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特色古鎮文化大觀
- 徐平
- 2924字
- 2021-04-09 15:04:46
蓬安·金溪
金溪,位于蓬安西北約15千米處的嘉陵江左岸。商周時期,金溪一帶屬于巴國領地,秦時為巴郡轄地,西漢至南朝時期為安漢縣屬,后為相如縣屬。元明時期,相如縣與蓬州同治。清乾隆時設北路金溪場,為順慶府蓬州屬。清道光三年(1823年),金溪場屬蓬州北鄉十五團。民國二年(1913年)設金溪鄉,為蓬安縣屬。1950年,設金溪區(第三區)駐地金溪場,后來金溪鄉又先后改設為五星人民公社、金溪人民公社、向陽人民公社、金溪鄉。1986年,金溪建制為鎮。
金溪場位于蓬安、營山、儀隴、南部四縣交界處,又是嘉陵江上的碼頭場,自古這里就是上下商船停靠和物資集散的重要地。從這里,順江上溯,可至儀隴、南部、閬中、廣元等地,順江下流,可達蓬安、南充、武勝、重慶等地;陸路則可東去西通至廣袤的鄉地。早在清初,金溪碼頭場就是商客逗留和鄉人聚居的大場。
明末清初,曠日持久的戰亂,導致了四川人口銳減與土地荒蕪。為穩固政權和保障民生,清政府于順治六年(1649年)頒發了《墾荒令》,以保證田賦收入和盡快恢復元氣,清康熙和乾隆年間又對《墾荒令》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在優厚的墾荒與征稅政策下,外省多地移民紛至沓來,在四川各地鄉村插占落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開始,湖廣、江西、福建、廣東等多地移民輾轉千里,陸續來到蓬州各地鄉村墾荒拓土、開基立業。依山傍水、物產豐富,占盡地理優勢的金溪碼頭場,自然是移民們經商從業的上選之地。來到金溪的移民以湖廣省的為多,包括黃州府、武昌府、永州府等地。移民們在這里依靠碼頭船運和陸路轉運之優越條件,帶動當地的農商經濟發展,與此同時,街市與鎮場規模也逐漸擴大。清中晚期時,金溪場成為蓬州北鄉之首場。
清光緒《蓬安縣志》載:“金溪場,在城北三十里嘉陵水之陽,斜溪水之外,昔在下游之喻家壩。”喻家壩老街因洪水而毀,清乾隆初于現址設新場,時名斜溪場。斜溪之名,因于當地一條小溪斜向匯入嘉陵江而得,溪流穿繞林野田園,景致迷人,故另有“芳溪”之美稱。據《舊唐書·元稹傳》記載,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曾路過此地,留有詩句:“十月初二日,我行蓬州西。三十里有館,其館名芳溪。”后人根據“五行相生”之“金生水”理論,即有金的地方必伴有水的說法,改斜溪場名為金溪場。天遂人愿,很快金溪場就發展成當地的農鄉大場。半邊街與大石橋街間金溪河上的石橋,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就是當年碼頭場興盛發達、街鎮擴展的實物見證。該橋將金溪河南北兩岸連接在一起,極大地方便了兩岸住民間的來往,以及金溪與鮮店、石梁等地農商產品的貿易和運輸。該橋整體石砌,為單拱平橋,拱高約15米,橋身長約20米,寬約7米,橋上兩側有石欄桿。從溪邊仰望,石橋很有氣勢,極具藝術美感。
清晚民國時期,金溪場發展至鼎盛,形成了有正街、河街、后街和七星街等多條街巷的鎮場規模。儀隴與南部產的井鹽通過船運發往下游蓬安、營山等地鄉村,金溪碼頭是重要的經停地和集散地,本地所產的糧食、水果、蠶絲、花生等農副產品也在這里上船運往外地。當時,站在場頭望出去,江面上各類船只密布,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人喊馬嘶,十分熱鬧。依山順勢、高低錯落、櫛比相鄰,場上民居建筑分列于各街巷兩側。正街和下河街,最是商業氣氛濃厚,各類商號、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趕場天里,四邊鄉人涌進金溪場,車水馬龍,那場景猶如《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一樣,草市里人山人海,各家店鋪,顧客盈門、生意興隆。金溪場有一個大壩子,當地人稱“唐老爺壩壩”,這名字也不知是何時因何人而起的,一直是買賣人聚集的地方。一直到20世紀晚期,這個壩子仍是鄉場集會和放映露天電影的地方。
山清水秀、地靈人杰,清晚時期,場上就有多家私塾、鄉學,還設立了“金溪高等小學堂”,引入新學課程,培養鄉中子弟,前后有很多才俊從這里走出,樹功立業,光宗耀祖。場上還開設有“金溪國醫講習所”,培養傳統醫學專業人才。名揚四方的才俊時有蕭毅肅、張怡蓀、萬鈞、魏時珍等。
