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經新讀:茶圣陸羽的鑒茶泡茶品茶智慧
- 楊多杰
- 3228字
- 2020-04-07 16:37:28
十章
有句古諺,叫養兒方知父母恩。
養育孩子和撰寫書稿一般,不親自嘗試并不能體會其中辛苦。
我在寫《茶經新解》時,最令我困擾的不是正文,而是目錄的設置。
到底是分為四章,六章,還是八章?是采用兩級目錄,還是三級目錄?目錄分得太粗,會不會不夠清晰?目錄分得太細,會不會又顯得啰唆?我也曾與書稿的編輯老師反復討論此問題。
擬好,推翻,再擬好……幾易其稿,都不滿意。
原來最難寫的是目錄!
也正是在這時,我才頓悟《茶經》分章方法的巧妙之處。
每次去各地講解《茶經》,我都會從目錄入手。畢竟,一兩個小時的講座,拆解全文并不現實。從《一之源》到《十之圖》,每一章都代表著茶學的一個領域。那么,讓聽講者了解十章目錄的大致內容,也算是對《茶經》有了最初的認知。
想了解《茶經》中的奧妙,我們需要換個角度琢磨十章。
如下圖所示,我們將《茶經》自《一之源》到《十之圖》,自左至右排成直線。再以這條直線的中點為圓心,畫上五個同心圓。從而,有了觀察《茶經》十章的全新視角。
圖中五個同心圓,可視為習茶的五層境界。自圓心發散,習茶人需一層一層地勤學苦練。
由不懂到懂,由懂到會,由會到通,由通到化,從而最終才能繼承茶學之精髓。
若是打亂了順序,抑或是本末倒置,就不免要在習茶道路上走一些彎路了。
下面,我們來逐一拆解《茶經》十章中隱含的“習茶路徑法門”。

《茶經》十章所示習茶路徑
第一層:茶湯
如上圖所示,自圓心展開的第一個同心圓,包含《五之煮》與《六之飲》兩個章節。其中《五之煮》可以延伸理解為沖泡方法,而《六之飲》則講述的是品飲方法。
沖泡與品飲,可概括為“茶湯”。
習茶的第一層修為,要圍繞“茶湯”展開。
現如今,講茶的課程或書籍不在少數。花樣繁多琳瑯滿目,讓人不知如何挑選。但我想,課程也好書籍也罷,若是脫離了“茶湯”二字,都值得另行商榷。
禪茶、茶修、茶藝術、茶美學,叫什么名字都可以,但就是不可以脫離“茶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儒釋道都講遍了,聽的人津津有味,卻不能泡上一盞好茶,喝懂一盞茶湯,那還叫習茶嗎?
脫離了“茶湯”而聊茶,就如同脫離了信仰談宗教。
講的人說不出精髓,聽的人會覺得隔靴搔癢,并不解渴。
把一杯茶概念化、抽象化甚至神秘化,都偏離了茶學的本質。
茶,可以和音樂、美術甚至哲學結合。但是,卻一定要分出主從關系。“茶湯”是核心,是每一個習茶人必須首先掌握的內容。
請先別忙著布置雅致的茶席,也別忙著入手高價茶器。更不必非要打坐茶修,試圖理解“茶禪一味”。
給別人的“茶湯”,要沖泡得當。
別人給的“茶湯”,要品飲明白。
這便是一個習茶人,首先要做的第一層修行。
第二層:文化
“茶湯”,是習茶的起點,也是習茶的核心。
但若想再有造詣,卻又不可止步于此。
自圓心展開的第二個同心圓,包含《四之器》與《七之事》兩個內容。《四之器》即包括沖泡品飲等領域的茶器。《七之事》則是與茶相關的掌故。
茶器與掌故,為茶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價值。
習茶的第二層修為,要圍繞“文化”展開。
古人品茶,最早并不具備專門的茶器。唐代以前,大多茶酒器不分家。先莫笑古人粗糙,回看我們自己的飲茶經歷,最早泡茶、品茶的器具也不見得精致到哪兒去。
粗陶茶壺、搪瓷缸子,甚至罐頭瓶子,都是幾十年前居家必備的茶器。可就是在這樣“粗鄙”的茶器陪伴下,我們不也喝掉了數量可觀的茶葉嗎?
