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離去后,我們一行人一同返回了私塾,尋找書房。
推開正房的門,在觀靈的視野中,很容易便能看到,屋中地面上有一塊發亮的地方,稍一摸索,我便找到了鑰匙孔。用白雪給的鑰匙打開門后,我帶著大家走進暗門。
暗門中是一段向下的臺階,兩側墻壁上掛著壁燈,隨著我們的腳步一盞一盞接連亮起。向下走了十幾米左右后,眼前出現的是一間寬敞的房間。房間中映入眼簾的盡是書架,前前后后共計八個書架,書架上也未擺滿,看著有些稀疏。一個個書架看過去,前面五個都是傳說游記,最后三個是修行相關的書籍,分別是觀靈,聚靈,用靈,對應著修行的三個階段。
白雪之前跟我交代過,此處的書籍只可以抄錄,不可帶走。于是我同樣交代眾人后,便讓他們先行挑選閱讀。待他們都擠進這小房間,這里頓時顯得有些擁擠。
理所當然地,他們都聚在最后三排,希望從中能選得一些對修行有幫助的書籍。看他們這么積極,我也懶得去擠,反而在前面幾排翻找起來。
我隨手挑了一本,書面寫著《神仙錄》。
這名字倒是簡單直接。我心里暗自腹誹,隨手翻了翻,書中記載著著者在一生中四處游歷所收集的關于修仙者的傳聞。其中幾個故事勾起了我的興趣。
第一個講述的是一只狐妖的故事。傳說有一只狐妖魅惑了當時人族的王,讓他獻祭全城百姓,從而獲得了無上靈力,最終成了邪仙,升入了仙界。這倒是也不難猜測,這狐妖應該是個化形者,在這里被人們稱作“妖”。
只是這世間還有這樣獲得靈力的法子么?不過想想白雪那么溫柔可愛,這肯定是個假故事。
第二個是青蛇的故事。故事里一個青蛇化形者和人族相戀,最終歸隱山林的故事。青蛇化形前,為一男子所救,化形后為報其恩情,以身相許,終身陪伴在身邊。期間也經歷了很多艱難險阻,但兩人最終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攜手歸隱山林,白首偕老。
哇,可喜可賀,可喜可賀。要是青冥也能像這樣該多好。雖然有點想將這故事告訴青冥,但怕反而產生什么不好的影響,還是算了吧。
還有一個講的是龍的故事。說是東海邊有一條神龍,能呼風喚雨。當地人族經常會舉行儀式,獻上祭品,以求風調雨順。據說成功者十之八九,所以神龍在當地深受敬仰。不過這世上真的有龍這種生物嗎?雖然私塾里不少化形修煉者,但本身也只是常見的生物,龍這種生物也沒聽他們提過。
其他還有一些故事,多是狐貍,貓,鼠,蛇這樣的生物,跟人族之間的愛恨情仇的故事。全部看完,我也稍微有點能體會青冥那樣的想法了。總體看來,化形者跟人族之間還是糾紛多啊。
輕嘆一口氣,將書放回原位,感覺時間也差不多了,我便叮囑了眾人一番,然后就牽起靈兒回去了。
看書這事,實在是為難這孩子啊。靈兒早早地就已經趴到我身上睡著,我背著她一路慢慢向山下走去。
第二天我又準時來到了書房。眾師兄師姐們果然都聚在這里,連位置都幾乎沒什么變化。只是他們人手多了一份紙筆,正在抄錄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我早就猜到會如此。我又來到前幾排,抽出一本《捉鬼記》,鋪好先前準備好的墊子,直接先讓靈兒睡好,再翻看起來。
這本書講的是個修行者,人們稱他為大師。這個大師說,人死后會有靈魂殘存于世,而他就負責幫助活人和亡魂溝通,借此收一些錢財。有時,還會碰到一種叫惡靈,這種就要開壇做法祛除,當然對付惡靈的費用更高些。書中列舉了他大大小小幾百次“施法”,每次都是用一種桃木制的劍,還有各種紙符。施法時,他總是點燃紙符,揮舞木劍,然后與天地溝通,與惡靈斗法。
這看著倒是挺有意思,這也是法術的一種么?以后我是不是也能像他這樣施法收錢,那就可以掙錢養家啦。
不過我也未見過靈魂呢,這么說來我的觀靈也有所缺陷?暫時也沒什么改進的頭緒,只好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今天這書雖然看著厚,但后面內容大致相同,我往后又翻了翻大致瀏覽了一遍便放下了書。把書放回原處后,我抱著熟睡的靈兒回到了外面。將她安置好后,看時間還早,我抓緊時間開始聚靈。
聚靈效果確實明顯,靈力正在穩步增長,但我感覺我的身體像個無底洞,靈力不斷吸入其中,卻絲毫不覺得有劍心所說的瓶頸感。
天地靈氣在周圍形成了旋渦,而我正是這旋渦的中心。隨著靈力的不斷增長,旋渦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反過來又提升了靈力增長的速度,靈力流經四肢,不斷匯入小腹。隨著匯入的靈力越來越多,小腹處的光球也變作了旋渦狀,開始不斷旋轉。旋渦內核越發閃亮,遠離內核的部分則逸散而出,分散至五臟六腑,回歸四肢。如此一段時間后,我漸漸感到四肢和五臟六腑得到了增強,好像有種使用強化靈的感覺。與主動施展強化靈需要消耗靈力才能得到的即時效果不同,此時的增強我沒有感覺到靈力的消耗,效果也感覺不會因撤去靈力而消失。
聚靈結束后,我便取來紙筆,在抬頭寫下有感二字。然后便將自己修行的所有感悟一一寫于紙上。
當我放下筆時,院中已經鋪滿了圍墻的陰影。我起身照例巡視了一番,找到靈兒離開了私塾。
在路上,我也一如昨日,撿一些枯枝爛木,不斷嘗試放出靈的用法。
回到村中時,我這才發現村里突然多了好多人。他們看著精疲力盡,滿臉狼狽,像是逃難而來。此刻村民們也在一旁幫著照料他們,一些年輕力壯的則在搭建一些臨時房屋。
我在人群中一眼便瞅到了父親,忙過去問他發生了何事。
父親停下手里的活計,回道:“聽說三水河泛濫,淹了臨城。他們都是臨城逃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