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誠信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踐行——基于誠信文化教育基地建設視角

鄭姣姣作者簡介:鄭姣姣,四川文理學院財經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為經濟史。

摘要:在我國先秦時期,誠信已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基礎,時至今日誠信也一直被大眾所談論與關注。誠信是個人安身立足的前提、國家安穩的基礎、社會往來的經商方略。而高等教育在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及誠信品質養成中至關重要,其誠信體系的不斷完善對社會群體的示范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此,高校加強學生的誠信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基于財經管理學院誠信文化基地建設視角,對先秦時期儒家文化中流傳下來的誠信思想及其現代價值進行論述,試圖從中找尋其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與規律。

關鍵詞:儒家思想;誠信;高校;誠信文化基地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為人處世、立足社會之本,也是當代大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實現人生價值的道德基礎。一直以來誠信就是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道德傳統和文明的成果。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上,各家學派如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對誠信問題做過了相應的論述,而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對誠信問題的闡述最為系統和完整。儒家誠信思想在規范人們的行為、塑造人們的人格等方面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在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鄯愛紅.儒家誠信倫理的現代詮釋與整合 [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5):26-33.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出現了與整個社會發展不相協調的現象,大量社會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誠信的缺失。在高校,大學生在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時,容易出現誠信問題。而作為培養財經類人才的財經管理學院,應重視財經學子的誠信文化建設。近些年,財經管理學院在學校“三心四能五復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下提出學院要培養“信、濟、敏、能”的高素質人才,其中“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代表著道德、信用、真實、可靠。同時,在實踐上,學院應加強與金融企業的合作,建立誠信文化教育基地。在此背景下,我們研究儒家誠信思想,準確把握大學生誠信狀況,對當代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儒家誠信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一)遠古誠信思想的萌芽時期

誠信,最初是作為一種道德活動而存在的,它是隨著原始道德的萌芽產生于原始社會之中的。《尚書·堯典》記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從中可了解到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堯講究誠信的史實,堯作為部落首領,誠實、恭敬又能夠謙讓,光輝普照四面八方,也由此得到大家的尊重。《禮記·禮運》中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即是說如果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真誠待人,和睦相處,這就是十分令人羨慕的理想社會了。原始社會中人們的誠信道德,最初是源于對自然界不可知力量的恐懼和對自然界的信仰,隨后被延伸到人類的交往中。在當時的社會,由于生產力的低下和生活環境的艱苦,人們只能相互依靠、相互信任地生存下去,那時產生的許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自發的,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關系也是這樣。可見,這種原始的無意識的誠信行為可以看作是誠信道徳的萌芽王雨露.儒家誠信思想與大學生誠信教育 [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3.

(二)先秦、秦漢之際誠信思想的基本形成

先秦、秦漢是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空前活躍和繁榮的年代,這段時期,思想家不斷涌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儒家則是“百家”中最為出色的一家。儒家誠信思想的形成也正是在此時期,融合各家所長,成為規范的體系。

1.孔子“以仁為本”的誠信思想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就詳細記載了他的誠信思想,《論語》中,“信”字出現了16次,其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有12處,出自孔門弟子的有4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將“信”作為儒家教學的內容之一。可見,孔子非常重視“信”。孔子認為,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他看來,誠信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根本,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準則。他還特別強調“信”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為“民無信不立”。孔子還提出“信”是國與國之間相互交往的道義標準:“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論語·學而 [M]//阮元.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457.孔子時期的誠信思想還處于萌芽狀態之中,它主要通過“信”“忠”“忠信”等表現出來,對后人道德理念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倫理方面,如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等。孔子誠信思想開了儒家誠信思想的先河,而孟子和荀子的誠信觀念則進一步豐富了儒家的誠信思想。

