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
- 鄭駿川 趙娜
- 9046字
- 2021-03-12 18:41:42
1.2 文獻綜述
1.2.1 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論研究
公司治理一直被國內外學術界視為較為熱門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和近年來眾多美國上市公司曝出的丑聞更加引起了人們對公司治理問題的思考。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的重要轉軌時期,如何結合我國國情,構建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不可逾越的研究課題。目前學術界對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論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兩條基線展開:一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相關研究,二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相關研究。
1.2.1.1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研究
對公司治理問題的研究要追溯到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時。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提及針對在股份制公司中因兩權分離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建議應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來解決兩者間的利益沖突。Berle和Means(1932)指出工業技術革命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規模,資金與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約束導致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普遍分離,企業管理者通常追求個人利益的實現,而以非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一論斷被認為是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的開創性研究。Jensen和Meckling(1976)認為代理成本源于企業的管理者而非企業的完全所有者,管理者會利用其職位特權追求額外消費,造成企業價值小于其為企業所有者產生的價值。
學術界一般認為,建立在契約理論基礎上的委托代理理論奠定了公司治理問題研究的理論基礎。Berle和Means(1932), Fama和Jensen(1983)指出在現代企業兩權分離的經營方式下,作為委托人的所有者與作為代理人的管理者在信息獲取能力不對稱的情況下,管理者通常作出不利于所有者私利的行為,利益沖突導致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即所謂的委托代理問題。由于代理人掌控了委托人不具備的如經營業績、主觀努力程度、外部環境等信息優勢,從而使委托人面臨嚴重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提高了委托人的監督與約束成本(Jensen et al., 1976)。由于合約的有限理性,委托人通常給予代理人一定的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以降低代理人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Holmstrom和Jean(1989)指出在所有者與經營者的一次性博弈中,即使經營者出現與所有者利益不一致的操作行為且能被所有者甄別時,所有者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對經營者實施違規懲罰,這會使經營者傾向于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但是隨著委托代理期限的增長,委托人有足夠多的精力與時間去識別代理人的背叛行為,代理人隱藏信息的成本會增加,一旦發現代理人的背叛行為,委托人將會采取較為嚴厲的懲罰措施。在代理人退出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為避免委托人的懲罰,代理人將會降低機會主義與隱藏信息行為的概率。
我國學者也運用委托代理理論來對公司治理問題展開分析。張維迎(1998)研究了國有經濟中的多重委托人問題,發現最終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和最初委托人的監督積極性與國有經濟的規模、國有化程度成反比。楊瑞龍(1997)認為雖然國有產權代理可以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但由于較高的信息成本與組織成本存在,導致國有企業治理效率低下,而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的可轉讓性導致難以確立排他性的法人財產權和政企關系難以分開,以致國有企業很難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林毅夫等(1997)從監督與信息流動的角度來對國有企業的多重委托代理問題展開分析,認為國有企業的多重委托代理與私有企業的科層制度十分類似,兩者并沒有實質性的差異。
