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有成效的組織:經典版
- (加)亨利·明茨伯格
- 5518字
- 2020-03-30 22:22:28
工作專業化
工作的專業化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寬度”或者叫“范圍”,也就是每個工作中包含了多少不同的任務、每個任務的跨度有多大。它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情況。其一是員工都是萬事通,不斷地從一個大跨度的任務跳到另一個大跨度的任務;其二則是員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同一個高度專業化的任務上,日復一日、甚至每一分鐘都在重復著同樣的工作。第二個維度與“深度”相關,即對工作的控制程度。這一維度也存在兩個極端。一是員工只管工作,根本不去想為什么要做或者應該怎么做;二是員工在進行工作的同時還自己控制著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一個維度可稱為水平工作專業化(因為對應的是多種平行的活動),與之相對的是水平工作擴展;第二個維度可稱為垂直工作專業化,與之相對的是垂直工作擴展。
水平工作專業化
管理術語
水平工作專業化,是勞動分工的主要形式。在任何一個組織,甚至是任何一種人類活動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這種分工形式。
吉利亞克的因紐特人在狩獵海豹時,船上的人手分工為叉魚手、槳手和舵手。實際上,“勞動分工”一詞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撰寫《國富論》的18世紀。他舉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在制造大頭針的過程中,人們注意到勞動分工這一現象。”
一個人抽取鐵絲,另一個人把它弄直,第三個人把鐵絲截斷,第四個人把鐵絲磨尖,第五個人把頂部磨平以備配上頭。制作大頭針的頭又需要兩三道不同的工序;安裝大頭針的頭又是一門手藝了,大頭針刷白也是如此;甚至連將大頭針別到紙上也是一門獨立的行業。
組織這樣進行分工(將工作專業化),其目的在于提高生產力。亞當·斯密指出,在大頭針工廠中,如果10個人分工合作,每天每人平均可以生產約4800枚大頭針。“如果他們單打獨斗各做各的,也不學習具體的工作環節,那么可能每天每人的平均產量還不到20枚,甚至一枚都不到。”
那么,為什么有了分工,生產力就會出現如此大幅提高呢?斯密提出了三點原因:工人專精一藝,熟能生巧;避免了任務轉換所浪費的時間;同時,又因為工作的專業化,摸索出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機器。實際上這三點原因都指向了同一個關鍵因素:重復。正是有了重復,專業化和生產力的提高才聯系到了一起。水平專業化可以提高工作的重復性,推動標準化的實現。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成果的一致性,改善生產效率。水平分工還讓工人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有助于學習。再者,在專業化條件下還可以根據任務的需要,選擇恰當人手。第1章我們講過,橄欖球隊總是讓瘦小球員打后衛,大塊頭上前鋒。尤迪也說,吉利亞克的因紐特人總是讓最好的槳手坐在船尾,神投手位居船頭。
垂直工作專業化
管理術語
垂直工作專業化,把工作的履行與管理分離開來。
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管學生是看輔導書還是逐字逐句地抄寫講義,他們的工作都是垂直專業化的,他們僅僅是被動地學習。相反,當學生做項目時,他們可以控制手中工作的大多數決策,于是他們的工作就出現了垂直方向上的擴展,從被動的響應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比如說我們在引言中提到的那位餡餅師,他的工作在垂直方向上是高度專業化的(在水平方向上也同樣如此)。而要是有人要他烤制一個售價1.5美元的餡餅,或者他有了自己的烤房、可以自行決定做什么東西賣什么價錢,那么他的工作就得到了垂直擴展。
將工作在垂直維度上加以專業化的組織,多有這樣的看法:要決定工作該如何做,必須有人從總體上加以把握。尤其對于水平維度上高度專業化的工作,員工的視野狹窄,很難了解自己的工作與別人的工作之間存在什么聯系。正是出于這個原因,組織多把工作的控制權交給具有足夠視野的管理者,通過直接監督的方式進行協調,或者交給分析者通過標準化方式進行協調。因此,垂直專業化的工作大多是因為它們在水平維度上極為專業化。不過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情況也并非總是如此。
工作擴展