2.孟子以“性善論”為本的誠信思想

孟子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養,他把道德看作是世界的本源、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誠信思想也正是他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孟子繼承了《論語》中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道德觀念,為誠信思想找到了理論根源。它認為人的天性就是善良的,“信”是人的本性,就像純真的“赤子”情性一樣,這是一種“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信”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不可變更的良知。其二,孟子繼承了孔子關于“信”的基本思想,將“朋友有信”上升到“五倫”之一的高度,他把“信”與“仁”“義”“禮”“智”并列在一起,形成“五倫”說,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它是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即父子之間應講骨肉親情,君臣之間應講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應講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應尊卑有序,朋友之間應恪守誠信。“五倫”說實質上確定了信在調節人際關系中的重要作用,信也因此成為調節人際關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三,孟子對“誠”做出道德意義上的規定,提出了“思誠”的命題。“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種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誠”的境界說,為健全人格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3.荀子以“隆禮重法”為基礎的誠信思想

荀子誠信思想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是對先秦諸子思想的總結,而且是后世思想的開端。其一,他繼承了孔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思誠者,人之道也”、莊子“真者,精誠之至也”的思想,提出“誠”和“信”是君子道德修養的必備條件。“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真誠的人與小人的根本區別是在于他們說話是否算數,言行是否一致。其二,荀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隆禮重法”,荀子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權服務的,荀子認為統治者為了政權的長久、國家的安定,統治者應當以身作則做到誠信,使自己的言行時刻符合誠信的要求,并且能夠長久地保持和完善,這才是社會誠信的前提和保證。

4. 《中庸》“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的誠信思想

《中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是儒家經典的精華。《中庸》中的誠,既是天人合一之道,又是內圣外王之道,是企圖以誠字為中心,來表現整個先秦儒家之精義的韋政通.中國思想史 [M].上海出版社,2003:284.。《中庸》認為,“誠”是宇宙的本體,其亙古不變,執著永恒,是“天之道”,是宇宙運動的法則:“誠”不僅在于“成已”,而且在“成人”“成物”。因此,“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又可以作為人道的基本準則。同時,《中庸》認為,圣人天生就是至誠無私的,因而“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與宇宙法則融為一體,是人道效法的對象。屬于“誠之者”,只有通過后天的努力,“擇善而固執之”,才可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擴充和豐富了“誠”的思想,形成了以“誠”為中心的采用“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主義方式來描述的較為完善的倫理道德體系。它可以教化人們,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同時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和進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

(三)宋元明清儒家誠信思想的完善

中國早期儒家的誠信思想自孔子創立以來,歷經孟子、荀子、《中庸》等幾個階段,之后在漢代有所發展,最后在宋元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完善。宋元明清時期的思想家最大的特色是在闡述人物關系時強調“萬物一體”,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完美,同時在對“誠”的理解上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論述的,體現的是一種“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博大胸襟,使天地的生生不息與人生的堅強聯系起來,形成宇宙間愛和生命的相互統一。在天人關系問題上堅持天道是人道的價值本源的基本理念,本天道以立人道,法天道以立人文,更是對“誠”的內涵的深入闡釋。因此,在宋元明清時期,“誠”的本體論和發展觀是當時儒家學者心靈的集中展露和時代文化的集中體現,洋溢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風貌。

二、儒家誠信思想的內涵

我國是文明古國,自有文字記載開始,誠信概念就不曾消失。“誠”與“信”最初是單獨使用的。《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言”。誠、信密不可分。“誠”與“信”這兩個字是凝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人文精神的根本,“誠”與“信”的結合形成了中國思想道德體系的基礎。

(一)“誠”之意蘊

在《辭源》中查尋,“誠”的詞義有很多,如誠實、真誠、忠誠、實情、真情等。其實,“誠”字最早出現在中國典籍《尚書》中,《尚書·太甲下》中有“神無常享,享于克誠”的記載,意為鬼神不保一人,唯能誠敬者則享其祀。這里的“誠”主要指對鬼神的篤信和虔誠,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周易·乾》中說:“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認為君子談話、立論都應該誠實不欺,真實無妄,才能做出一番事業。《大學》中記載:“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即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自己不要欺騙自己,像遇到惡臭就惡心,遇到美女就追求一樣。這時的“誠”已擺脫單純的宗教色彩,開始向現代道德意義的方向轉變。到了孟子那里,“誠”逐步成為人們道德行為的一個重要標準,“誠”是順應天道與人道的統一。戰國末年,荀子繼承并發揚孟子“誠”的思想,開始把“誠”從做人之道擴展到治國之道,指出“誠”乃政事之本,是穩固政權的一種手段。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誠”不僅是人們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而且被看成是宇宙的本體,同時被賦予了哲學和道德的雙重蘊意。

