周初周人對自己的稱呼、周人對殷周關系的認識、周人如何處理與同盟者的關系等重要問題,對本書研究有重要價值。
同《尚書》一樣,《逸周書》也是歷史文獻的匯編。最早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學者將周王室的材料編輯而成,其中各篇史料價值不一,經學者分辨,《世俘》、《克殷》、《商誓》等篇章較為可信,79這些篇章多記載商周之際朝代更替的歷史,涉及了周人對商人的態度等問題。
《左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傳統上認為,它是解釋《春秋》之作。《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編年體著作,但作為史書,它過于簡略,而《左傳》對史實的擴充與補遺則彌補了《春秋》之不足。《左傳》所記載的春秋史事大多較為可靠,而春秋時期又恰恰是華夏與周邊人群沖突最為激烈的時期,故《左傳》中華夏與周邊夷狄的沖突以及和平交往活動占據了相當篇幅,是研究春秋時代夷狄觀念最重要的史著之一。《國語》盡管被稱作“語”,本是一部議論性的作品,但它也記載了大量春秋時期的史實,其中不少與《左傳》可互為表里。與《左傳》不同的是,它按照國別分類記載與不同諸侯國有關的史事和言論。這些國家中,吳、楚、越三國在春秋時期長期被視為夷狄,其中涉及他們與其他諸侯國之間關系的史料對本書研究較為重要。而《晉語》、《周語》中也包含有不少當時華夏和周邊人群交往、華夏對周邊人群看法的歷史記錄。
《公羊傳》同《左傳》一樣,也是解釋《春秋》的注經之作。在先秦民族史的研究中,首先,它同《左傳》一樣,也具有補充史料的作用,在個別歷史事件的細節記錄上,可能比《左傳》更為詳盡,彌補了《左傳》的不足。第二,除補充史料外,它更為人所熟悉的功能是從思想上對《春秋》的微言大義加以闡釋,在評析歷史事件時,它常常根據禮儀標準評價華夏和夷狄的身份,明確提出了“禮別華夷”的判斷方式。80
此外,《論語》、《孟子》等記載先哲言論的著作,其中不乏涉及民族問題的史料。不過這些史料在書中較為分散,本書在研究中也會提及。而《周禮》大體編訂于東周,在后世又有所變更,其中提及了“畿服”制度,表述了當時人們對天下秩序的思考,可以反映對華夏與夷狄人群分布及相互關系的認識。由于這些材料已被人所熟悉,這里不再贅述。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最早于晉代在汲郡(今河南汲縣附近)的古墓中出土。原書早已佚失,今天能見到的《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所謂古本是指從南北朝到宋代的著作中,將有關《竹書紀年》的材料輯佚匯編而形成的,這項工作從清代開始,經朱佑曾、王國維等諸先生的努力,已取得很大成就。而現存較完整的傳世本則被稱為今本,可能在南宋輯佚而成,其中也有原來《竹書紀年》之外的內容,但仍有一定史料價值。無論是今本還是古本,其中都提到了商、周時期,華夏與周邊人群,如戎、狄交往、征戰的歷史。
《史記》雖成書于漢代,但是其中不少記載,都有著較早的來源,有很多原始材料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這一點除了司馬遷本人在《史記》中直接提到外,也被《史記索隱》等后世著作所證明;由于司馬遷所使用的材料不少已佚失,因此《史記》就成為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資料。其中,五帝、夏、商、周的《本紀》、吳、晉、楚、越等諸侯國的《世家》等,對研究先秦民族觀念有較高價值。
先秦文獻中,還有其他著作,如《詩經》、《山海經》等也保留了豐富的史料。《詩經》中的《玄鳥》篇中蘊含了對商人起源的回憶,而《長發》、《殷武》等篇章則是描述商的先祖開拓疆土的事跡,提及了他們與其他人群如荊楚地區人群的交往情況。同時,《雅》、《頌》中都有不少關于周人起源與早期情況的介紹,特別提及了后稷的起源、不窋自竄戎狄等事件;《出車》等篇章,描述了華夏與異族,特別是南方人群的戰爭場面。《國風》中相關內容也不少,如某些篇章描述了周初平定東方叛亂的戰爭。《山海經》主要記載當時人們生活空間以外的世界,富于神話色彩,如果將其作為嚴肅的歷史或地理著作可能并不恰當。然而從觀念史的研究看,卻有一定價值,體現了當時人對遠方地區的認識和想象,它從另一個側面為本書的研究提供可能。
注釋
1 如J.B.Bury,“The History of the Names Hellas,Hellenes”,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Vol.15,1895.W. H. S. Jones,“Greeks and Foreigners”,The Classical Review,Vol. 24,No. 7,1910.
