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4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借鑒——以美國和日本為例

作為發達金融市場的代表國家,美國和日本先后經歷了幾十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其中有不少關于防范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可能加劇的風險承擔行為的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借鑒。

3.4.1 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筆者認為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如表3.1所示。

表3.1 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及描述

具體來說,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標志在于1980年《吸收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的頒布。放松對本國利率的管制是為了適應美國當時經濟發展出現了迅猛上升的形勢,也是其金融市場深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本質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放松自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后頒布的Q條例的管制的過程。Q條例出臺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限制銀行存款利率上限來控制銀行經營成本,保障利潤,避免倒閉。而隨著美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通貨膨脹率的走高,利率管制反而成為銀行正常經營的制約。此外,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對利率市場化也形成了“倒逼”機制。20世紀80年代以后,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規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快速增長,同時資本市場管制逐步放開,對存款機構的資金來源結構形成了沖擊(見表3.2)。

表3.2 美國存款保險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前后資金來源的變化

資料來源:根據FDIC數據計算

通過對改革進程的分析可知,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改革順序是先取消大額存款(主要是大額可轉讓存單和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再取消貸款利率上限,再分階段取消一般存款利率上限,逐步放寬業務范圍,最后到1986年4月,幾乎所有的存款利率限制均被取消。

二是為了確保改革順利進行,美國建立了聯邦基金機制,聯邦基金利率成為美聯儲官方調控的基準利率,然后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使之在一個狹窄的目標區間內波動,進而為利率的市場化變化提供基準點。

三是市場化后,中間業務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總資產的比率僅在0.7%左右,隨著利率管制的取消和1999年正式實施金融混業經營,中間業務發展迅猛,占比由之前的0.7%上升至2.5%以上,部分大銀行的非利息收入甚至高達一半以上。李宏瑾(2015)李宏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 [J].國際金融研究,2015(2):65-76.認為,這種狀況直接降低了銀行的利率風險。

四是利率的市場改革進程伴隨著本國金融工具和制度不斷創新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創新的金融產品有效化解了部分金融產品對市場利率的敏感性,并轉移了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

五是利率市場化改革后期,銀行的風險偏好明顯上升,貸款組合中房地產貸款比重持續上升,加劇了銀行潛在信用風險(肖欣榮、伍永剛,2011肖欣榮,伍永剛.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業的影響 [J].國際金融研究,2011(1):69-75.)。

3.4.2 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與美國類似,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如表3.3所示。

表3.3 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及描述

具體來說,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從1977年開始到1996年結束。改革開啟的標志是1977年日本大藏省允許以流通市場利率為參考決定國債發行利率。當時改革的難點主要在于利率管制集中于銀行存貸款市場和貨幣市場。為了攻克難關,日本開始豐富金融市場上短期資金交易品種,推出了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市場和票據市場)、CDs、CP(商業票據)、TB(政府債券)、FB(金融債券)等產品。隨著管制的進一步放松,日本開始逐步降低金融資產交易單位,擴大交易范圍,最后實現全面的利率市場化。

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采取了漸進式改革方案;二是改革順序從國債市場到銀行間市場再到存貸市場;三是通過豐富交易品種“倒逼”利率市場的自由化;四是改革過程中也注意配套設施的建設,如積極推動本國金融國際化進程,同時放松對利率以外金融市場的管制。

3.4.3 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啟示

我國經濟金融體系與美日兩國存在較大差異,相關政治經濟體制也不盡相同。相比之下,我國社會融資仍以間接融資為主,金融中介在經濟發展中所起作用遠遠大于資本市場(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因此風險主要集中于銀行體系,這些國家在利率市場改革過程中,商業銀行也有主動承擔風險(主要是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的行為。因此,我國的相關改革應立足國情,與經濟金融發展環境與階段相適應。從美日兩國的改革中所獲取的相關經驗總結如下:

(1)改革方式的選取意義重大

美日兩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總體上取得了成功,兩國無一例外地采取了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可見這一方式較為可取。美國的利率市場化過程就是在確立基準利率、貨幣市場收益率曲線完善、有效控制社會高通脹率的情況下逐步推進的,此舉減少了改革初期利率的異常波動對商業銀行的不利影響。可以看到,漸進式改革方式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路線使得兩國的商業銀行在改革過程中有充分時間進行反應與適應,金融消費者有效調整了預期,防范和化解了部分銀行風險承擔行為與意愿,為實現金融市場的自由化提供了保障。

(2)改革需要防范銀行的利率風險承擔行為

美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前,主要的業務是傳統信貸業務,利率風險較小,但在改革后,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的交易品種增多,中間業務占比增大。改革后,利率波動較大,因此利率風險突顯了出來。美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之后,將傳統的資產負債管理縮小到很小一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發展金融衍生品業務來對沖風險,并獲得更多的風險收益。

日本也注意到了對銀行承擔利率風險的防范。雖然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相對美國起步較晚,金融自由化程度也不及美國,但自20世紀90年代起,日本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全面實行利用金融衍生品來進行利率風險管理的業務。此外,為了規避利率風險,日本商業銀行十分注重對利率趨勢的預測,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表內管理和表外管理。比如,銀行對資產負債的管理不再是被動地跟隨利率變化來調整利率風險管理策略,而是主動出擊,在利率變動之前就采取措施調整資產負債結構。

(3)改革需要防范銀行的信用風險承擔行為

A. Joanne Kellermann、Femke de Vries和Jakob de Haan(2016)A. JOANNE KELLERMANN, FEMKE DE VRIES, JAKOB DE HAAN. 21世紀金融監管 [M].張曉樸,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221.的著作顯示,在美國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期間,美國銀行因為不良貸款率過高而引發了銀行業危機。在這場危機中,大量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破產,銀行資產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存在巨大缺口,使得金融機構的穩健性存在問題。長此以往,資本市場表現疲軟,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就會形成一個負反饋機制,經濟增長長期乏力。美國監管層采取的積極措施是,陸續令商業銀行成立專門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將銀行的不良貸款分離出去,并積極監管銀行管理層做出主動承擔信用風險的各類行為。此外,銀行間并購也是解決不良貸款問題的途徑,商業銀行通過并購提高了經營效率,實現了資源的流動和共享。增加損失準備金的計提比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不良貸款率過高問題,在增提的同時增資,可以抵消增提的損失準備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日本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管理起步相對較晚,不良貸款問題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主要原因是日本實體經濟長期不景氣。但在此期間,日本銀行通過采取降低不良貸款率從而控制銀行主動承擔更多信用風險的方法,仍然有部分可取之處——如緊縮信貸規模,通過增資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將不良貸款進行拍賣和證券化以及銀行間進行聯合等,這些措施共同發揮效應,以應對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承擔信用風險的行為進一步加劇。

(4)推動相關配套改革,助力金融體系改革

從美日兩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各個階段和進程可以看出,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要想有效防范商業銀行承擔更多風險,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需要在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著力完善和實施各項綜合改革配套措施。比如,美國在改革利率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完善了長期公債定價機制,為利率市場化提供了市場定價基礎,避免其過度波動。日本則廣泛地與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進行充分的溝通,推出了存款保險制度,完善了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舒緩了金融消費者對利率市場化后金融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擔憂情緒。此外,綜合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建立,能夠使資金價格與其他要素價格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相互協調,避免了利率市場化波動對其他金融資產或經濟資產造成的間接不利影響(張曉樸、文竹,2013張曉樸,文竹.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步驟與風險防范的政策安排——基于印度的案例分析[J].金融監管研究,2013(2):22-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华阴市| 抚顺县| 元阳县| 梨树县| 博湖县| 安岳县| 柘城县| 营山县| 定安县| 五大连池市| 名山县| 法库县| 怀宁县| 修文县| 关岭| 石家庄市| 嵩明县| 通城县| 都兰县| 河源市| 肃南| 鹤庆县| 射阳县| 弋阳县| 遂川县| 康保县| 松溪县| 廉江市| 全州县| 鄢陵县| 辽阳县| 日喀则市| 苍梧县| 永和县| 靖州| 峡江县| 漳浦县| 道真| 民勤县|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