Shleifer和Vishny(1997)指出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來保障投資者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在20世紀50年代,Alchian(1950)認為產品市場的競爭構成對管理人的外部約束力量,使公司治理問題得到優化。但是作者在研究中并沒有考慮代理人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如果事先不能建立相關機制來保證投資人未來的投資收益,那么理性的投資者并不會向企業注資。Grossman和Har(1986)指出為解決投資者的事先顧慮,委托人與代理人會簽訂合約來合理劃分各自的權限與報酬,但由于“經濟人”的有限理性以及合約存在的不完整性,并不能將未來的不確定事項全部納入合約內容,所以就必須在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合理劃分企業的剩余索取權。但代理人可能會不恰當地利用委托人所賦予的經營決定權以追求個人私利,這通常會降低投資者的融資意愿(Williamson, 1985; Grossman et al., 1986)。Ross(1973)和Holmstrom(1979)認為欲保持代理人的行為與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就得設計出一個較好的激勵約束機制,這種激勵合約將取決于代理人的決策影響力、企業收益權及風險偏好。圍繞這個問題,西方建立起兩種較成為熟的公司治理模式,即英美模式與德日模式。英美模式是以產品競爭、市場收購、經理人市場、信息披露等為主要手段的外部監督模式,而德日模式則強調法人相互持股、監事會、企業家忠誠等方面的作用,屬于內部控制模式。圍繞到底哪種公司治理模式才能較好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目前學術界尚未得出較一致的結論,也沒有說明在具體實踐中采取哪種治理模式更為有效,加之國外經驗與我國國情又有較大出入,因此不能生搬硬套地加以借鑒。
1.2.1.2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
隨著公司治理模式的國際比較以及公司所有權結構研究的發展,公司所有者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學術熱點。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 Prowse(1994), La Porta(1998)等的實證研究發現,在美、德、日以及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公司存在較為集中的股權結構,分散式的股權結構只存在于較少發達國家的大公司。股權結構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公司大股東有較強的動機去監督企業的經營情況,從而克服股權分散情況下小股東監督動力不足所產生的“搭便車”問題,提升了公司價值(Grossman & Hart,1980)。但與此同時,大股東可能會利用其公司控制權去支配公司資源以謀取個人利益,產生所謂的“內部控制人”問題,使眾多的中小股東利益受到大股東的侵害(La Porta et al., 1999)。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公司治理的研究范疇從僅考慮如何為公司股東的利益服務,演變為如何協調股東、債權人、職工、供應商、政府與所在社區等之間的利益關系,在保證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避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投入了專用性資產,而且這些專用性資產對于企業的正常經營不可或缺且處于高風險狀態,理因獲得相應的報酬(李嬌等,2007)。德國和日本在現實中較為強調利益相關者的作用與地位。支持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觀點可以歸納如下:第一,利益相關者與股東一樣承擔了公司的運營風險,因此可以分享相應的公司控制權;第二,利益相關者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不平等,例如分散的小股東利益通常得不到保障,而其他相關者,特別是公司職工在行使所有權方面又處于有利的地位;第三,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的治理會均衡照顧各方面利益,激勵經營層為提升公司價值而努力(Tirole, 2001)。但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如何分配公司控制權、有效激勵公司經營層、投資者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困難,所以現代公司在到底是應堅持股東利益最大化還是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方面存在不小的分歧。
我國學者也對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了一定的探索。黃群慧(2000)認為我國企業的控制權存在著“內部人控制”與“行政配置控制權”的雙重特征。王珺(2001)則指出行政主體作為激勵主體是造成國有企業經理出現短期行為的制度性根源,并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支持。魏剛(2000)的實證研究發現,由于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偏低,收入結構單一且不合理,股權激勵效果不明顯,上市高管的報酬與經營業績并不呈正相關關系,鑒于此,應形成一種有效的工資分配方案,由股東而非行政組織來決定經理人的工資水準(華民等,2001)。
1.2.2 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期,商業銀行進入公司治理研究領域主要通過如下兩種方式:一是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債權人參與到一般公司的治理問題的研究中;二是在實證研究中,運用商業銀行數據來驗證一般公司治理理論問題(Saunders et al., 1990)。直至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各國銀行業首當其沖,顯示了銀行業的脆弱性,于是開始關注到商業銀行與自身公司治理的聯系,導致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逐漸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從現有關于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文獻中可以發現,這些文獻所遵循的基本脈絡是從一般公司與商業銀行的對比中來研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問題,試圖建立符合商業銀行自身特性的公司治理結構。基于現有文獻,較一般公司而言,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可以歸納為如下兩個方面:
(1)商業銀行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Furfine(2001)認為相較其他行業而言,銀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為嚴重,如存款人不能輕易獲取銀行貸款質量方面的信息,銀行可以對資產所面臨的風險進行隱藏。Barth等(2000)認為信息不對稱越嚴重,債權人越不能控制銀行的風險轉移行為,而且很難設計出一種能協調股東與管理層利益的合同。Caprio和Levine(2002)指出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業間的競爭過小,正因如此,使很多國家銀行處于自然壟斷的地位,使政府監督成為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區別于一般企業公司治理的特殊方式。Arun和Turner(2004)以印度為例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展開論述,作者認為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商業銀行管理者有足夠多的機會去從事高風險的投資活動,而股東與債權人并不能分享高風險所帶來的額外報酬,因此其利益受到侵占。
(2)商業銀行存在普遍的政府監管。銀行業的行業特性決定其在國家經濟金融系統中的重要地位,銀行業的內生脆弱性導致其具有較強的負外部性,因此銀行業一直成為各國政府重要監管對象。Ciancanelli和Gonzalez(2000)的研究發現政府監管的介入使商業銀行的委托代理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代理問題既涉及了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又涉及了監管者、經營層及債權人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不僅體現在契約上,更體現出一種行政關系。政府監管的工具主要包括:存款保險制度、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制度、限制競爭政策、審慎監管。他們認為政府監管在商業銀行保障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要照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政府的監管不僅針對股東和商業銀行管理者,而且還要對市場進行監管,為商業銀行的運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政府監管把降低系統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作為監管目標。最后,政府監管會在商業銀行的治理中出現新的問題,如存款保險制度與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制度的存在,降低了債權人對商業銀行進行監督的動機,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應取消存款保險制度(Caprio et al., 2002; Macey et al., 2003; Nam, 2004);而監管也限制了銀行的準入與兼并,進而使商業銀行的外部治理力量得到弱化。Caprio和Levine(2002)指出監管的目標是加強公司治理,降低銀行風險,但政府力量的介入會產生一些問題:政府監管限制銀行的準入與市場并購,進而降低了銀行同業間的競爭;政府監管會產生新的委托代理關系,這可能會使監管目標發生偏差。Arun和Turner(2004)認為商業銀行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其面臨更小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的這種自然特性決定需要強有力的政府監管來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以及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Levine(2004)認為政府監管是為了降低商業銀行的信息不對稱,保護投資者利益,彌補法律上的缺陷,進而提高商業銀行的治理水平。同時,作者指出政府監管所發揮的作用會因代理人的不同而產生較大差異:當政府監管是有約束的官方監管時,會使監督代理人脫離于商業銀行,使其樹立正確的監督動機,降低監管權力尋租的概率;當政府監管為無約束的官方監管時,監督代理人由于謀求自身私利導致銀行治理效果變差,使政府監管處于低效率狀態。為降低權力代理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后果,作者認為獨立監督代理(即將政府監管權授予私人部門)是提高商業銀行治理的最好監督方式,而且作者還找到了相關的理論支持。
國內學者李維安和曹廷求(2005)也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進行了研究,指出商業銀行合約的非透明性、資本結構特殊性和產品的特殊性是造成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與一般公司治理的本質區別,文章除對政府監管這一特殊治理機制進行研究外,還分析了并購機制與董事會的治理作用。洪正(2006)認為正是由于銀行業的特殊性才使其區別于一般公司治理,銀行業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資產不透明、高負債率、擠兌風險、外部安全網以及嚴格的政府監管。文章結論表明,股東在商業銀行治理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宜高估,政府監管與外部約束應相互補充,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制度需要謹慎使用,而存款保險制度發揮作用需要政府監管作為保障。
1.2.3 農村信用社與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
雖然目前關于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的文獻逐漸豐富,但關于農村金融組織治理問題的研究文獻還相當有限,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治理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等方面,而系統性的深入研究還尚未出現。另外,由于農村金融組織內部數據的可得性,規范性實證文章也非常匱乏。