2 J.Myres,Who Were the Greek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03.
3 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三聯書店,1999年。
4 本書采用該書中譯本,莫米利亞諾:《外族的智慧:希臘化的局限》,晏紹祥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5 F.Hartog,The Mirror of Herodotus: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ther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該書法文版出版于80年代初期。
6 E. Hall,Inventing the Barbarian,Greek Self-definition through Traged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7 J. Hall,Ethnic Identity in Greek Antiqu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J. Hall,Hellenicity:between Ethnicity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8 代表性的論文集包括:Coleman and C.A.Walz(ed.),Greeks and Barbarians. Essay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eeks and Non-Greeks in Antiquity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Eurocentrism,CDL Press, 1997. T.Harrison(ed.),Greeks and Barbarians,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2等,最近的一部專著則是K.Vlassopoulos,Greeks and Barbaria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此外,I.Malkin(ed.),Ancient Perceptions of Greek Ethnic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也是一部較重要的論文集。
9 E.S.Gruen(ed.),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2011.此外,2014年,布萊克威爾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有關地中海世界族群認同的研究指南,對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總結。J. McInerney(ed.),A Companion to Ethnicity i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Wiley-Blackwell Pub, 2014.
10 B.Cohen(ed.),Not the Classical Ideal:Athe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in Greek Art,Brill Academic Pub, 2000.該論文集第3章收錄了6篇相關論文。
11 參見徐曉旭:《羅馬統治時期希臘人的民族認同》,《歷史研究》2006年第4期。徐曉旭:《古代希臘民族認同中的各別主義與泛希臘主義》,《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徐曉旭:《希臘人和蠻族人:一對不斷被修改的畫像》,《歷史研究》2014年第4期。徐曉旭:《文化選擇與希臘化時代的族群認同》,《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黃洋:《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東方想象》,《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黃洋、晏紹祥:《希臘史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2 王桐齡:《中國民族史》,吉林出版集團,2010年。呂思勉:《中國民族史兩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呂振羽:《中國民族史》,上海三聯出版社,1950年。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收入傅先生所著《民族與中國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60頁。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0年。
13 翁獨健主編:《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王鐘翰主編:《中國民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該書先秦部分由陳連開執筆。田繼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曾文芳:《夏商周民族思想與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 張國碩:《先秦人口流動民族遷徙與民族認同研究》,大象出版社,2011年。韓建業:《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5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中華書局,2009年。
16 潘光旦:《中國民族史料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7 陳秉新等:《出土夷族史料輯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18 L.Mitchell,Panhellenism and the Barbarian in Archaic and Classical Greece,Classical Press of Wales, 2007,p.39. 徐曉旭:《古代希臘民族認同的形成》,復旦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03,35-39頁。
19 I.Malkin,The Returns of Odysseus:Colonization and Ethnic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p.268.
20 W.Nippe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in T.Harrison(ed.),Greeks and Barbarians,pp.279-282.
21 Hornblower,The Greek World 479-323BC,Routledge, 1991,p.11.此外,不少德國學者都持此類觀點,具體可參見Edith Hall,Inventing the Barbarian,Greek Self-definition through Tragedy,p.6.