工作專業化并不是解決職位設計問題的萬靈藥。恰恰相反,工作專業化本身也會造成一些問題,特別是溝通和協調方面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說說美國餐館和法國餐館的點菜方式吧。在這方面,很多法國餐館的工作方式更為專業化:餐廳領班將客人點的菜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服務員負責上菜。而在美國餐館中,服務員要把這兩項工作都包下。因此,假設法國餐館中的客人有特殊要求,比方說想要咖啡和甜點一起上(根據法國人的習慣,咖啡是在甜點之后上的),這時就會產生溝通問題。餐廳領班必須特地叮囑服務員,或者把客人的要求特意寫在點菜的小紙條上。(但實際上,餐廳領班往往既不去叮囑服務員,也不另記在點菜單上,于是顧客只好自己想辦法將信息直接傳達給服務員,而且經常是白費力氣。)事實上,專業化經常會帶來協調問題。在復雜的工作(如醫學工作)中,專業化讓人既愛又恨。心外科手術、腫瘤抑制、各種器官移植等醫學上的巨大進步,都來自研究和臨床工作的專業化,但這種專業化也為醫學實踐設置了很多人為的障礙。醫生難得把人的身體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而只是自顧自地解決動脈栓塞、抑郁癥或飲食習慣不良的問題。
工作任務在水平維度上的高度專業化,還給組織造成了平衡問題。如果理發店指定專人來為小孩理發,結果可能就是大人們排長隊等著理發,而給小孩理發的理發師空著沒事干。很明顯,在這里,組織的規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唯有工作量足夠大,才能推動水平維度上的高度分工。故此,只有大型理發店才需要雇傭專門的兒童理發師,不然就很不合算。
還有一個嚴重問題是,兩個維度上的高度專業化,都會影響員工(尤其是運營核心)的工作情緒和工作動機。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科學管理運動的興起,美國和俄國的產業界都為勞動分工而著了魔。“你會覺得分工分得有點過頭了,遠遠超過了提高生產效率的需要。”西爾斯百貨公司的高級主管詹姆斯·沃西(James Worthy)這樣寫道。“所有的腦力工作都應該從車間轉移到規劃部門和設計部門”,這一理念導致了工作的高度機械化,因為工程師力求“把工人和機器的差異縮小到最低限度”。沃西認為,這“對業界和社會都是一種異想天開的浪費”,因為它“沒有合理使用管理層最寶貴的資源:員工們復雜而又多樣的能力”。由于“工作本身的意義遭到了破壞”,員工們被當成了工具,無法發揮其主動性。組織全然不顧員工內心固有的動力,而只顧著“用獎勵來引誘他們,用處罰來威脅他們”。
查理·卓別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拍攝的電影《摩登時代》中就展示了活人機器的困境,可直至今天,我們尚未走出這個困境。只不過近年來由于工人與工作漸行漸遠,直接威脅到了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改變這種局面的必要性。工作在水平方向上的擴展,可稱作“工作擴展”,而垂直加水平的擴展則稱為“工作豐富化”。最近,人們用“工作生活的質量”一詞泛指這兩者。為了簡明起見,也為了和工作專業化形成對比,我們使用“工作擴展”這個統一說法(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都用此稱呼)。
在水平工作擴展中,員工要參與多種與產品生產和服務提供相關的任務。他們可能還跟從前一樣,按順序進行多項任務,或者一次性完成數項任務,但會定期與同事交換任務,讓自己所履行的任務更加豐富多變。比如在裝配小電動機的時候,取消裝配線,讓每位工人獨自裝配一臺電動機,或者定時讓裝配線上的工人交換崗位。工作垂直擴展后(或者說工作豐富化以后),工人不僅可以承擔更多的任務,還可以對任務享有更多的控制權。比如說可以讓一組工人來負責一臺電動機的裝配工作,由他們自行決定如何分配任務,如何完成工作。
工作擴展有必要嗎?支持者當然會給出肯定答案,他們會用大量鮮活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結論。但倘若觀察者秉承不偏不倚的立場,好壞案例他都能看到。相關研究也顯示,盡管大多數例子比較成功,但從總體上來看,工作擴展的結果好壞皆有。很明顯,工作擴展結果的好壞跟具體的工作有關。
舉兩個極端的例子,某秘書整天都打同樣的信,那么將其工作擴展一下,肯定會大有好處;而倘若要擴展醫生的工作——恐怕還真有點難度,大概只能把護理或者藥劑師的任務也推給他,結果只能是苦了醫生害了病人。
換句話說,工作太寬泛不好,太狹窄也不行。因此,對工作重新設計,成功與否取決于這項工作本身的難易及其最初的專業化程度的高低。當然,人們首先選擇的肯定是重新設計那些最狹窄、最單調的工作(有些工作幾乎專業化到病態的程度),此類工作在深受弗雷德里克·泰勒影響的工業化世界中并不鮮見。因此,在相關研究中,成功案例多于失敗案例就不足為奇了。但我們并不能據此得出結論說工作擴展本身就是好的。
在重新設計工作的過程中,有一個利弊權衡的固有問題。沃西等人試圖將人的因素引入到績效方程式中,將之與分析者純技術的工時動作研究結合起來。這樣,方程式就變成:工人受到激勵而產生的效益,抵消了由于不甚理想的專業化所造成的損失。
組織之思
和工作專業化一樣,工作擴展也不是解決職位設計問題的萬能鑰匙;它只是眾多設計參數中的一個,必須配合其他參數一起考慮。
迄今為止,我們一直在從組織的角度出發,考慮工作擴展的必要性問題。而員工的看法同樣重要——一個人理應得到豐富多彩的工作。可近來的研究卻發現了一條曲線,證明有些人就是偏好高度專業化、重復性的工作。斯塔德·特克爾(Stud Terkel)的著作《工作著》(Working)就此問題做了極為清晰的闡述。在書中,不同的工人坦誠地談起自己的工作以及對工作的感覺。這些片段確鑿無疑地表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時,特克爾把從事同一項工作的兩個工人放在一起,其中一個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而另一個卻充滿了厭惡。
