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部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研究
- 溫雪
- 1660字
- 2021-03-12 18:32:28
1.3 創新點與不足
1.3.1 主要創新
第一,研究視角的創新。本書利用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和人口學的學科知識對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問題進行探討,突破了傳統研究城鎮化和收入分配的問題時的單一視角,實現了不同學科在同一研究問題上的交叉和融合,有助于更全面、更系統地認識兩者的關系及影響機制。
第二,研究內容創新。由于現有的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研究大部分基于全國視角,而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走勢與關系的專門分析相對薄弱,本書系統分析了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發展態勢與問題,提出了西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的發展特點,包括區域性、階段性和復雜性,并總結了其發展問題,包括國家戰略層面問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較弱、農村基礎設施滯后、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封閉等。
第三,研究方法創新。本書從城鎮化的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動力機制出發,進一步分析了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途徑。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筆者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發現區域內部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和跨區域流動均有利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并從城鎮化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和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形成循環累積效應四個方面提出了城鎮化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途徑。
第四,研究結論創新。筆者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推進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戰略構想、制度安排與戰略途徑。在借鑒國外典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經驗啟示的基礎上,針對西部地區的特殊性,本書提出了推進西部城鎮化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戰略重點:調整西部大開發戰略轉型、建設多中心—外圍城鎮群、加強小城鎮建設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本書探索性地提出了西部地區應重點發展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城市的成渝雙中心—外圍城鎮群,以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為中心城市的呼包銀三中心—外圍城鎮群,以南寧、貴陽、昆明為中心城市的南貴昆三中心—外圍城鎮群,以西安、蘭州為中心城市的西蘭雙中心—外圍城鎮群等四大核心城鎮群落,通過他們的網絡化關聯發展帶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強化其對農村腹地的擴散效應,推動西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本書從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四個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制度安排,然后提出了加強特色資源開發、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構建特色城鎮化體系等主要戰略途徑。
1.3.2 不足之處
本書中,作者試圖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對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理論與實證方面進行一定的拓展,但由于自身能力及客觀條件的限制,本書仍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
第一,本書在研究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時偏宏觀。一方面,城鎮化和城鄉收入差距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能對涉及的每一個方面都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只能作宏觀的表述;另一方面,西部地區是一個范圍較廣的地區,包含12個省份,社會、經濟、資源和城鎮化發展基礎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于本書側重點在于整個西部,因而未能對各個地區作逐一深入的分析,只能選取個別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重點討論。
第二,本書在分析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時,對西部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及老少邊窮地區的特殊性僅作了簡要的分析和概括,未能做出深入探討,對推進西部新型城鎮化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復雜性、困難性及艱巨性探討深度仍然不足。此外,本書對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在東部、中部地區的表現形式與發展問題未能做出深入的對比分析,其可以作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三,在中國和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發展歷程中,由于某些年份某些省份的數據缺失,因此未能采用更長歷史時期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從1978年后開始分析,而西部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從1995年之后開始,數據統一性較弱。由于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公布的部分指標數據缺乏連續性,數據采集不能完全到位,進行數據分析和面板數據實證檢驗時僅用了搜集到的1995—2016年這22年的242個指標數據,導致分析的廣度與深度不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