拉孜克·買買提和張玉民(2002)研究新疆喀什地區農村信用社的治理結構缺損和體制性腐敗問題,發現治理結構缺陷表現為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預算軟約束與監督無效;由治理結構缺陷所導致的腐敗問題還需要從機制設計上加以考慮;依靠外部監管實行二次委托代理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預算約束軟化的問題,從而減少地方金融機構不規范行為的出現。陳福成等(2005)分析了農村信用社在治理結構中存在的產權不明確、低效的委托代理關系、外部人控制、超經濟權利影響等異化現象,探討了治理結構異化對農村信用社發展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影響,提出通過完善委托代理結構,以資本授予為基礎弱化外部人控制,轉變管理思路與模式三方面途徑來優化農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何廣文(2004)研究了農村信用社的股權設置與治理結構沖突問題,這表現在:一是在農村信用社明晰產權的過程中由于股權結構設置安排起點較高,廣大農戶小股東被排斥,取而代之的是城鎮股東與工商企業,農村信用社股東非農化趨勢十分明顯;二是在縣聯社—市聯社—省聯社的管理框架下,原本自下而上的控股權轉變為上級聯社對下級聯社的行政控制權,行政力量的過度參與弱化了農村信用社治理效果;三是雖然縣級聯社職工持股普遍,但理事會一般處于絕對控制地位,“內部人”控制相當嚴重。
楊子強(2005)認為目前農村信用社“花錢買機制式”的改革具有以下問題:首先,農村信用社現行的增資擴股定價方法難以吸引真正股東;其次,現行的股權設置安排既排斥大股東又削弱了小股東參與決策的意愿;最后,“外部人”控制也削弱了股東的參與意愿。因此,楊子強建議依靠市場化原則以吸引真正的股東,逐步使農村信用社實現自我約束和增強自身發展動力,從而減少現有的外部監管力量。祝曉平(2005)研究了省聯社行業管理下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問題,認為行業管理是優化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徑,理由有三:首先,在目前內部人控制問題的現實情況下,由于外部董事與股東的經營管理能力有限,且尚未形成流動性的經理人才市場,決定了省聯社作為行業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股東資本有限性與社會風險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決定政府對銀行業監管的普遍性;最后,雖然農村信用社的董事長和行長由政府委派,但仍然是外部股東的代理人,多重委托代理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行業監管作為重要外部監管力量存在的必要性。侯育彬(2005)認為目前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在股本設置、民主管理、與地方政府關系方面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改革農村信用社內部治理結構的措施:一是對于繼續走合作制道路的農村信用社應落實決策權、經營權、管理權相分離的經營原則,實行民有、民營和民管;二是對于通過股份制改造成立農村商業銀行的,需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規范股權分布,形成適合其參與市場競爭的運作機制。
穆爭社等(2007)從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現實觀察到省級聯社通過派出機構強化行政管理使農村信用社治理結構呈現出“民有資本官營化”特征,導致難以建立長效的治理機制,建議從以下方面來明晰產權、強化約束機制:首先,督促省級聯社履行行業監督職能、省政府依法管理農村信用社;其次,通過撤銷省級聯社派出機構淡化行政約束;最后,提高農村信用社董事、監事的經營管理能力,集中股權分布,增強內生發展動力以反對行政力量的過多干預。張蘭(2007)以江蘇地區農村信用社為案例,對農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改革與效率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發現:此次改革中農村信用社的股權結構仍然十分分散,外部股東監督不力導致“內部人”控制問題仍然存在,而地方政府對農村信用社行政干預的增強導致“外部人”控制也沒有得到較好解決;農村合作銀行與農村商業銀行的高管持股與法人持股比例較農村信用社縣聯社高;江蘇省農村信用社1997—2005年的治理效果一般,嚴重偏離成本最小化原則,但治理績效在時間上以2000年為拐點呈現“U”形特征;在農村信用社內部治理結構中,對治理績效影響較大的因素依次是不良貸款率、員工素質、非利息收入與存貸比。基于治理框架特征與治理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結論,其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治理效率:一是在股權設置中鼓勵大股東參與以發揮監督與制約作用;二是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三是增加信用社員工持股比例,以發揮股權正向激勵作用。韓澤縣(2010)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為案例,提出完善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的相關建議:一是明確“三會一層”的權限定位;二是發揮外部董事、監事的監督作用;三是增強董事會決策的透明度;四是完善民主決策機制;五是完善董事會決策程度與規則。
在實證研究方面,汪三貴、李夢星(2004)基于中西部地區118個農村信用社的調查數據,研究了農村信用社現有的治理結構與其經營行為的關系。他們發現,利益及產權關系不清晰、激勵和約束機制弱化是信用社治理結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這通常會引起經營行為的短視和經營狀況的惡化,實證結果也表明治理結構會對信用社業績表現產生影響,最后建議應從治理結構改革入手來解決農村信用社目前的困境。曹延求等(2005)基于山東省133家農村信用社的調查數據,研究了治理機制與高管特征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績效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對經營績效具有顯著負向影響,而高管任職年限與管理經驗對經營績效具有正向影響。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處課題組(2008)利用四川省農村信用社的調查數據,檢驗了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與績效的關系。文章發現,信用社外部經濟環境與貸款質量對經營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農戶貸款率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績效具有負向影響。馬宇等(2009)基于亳州26家農村信用社的相關數據研究了經營環境和治理機制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繁榮的城市經濟對地處中心城市的農村信用社經營表現具有正向影響,而地處鄉鎮的農村信用社受當地經濟的影響較小;地理交通情況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表現影響不顯著;經理人持股與其能力對經營績效具有正向影響;經理人績效工資與農村信用社績效負相關。