為什么同樣的日常工作能對其中一人產生激勵作用,而另一人對此卻避之不及呢?有研究者認為這與工人的年紀相關,也有研究員認為要看工人生活的地區:一些研究表明,年長者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工人,能更好地容忍范圍狹窄的工作。還有人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這些差異。馬斯洛的理論將人的需求歸納為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他認為,人只有在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后,才會去追求更高一層的需要。很多人認為,在工作設計中,處于較低層次的人最關注的是安全需求,他們偏愛專業化的工作;而位于較高層級,特別是位于自我實現層次的人,則更傾向于豐富化的工作。近年來,“工作生活的質量”備受關注,這大概就是原因之所在吧: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公民一直在向更高的需求層次攀登。他們對自我實現的需求越來越高,故此只能通過擴展后的工作實現滿足。未來,這個方程式還將繼續發生變化。
組織各組成部分的工作專業化
工作的專業化與它們在組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有關系。生產力在運營核心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組織要靠運營核心生產基本的產品、提供基本的服務。
這里的工作重復度也是最高的。所以,運營核心的工作專業化程度(尤其是在水平維度上)可能是最高的。但在垂直維度上,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很多操作者,如裝配線上的工人,他們的工作在寬度和深度上都是最狹窄的。他們是非技術工人,工作擴展大都是在他們身上進行的。而其他的操作者,由于從事的專業任務較為復雜,所以仍能對工作保持著相當的控制權。換句話說,其工作是水平專業化的而非垂直專業化的。比如實施心外科手術、撲滅油井大火、教育有智力缺陷的學生,都需要相當程度的專業化,要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工作非常復雜,需要數年的培訓,且礙于其復雜性,無法加以密切的管理控制和技術控制,那就很難實現垂直專業化。水平專業化、垂直非專業化的復雜工作,常稱為“專業”(professional)。這些工作一般不存在工作擴展的問題,至少從工人的角度來說是這樣。我們的社會很偏愛這種專業化。非技術工人常將自己的工作標榜為“專業”,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削弱來自管理者的控制。
職能單位(包括技術結構和支持人員)的情況也很類似。每個支持性的職能單位都有自己的專業職能——工廠食堂負責生產食物、公司法律顧問辦公室負責打官司,等等。結果就使得支持性的職能工作往往在水平維度上高度專業化,而垂直維度上的專業化程度則要視工作的復雜程度而定。
總的來說,低層次的支持人員,如食堂工作人員,所進行的工作范圍狹窄、技術含量不高,會受到嚴格的控制;高層次的支持人員,如法律顧問辦公室的支持人員,從事的工作更為“專業”,呈水平專業化(垂直維度非專業化)。技術結構中的分析者同樣屬于“專業人士”,因為他們的工作需要相當的知識和技能。故此,他們的工作也呈水平專業化。至于技術結構中的職能人員,也就是對標準化體系進行日常操作的人員,其工作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故在兩個維度上都呈專業化。
各個層級的管理者似乎都要扮演一些基本的人際關系角色、信息傳遞角色和決策制定角色。從這個角度上講,他們的工作是水平專業化的。但從更深一層來看,沒有什么管理工作能在水平維度上真正加以專業化。管理者要扮演的角色很多,每一天他們都要進行多次角色轉換,所以管理工作大抵是組織中最不專業的工作。管理者從不會抱怨工作太過重復或無聊,反而是覺得自己沒有機會把精力集中到具體的問題上。無論是工段長還是總裁,似乎都是如此。所以,對首席執行官工作的重新設計,一般是設法把工作專業化而不是進行擴展,比如成立一個總裁辦公室,讓幾個人來分擔組織最高層的工作。這種做法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目前還很難說,而首席執行官的工作范圍照舊擴展得厲害。
管理工作的層級不同,垂直專業化的程度也不同。最高管理者通常在工作中享有很大的自由度,而一線主管,特別是裝配線的工段長、辦公室職員和其他非技術工人的主管,其工作都要受到嚴格的限制。實際上,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僅要承受巨大的權力壓力,還要受到技術結構標準的嚴格限制,他們干的工作簡直稱不上是管理。
對組織不同職能的水平專業化和垂直專業化,我們的結論如圖1-1所示。

圖1-1 組織構成部分的工作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