22 Paul Cartledge,The Greeks:A Portrait of Self and Oth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39.
23 有關爭論可參看E.Hall,Inventing the Barbarian,Greek Self-definition through Tragedy,p.6.
24 徐曉旭:《古代希臘民族認同的形成》,66頁。
25 W. H. S. Jones,“Greeks and Foreigners”,The Classical Review,Vol. 24,No. 7,1910.
26 J.M.Hall,Hellenicity:between Ethnicity and Culture,p.179,pp.189-197.
27 S.Said,“The Discourse of Identity in Greek Rhetoric from Isocrates to Aristides”,in I.Malkin(ed.),Ancient Perceptions of Greek Ethnicity,pp.278-280.
28 徐曉旭:《古代希臘民族認同的形成》,73、76、86頁。
29 E.Hall,Inventing the Barbarian,Greek Self-definition through Tragedy,pp.56-100.
30 Harrison,Greeks and Barbarians,Introduction,pp.3-4.
31 Paul Cartledge,The Greeks:A Portrait of Self and Others,,pp.37-38.
32 R.Thomas,“Ethnicity,Genealogy,and Hellenism in Herodotus”,in Irad Malkin(ed.),Ancient Perceptions of Greek Ethnicity,2001.
33 陳致:《夷夏新辨》,《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沈長云:《由史密簋銘文論及春秋時期的夷夏之辨》,《河北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
34 曾文芳:《夏商周民族思想與政策研究》,38-79頁。田繼周:《先秦民族史》,138-274頁。
35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兩種》,255-256頁。
36 陳致:《夷夏新辨》,《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7 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2005年,57頁。
38 宋杰:《三代中國的經濟區劃、政治格局與國家防御戰略》,《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39 張其賢:《“中國”概念與“華夷之辨”的歷史探討》,臺灣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2009年,79-84頁。
40 陳致:《夷夏新辨》,《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1 沈長云:《由史密簋銘文論及春秋時期的夷夏之辨》,《河北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
42 曾文芳:《夏商周民族思想與政策研究》,103頁。
43 Huang Yang,“Perceptions of Barbarians in Early Greece and China”,CHS Research Bulletin2,No1,2013.徐曉旭:《古代中國和希臘族群祖先譜系研究方法述評》,《史學史研究》2014年第3期。
44 例如,在埃迪森·豪爾的《構造蠻族人》(Inventing the barbarians)一書中,她提到“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和埃及”都沒有蠻族觀念(第4頁),在腳注中,她曾提到“中國人”(Chinses)有“文”(Culture)而“非中國人”(Non-Chinese)重“質”(Naturalness),但似乎她并不知道華夏與夷狄的概念。
45 Hyun Jin Kim,Ethnicity and Foreigners in Ancient Greece and China,Gerald Duckwroth and Co.LTD,2009.
46 劉向撰、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中華書局,1987年,380頁。
47 引自陸揚:《文化定義辨析》,《吉首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8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Merriam-Webster's Incorporated,2009,p.304.
49 《漢語大詞典》,第6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1515頁,“文化”條。
50 巴斯主編:《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李麗琴譯,商務印書館,2014,導言,1-29頁。
51 也有學者對語言、體質等標準的客觀性提出質疑,指出“體質與文化特征并不是定義一個人群的客觀條件,而是人群用來表現主觀族群認同的工具”。見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17頁。
52 參考王明珂對中國族群識別標準的討論,見氏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13-14頁。
53 有關此問題爭論可見J.McInerney,A Companion to Ethnicity i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pp.66-75.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18-19頁。
5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12上。
55 王弼等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同人·象傳》,《十三經注疏》本,29頁。
56 參見納日碧力戈:《民族與民族概念再辯證》,《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57 A.Smith,The Nation in the History,Brandeis/Historical Society of Israel,2000,p.65.