想喝一杯茶,茶器大可將就。
想喝好一杯茶,茶器就要有些講究了。
習茶之人都懂得,茶器的材質、器型、容積,都與最終沖泡出的茶湯密切相關。而優雅的造型,精美的釉色,加上美好的寓意,又能給我們的飲茶生活增添另一番情趣。
說罷了茶器,再來說茶葉。
泡出一盞口味上佳的茶湯,是第一要務。可若是再能說出這款茶的歷史由來,趣味掌故,名人軼事,那這杯茶喝起來就又是一番風味了。
天下綠茶不勝枚舉,可為何碧螺春、龍井就是醉人心田?除了口味,康熙皇帝與碧螺春的緣分,乾隆皇帝對龍井的執著,無疑為這兩款綠茶附加了價值。
喝茶,使人身心愉悅。
身的愉悅,由茶湯負責。
心的愉悅,由文化負責。
把茶湯學透徹,則掌握了茶的本質。但若止步于茶湯,那便是把茶當成了尋常飲品。只有再打通第二層,掌握茶器的品性,了解背后的歷史,才能真正讓茶“滋潤身心”。
第三層:生產
能熟練沖泡,又能鑒別好壞;亦可以通過文化,來升華茶之內涵,豐富飲茶的享受。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便是打通了最初的兩層境界,已屬不易。
若想再行進步,那便要繼續溯源了。
自圓心展開的第三個同心圓,包含《三之造》與《八之出》兩個內容。三之造,講的是茶葉制作的流程。八之出,則講的是茗茶出產之地。
制作與產地,可概括為茶葉的生產環節。
習茶第三層修為,要圍繞“生產”展開。
在第一層“茶湯”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可以熟練地分辨出一款茶的優劣。
正所謂,不苦不澀不是茶,只苦只澀不是好茶。
進一步,我們要知道為什么會苦,又為什么會澀。
面對美食,我們可以簡單說好吃或是不好吃。但若真是精于此道,則要說出是刀工不好導致了食材受熱不均,還是火候不到導致了老嫩不一,抑或是五味調和不當導致了口味差強人意。
在第一層“茶湯”修習中,我們可以判斷出“好”與“壞”。但只有深入到生產環節,我們才可能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正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與此同時,了解制茶工藝又可以幫助我們泡好一杯茶。例如論重萎凋不揉捻的白茶時,我們不妨把浸水時間拖長,以使得茶湯滋味飽滿。而對于足焙火又揉成球狀的烏龍茶,則要采用先長后短的沖泡手法,以保證茶湯口感適中。
當然,了解制茶工藝的捷徑,便是深入茶區。但是要注意,“生產”為習茶第三層級的訓練,切不可本末倒置。現在很多地方機構組織茶文化游學,其實無外乎是打著習茶旗號的旅游罷了。
對于已經完成“茶湯”“文化”兩個層級學習的人來講,去茶區觀摩會有很大收獲。可是對于更多初級愛好者來講,到茶區的收獲可能只限于觀光旅游。感受美景美食,自然也是好事,但是在山場、茶廠走馬觀花地拍拍照,對于自己的茶學修為并沒有很大提高。
這正是所謂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第四層:加減
自圓心展開的第四個同心圓,包含《二之具》與《九之略》兩個內容。《二之具》介紹的是制茶的工具。《九之略》說的是品飲的智慧。前文多次提及,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其實習茶到了第四層,已是行家。再想提高,則可在生產制作與沖泡品飲兩頭再下功夫。
茶圣陸羽,是不是制茶高手?
我不知道。
但我敢說,茶圣陸羽一定曾經親手制茶。若非親身經歷制茶環節,又如何能對制茶工具如數家珍?光靠道聽途說,可寫不出《二之具》。
這功夫怎么下呢?從課堂上了解制茶流程,甚至有機會到茶區觀摩學習。再想提高,不妨就親手制作一批茶。
從品飲角度,能提高的地方不是再去購置更昂貴的茶器,也不是學習更復雜的泡法。習茶至此,茶器已經夠多了,泡茶也夠講究了。
此時,是該翻看《九之略》的時候了。《茶經》第九章,告訴世人在特殊條件下如何減少泡茶的器具及流程。
茶圣陸羽告訴習茶人,講究到了一定程度,切莫不會將就了。
《二之具》是給生產做加法。
《九之略》是給沖泡做減法。
第四層修為,是望習茶人能夠加減自如。
第五層:求精
自圓心展開的第五個同心圓,包含《一之源》與《十之圖》兩個內容。其中《一之源》,講的是茶樹的性狀及分辨方式。《十之圖》則是希望大家對于《茶經》“目擊而存”,從而熟練掌握。
從一杯茶湯體會其制茶工藝,已是高手。若是還能喝出其所用樹種,這便是更高一層的境界了。
例如,金萱、翠玉、四季春,都可以歸為清香型烏龍茶,在工藝相同的條件下,三者口感有何不同?這便要看大家在《一之源》的修為如何了。
中國茶學深奧廣博,難免掛一漏萬。時常回顧所學知識,翻看習茶筆記,便是《十之圖》想要告訴后人的學習態度了。
習茶第五層,便在于精益求精,學無止境。
尾聲
行文至此,大家是否理解拙作《茶經新解——茶圣陸羽的飲茶智慧》中為何仍采用了“三卷十章”的目錄設置呢?
《茶經》,編排確實太過精妙。
《茶經》,值得習茶人反復研讀。
我們所知的《茶經》內容,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茶經》,還需不斷新解。
《茶經》,還可不停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