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當你見到這句禪語時,你知道它想表達什么意思嗎?
這是我在樂趣那章提到的,所以它僅僅表達一種樂趣,你要說好理解也好理解,但要想復雜一點也行。
我們有時不要覺得佛語是多么深奧的知識,其實它再簡單不過了。
比如說我,在五歲時,還沒有上學,感覺上學就是一種束縛,一種壓力。可在六歲時上學了,發現那沒想象的那么糟,有時也挺開心。而今我畢業得個歇處,發現上學只是上學,學習只是學習,那只是一種經歷。
現在我又要上班了,沒上班的時候覺得上班肯定苦不堪言,上班后又發現另一種樂趣。也許我在以后得個歇處,發現上班只是上班,只是一種經歷罷了。
這是針對經歷的理解,將人,事,物代入都可以。
我喜歡美女,但是沒得到,可沒得到僅僅只是沒得到,沒什么好遺憾的。她們僅僅只是美女而已。也許得到后,她們連女人都算不上,即“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我沒考上大學,僅僅只是沒考上,也許大學也沒那么理想。那只是發生的一件事,那如果人人都是名牌大學那也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義務制教育是九年的原因,那些因學習跳樓的同學,因成績痛苦的同學,我希望你能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的道理。
禪,不是消極地生活方式,而是對過去事的一種豁達態度。
遠處的山水,只是你以為的模樣,只有親身經歷才知其真容。在親身經歷后,感覺沒有遺憾了,結果也就無所謂了。
不過那美好的山啊,水啊,看似簡單,所以少有人親身經歷。
注意,我強調的美好,這兩個字我永遠用來針對玩世不恭的人,他們永遠都體會不到游山玩水的樂趣。他們的態度是,山是他的,水是他的,那又怎么可能有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