關于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農村商業銀行由原信用社經股份制改造而來,對其公司治理結構的研究也在近年來引起人們的關注,相關文獻尚未形成完整體系。汪年祝(2006)以蘇州6家農村商業銀行為分析案例,認為雖然目前農村商業銀行“三會一層”治理框架已初步建立,但是真正的公司治理機制尚未建立,這表現為缺乏效力的委托代理、股東參與管理意愿淡薄、粗放式的內部管理及激勵約束不到位等問題,并從排除行政干預、優化股權結構、完善機制與發展創新四個方面來完善農村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馬嘯宇(2012)認為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如股權結構設置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扭曲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董事會尚未確定清晰的戰略定位,創新能力不足;“三會一層”的職責邊界與決策規則不清晰;缺乏對高管有效的績效評價與激勵約束機制。文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建議來優化農村商業銀行的治理模式。熊鷹(2012)指出農村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在股權結構、內控機制、組織結構、行政干預等方面問題突顯,嚴重影響其服務“三農”的主力軍作用,作者借鑒國外金融組織先進的治理經驗,從調整股權結構,規范“三會”制度,完善內控機制,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和加強外部管理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以完善農村商業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
王瑞平(2013)利用17家農村商業銀行的數據研究了董事會特征對農村商業銀行業績的影響。文章結論表明,董事會規模與經營業績成倒“U”形關系;董事會次級委員會會議數量對資產收益率(ROA)有顯著負向影響;董事會持股對ROA有顯著正向影響。基于實證結果,作者提出應采取適當控制董事會規模、提高外部董事占比、加強次級委員會設置、提高董事會持股比例和提高董事會會議效率等措施以完善董事會結構。許廉甫(2013)針對目前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如股權結構不合理、產權主體缺位、管理層職責模糊不清等問題,提出一些完善途徑:一是加強制度建設,提供治理保障;二是提升股東素質,優化股權結構;三是強化信息披露,保護中小股東利益;四是提高社會責任,為相關利益者服務。除此之外,陳執和(2002)、應瑞瑤(2002)、褚保金等(2003)、胡爾來(2014)等也基于對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現狀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
1.2.4 文獻評述
綜上所述,現有關于商業銀行治理的研究文獻已經相當成熟,這些文獻的研究思路、方法對農村商業銀行治理問題研究具有啟發、借鑒意義,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在理論研究方面僅僅停留在問題表層,研究深度不夠。沒有對農村商業銀行治理的特殊性與其他金融組織治理相比較,通常將一般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思路生搬硬套地運用到農村商業銀行的分析框架中,因此難以發現農村商業銀行在治理過程中所面臨的特殊性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對全國現有農村商業銀行的整體治理情況泛泛而談,沒有遵循“特殊”到“一般”的演繹分析思路,由于每家農村商業銀行在地域或經濟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泛泛而談”式的研究結論具體到單家農村商業銀行難以具有操作效果。
在實證研究方面,由于農村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相當有限(目前只有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一家上市公司),相關數據的獲取難度導致實證研究難以展開,而基于少數數據樣本的實證研究結論又難以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另外,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而目前關于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對隱藏在結論背后的內在傳導機制分析得不夠徹底。
具體而言,農村商業銀行的特殊性體現在何處?這些特殊性又造就了農村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組織公司治理怎樣不同的治理環境與治理模式?哪些治理機制對農村商業銀行治理才具有針對性?農村商業銀行治理又與銀行監管具有怎樣的理論聯系?農村商業銀行是否應實行聯合經營以提高整體治理效果?這些問題現有文獻都沒有涉及。總而言之,現存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相關文獻缺乏一個整體的概念性框架,因此有必要從農村商業銀行的特殊性角度出發來重新審視農村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框架,以期實現農村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與一般公司治理理論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