一是作為哲學本體論范疇,“誠”指真實,符合客觀的外在真實意思。《中庸》的核心觀念是“誠”。《中庸》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中庸》指出“誠”是萬物發展的開始,是客觀規律的反映。“誠者,天之道也”。“誠”是“天道”,是自然界固有的規律,天道本身是講誠信的。南宋的儒學家朱熹對“誠”的釋義是“誠,實也”。“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M].中華書局,1983.。其中“真實無妄”意為真實、實實在在的、必然的,因此這個“誠”體現出實在性、必然性及規律性,從中可以看出,儒家學說中的“誠”是宇宙的本體,是一種真實無妄的本然之道。《中庸》指出:“誠者物之始終也,不誠無物。”故曰:“誠者,自成也。”《中庸》中還說:“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復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這是古人在長期觀察自然現象后得出的結論,它反映出自然現象中顯示有“誠”,它是不以人們意識為轉移的。

二是作為道德范疇,“誠”指真誠,符合內心情感的真實,是一種真實無安、真實不欺的道德品質。《大學》中有:“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女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這里的“誠”字,便是“毋自欺”,即不要自欺欺人。自欺,即對自己不“誠”,也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同時要求人們對人要真心實意、實事求是、不欺詐、不虛偽。《中庸》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指出誠實是天地之根本規律,而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這里的“誠”作為一種道德范疇,指的已不再是自然界而是人的本身。孟子曰:“思誠者,人之道也。”人們把“誠”通過教育、學習的方式具體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將天道之誠通過為善、行善、擇善的轉化過程來實現人之誠。《中庸》曰:“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M].中華書局,1983:27.“誠”是圣人必須具備的一種高尚道德品質,它為我們指明了一條使人由凡入圣的路徑。南宋的儒學家朱熹指出:“誠是天理之實然,更無纖毫作為,圣人之生,其稟受渾然,氣質清明純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為,而自然與天為一。若其馀,則須是博學、審問、謹思、明辨、篤行。如此不已,直待得仁義禮智與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無非實理,然后為誠,有一毫見得與天理不相合,便於誠有一毫未至。”黎靖德.朱子語類 [M].中華書局,1985:1563.從中可看出,誠是天的旨意,圣人生來就具備,而凡人則需要通過后天努力才能達到,“誠”是指把人從肉體的欲望中脫離出來,獲得符合天道的至高境界,徹底達到道德的目標。

(二)“信”之含義

《說文解字》言:“信,誠也,從人言。”“信”的字形結構是“人”與“言”,因此“人言為信”是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原則。信,在字形結構上從人從言,講的是言語的誠實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信”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信,言合于意也”;二是怎么說就怎么做,“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能行也”,也是言行合一。

“信”最初也是對鬼神的虔信,原本是指人在神靈面前祈禱和盟誓的誠實不欺之意。早在《尚書·湯誓》中便提到“信”字,“爾無不信,朕不食言”中“信”解釋為“相信”,即商湯希望人們相信他的話。《詩經·衛風·氓》中“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此“信”為誠信。《左傳》有多處用“信”字,“守命共時之謂信”“棄君之命,不信”“人所以主信知勇也,信不叛君”等,其意多指用“信”維護等級名分制度、協調人際關系。《論語》中“信”字出現頻率較高,如“言必信,行必果”“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等。“信”主要表示人的言行要守信無欺,同時要對他人真誠、信任。孔子重視“信”,將“信”作為其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與“文、行、忠”一同教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又把“信”同“恭”“寬”“敏”“惠”并列為“五德”。孟子提出了“五倫”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夫、婦婦,兄兄、弟弟,朋友貴信”。孟子把“朋友有信”納入五種基本的社會關系當中,認為“信”是朋友之間交往的基本道德準則,顯現了孟子對誠信道德的高度重視。西漢的董仲舒在前人注重“信”的基礎上,首次將“信”與仁、義、禮、智列為“五常”。從此,“信”成為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行為規范。“信”不僅僅是君臣、父子、上下、貧富之間雙方都應遵守的“禮”,而且更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友好交往的道義標準。