蕭毅肅,生于1898年,幼時就讀于金溪高等小學堂,1920年畢業于云南講武堂,在川軍內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34年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二期,1936年被國民政府授陸軍少將銜,1938年升任第四十三軍副軍長,1941年任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參謀,1943年任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參謀長,1944年底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45年2月晉升陸軍中將。1945年8月,蕭毅肅襄助何應欽處理日軍受降即“芷江洽降”事宜,參加了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戰后,蕭毅肅先后任重慶行營參謀長、重慶行轅副主任兼參謀長、重慶警備司令、國防部次長、參謀次長、重慶綏靖公署參謀長、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參謀長等職。
張怡蓀,原名張煦,生于1893年,幼時就讀于家中私塾,1915年畢業于四川省高等學堂,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畢業后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其間著述頗豐。后專事西藏文化研究,組織成立了西陲文化院并擔任院長。1935年以后,先后翻譯了《宗輪晶鑒》等藏文典籍,編著了《藏文書牘軌范》《漢藏語匯》《漢藏譯名大辭匯》《西康通志》《西康省分縣地圖集》《藏漢大辭典》等書作。《藏漢大辭典》一書,為我國首部供閱讀藏文典籍、研究藏學課題等使用的大型工具書。張怡蓀被譽為著名的藏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
萬鈞,生于1898年,幼時就讀于鄉學,后入讀蓬安玉環書院,1906年考入順慶聯中,191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讀書。讀書期間,萬鈞加入同盟會并任同盟會四川支部負責人,積極參加當時的民主革命活動,后又被選任同盟會總部外事秘書。畢業后,萬鈞被選赴朝鮮考察,歸國后任職于法制局。討袁運動中,萬鈞先后約集同盟會川北籍會員,商議回鄉舉義、討伐袁世凱事宜,后在金溪組織民團武裝,約期與他地同盟會友并舉,不料期間病重去世。
魏時珍,生于1895年,其祖父魏鼎曾任大竹縣教諭、蓬安玉環書院山長(書院講學授業者)、成都錦江書院教授。魏時珍幼承庭訓,聰敏好學,1908年考入四川高等學府分設中學,與王光祈、李劼人、郭沫若、周太玄、蒙文通、胡少襄、曾琦等人為同學,畢業后赴上海同濟大學電機科預科讀書。1919年,魏時珍參加了由李大釗等人發起成立的“少年中國學會”,后又加入李大釗、蔡元培等人組織的“工讀互助團”。1920年,魏時珍與幾位老同學一道赴德國哥廷根大學讀書,學習期間曾與朱德等老鄉親密交往。1924年,魏時珍獲得數學博士學位。歸國后,魏時珍先后在上海同濟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川康農工學院、國立成都理學院任教,期間發表很多著述。
來到金溪,不能不品嘗一下當地的美酒。清光緒《蓬安縣志》載:此地,“池有泉源于釀宜”。早在清初,就有移民先祖在金溪開設工坊,以當地高粱和糯米為原料,加以多種中藥材配伍,釀制曲酒。此酒色澤略紅,醇厚甘香,口感極佳。金溪所產的“金溪夏酒”,曾作為蓬州之特產貢酒,遠送京城,此酒也是嘉陵江上下游城鄉好酒之徒的上選佳釀。民國時期,金溪大小酒坊就有30余家,所產曲酒行銷周邊各地,還在蓬安、南充等地設酒行專賣。筆者于2013年6月游覽金溪時,老街上一家酒坊老板贈送筆者一行三人各自一瓶原漿酒,放置車里,一路酒香,讓人好生歡喜。
金溪一帶,有山有水,景色迷人。金溪與大泥鄉交界處嘉陵江邊的“紅崖子”,尤其值得一看。此處崖璧陡峭,紅色頁巖經長期風化后呈鱗片狀,在霞光映照下,炫光點點,紅彩爛漫,真是美不勝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