58 例如王明珂在《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中就使用了此概念。
59 郝時遠:《中文“民族”一詞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60 蕭子顯:《南齊書·高逸傳》,中華書局,1972 年,934 頁。
61 徐曉旭:《文化選擇與希臘化時代的族群認同》,《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62 黃洋:《古代希臘政治與社會初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40-141頁。
63 M. Scott,Delphi and Olympia:The Spatial Politics of Panhellenism in the Archaic and Classical Perio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64 黃洋、晏紹祥:《希臘史研究入門》,86頁。
65 參見B.Cohen(ed.),Not the Classical Ideal:Athe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in Greek Art,Brill, 2000.
66 有人已經利用王陵雕塑研究當時波斯人對與希臘人的關系,特別是與伊奧尼亞城邦的關系。如D.Castriota,“Justice,Kingship And Imperialism:Rhetoric and Reality in Fifth-Century B.C. Representations Following the Persian Wars”,in Beth Cohen,Not the Classical Ideal:Athe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in Greek Art,pp.443-480.
67 有關古希臘銘文的原文和研究情況可參考:R.Meiggs and D.Lewis(ed.),A Selection of Greek Historical inscriptions to the End of the Fifth Century B.C.,Clarendon Press, 1969. B.Cook,Greek inscriptions,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87. A. G.Woodhead,The Study of Greek Inscrip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J. Rhodes and Robin Osborne,Greek Historical Inscriptions:404-323 B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8 黃洋、晏紹祥:《希臘史研究入門》,80頁。
69 例如貝希斯敦銘文等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被翻譯為中文。參見林志純先生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商務印書館,1963年。
70 有關紙草文書,可參見J.F.Oates and R.S.Bagnall,W.H.Wills and K.A.Worp,Checklist of editions of Greek papyri and ostrac,Scholars Press, 1985.利用其對希臘人的民族觀念進行研究的例子,可以參見D. J. Thompson,“Hellenistic Hellenes:the case of Ptolemaic Egypt”,in Irad Malkin(ed.),Ancient Perceptions of Greek Ethnicity等。
71 有關新石器時代與夏、商、周考古遺跡的發掘,除了期刊和以專著形式出版的考古報告外,通論性的著作可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等資料。此外,關于近年來利用考古發現的研究著作,有鄭杰祥主編:《夏文化論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李學勤、范毓周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早期中國文明”系列叢書(包括鄭杰祥:《新石器文化與夏代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
72 鄭杰祥:《新石期文化與夏代文明》,347頁。
73 甲骨文的圖版和與釋讀可參考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1978-1982年。胡厚宣、王宇信等:《甲骨文合集釋文》,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較早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等,近年來的研究(包括研究史)可參見王宇信等:《甲骨學一百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曹瑋:《周原甲骨文》,世界圖書公司,2002年。王宇信等:《商周甲骨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王宇信:《甲骨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朱彥民:《殷墟考古發掘與甲骨文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此外,宋鎮豪主編的《商代史》叢書在研究中也主要利用卜辭資料,對商代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思想等方面展開研究,該書201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74 李學勤:《談安陽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參考資料》1956 年第 11 期。
75 陳全方:《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骨文概論》,《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1982年。
76 有關金文著錄情況,可參見劉雨、沈丁等:《商周金文總著錄表》,中華書局,2008年,有關圖版和釋讀,可參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2007年。劉雨等:《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中華書局,2002年。劉雨等《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中華書局,2010年。有關研究著作(包括金文學史)有:王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朱鳳瀚:《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77 轉引自J.Marincola,A Companion to Greek and Roman Historiography,Weily-Blackwell Pub, 2007,p.5.
78 T.Long,Barbarians in Greek Comedy,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86.
79 郭沫若等前輩學者已經對此問題做過較深入探討,有關內容可參見黃懷信等編著的《逸周書匯校集注》序(李學勤先生撰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0 《公羊傳》的成書時間可能在漢代,有關其流傳和創作情況,可參考《漢書·藝文志》及《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春秋類一》等資料。但是從其思想來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春秋時期的夷夏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