從詞義上看,“誠”“信”都含有真實無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意思。《說文解字》中對“誠”和“信”的關系也進行了解釋,“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言”。誠與信密不可分,誠是信的依據和根基,信是誠的外在體現。但是,“誠”與“信”仍然有所區別并各有側重:“誠”主要是指內誠于心,“信”則偏重于外信于人;“誠”主要指內在的德行,“信”則偏重于外在的道義;“誠”主要是對個體的單向要求,“信”則偏重于對群體的雙向或多向要求;“誠”主要在于約束自己,“信”則偏重于規范社會秩序。

(三)“誠信”之基本內涵

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這與我國自古以來講究誠信、禮治是密不可分的。從一定程度上講,“誠信”作為修身處世的高尚道德境界,是推動我國社會繁榮發展和走向文明的精神動力。而最早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逸周書》,最先提出“誠信”這一概念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管仲。管仲認為誠信是聚集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保證,管仲在《管子·樞言》中指出:“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可結也。”

誠信作為儒家道德范疇的基礎,它有幾種不同的意義:一是誠實無欺,指主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露,是主體的自我指向。對自己而言,我們要有誠意,不欺騙自己;對他人而言,我們要真心實意不說假話,不欺騙他人。二是相互信任,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忠、恕”,表現在個體行為上,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表現在交往上,則要“為人謀”而“忠”, “講信修睦”。三是信守承諾,是指自我承諾或是履行對他人的承諾,常指人們在交往中的行為規范和外在行為表現,即“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誠信思想的當代踐行

誠信是個人安身立足的前提,是國家安穩的基礎,是社會交往的經商方略。而高等教育在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及誠信品質養成中至關重要,其誠信體系的不斷完善對社會群體的示范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此高校應重視學生的誠信文化教育。

一般認為,大學生誠信文化是大學生關于誠信的理論觀點、價值信仰、道德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和社會評價的綜合,是大學生誠信行為在文化和觀念上的體現和反映。大學生誠信文化直接源自社會誠信文化,特別是傳統儒家誠信文化對于大學生誠信文化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大學生誠信文化建設是以提高大學生誠信意識、誠信素質和誠信能力為目標的教育實踐,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近些年,財經管理學院在學校“三心四能五復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下提出學院要培養“信、濟、敏、能”的高素質人才,其中“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代表著道德、信用、真實、可靠,是人才培養的首要素質。在實踐上,學校加強與金融領域的校企合作,建立了誠信文化教育基地。目前,學校已經與中國人民銀行達州市中心支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達州分行共同建立了誠信文化教育基地,并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金融知識普及、誠信文化教育等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合作。同時,在學生活動上,學校各學院多次舉行以誠信為核心的主題活動,引導全校師生共同參與誠信文化和信用知識教育,著力夯實人才培養基礎工程,積極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校形成濃厚氛圍。

通過對儒家誠信思想的產生、發展和當代價值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儒家誠信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作為道德倫理規范的主流價值觀而存在,對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高校繼承和發揚儒家誠信思想的精華,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儒家誠信思想的當代價值,我們應當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深入研究儒家誠信思想的深刻內涵,批判地繼承其中積極的、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精華部分,在繼承的基礎上與時倶進,促進儒家誠信思想的現代轉型,從而更好地加強大學生誠信品質建設,為當代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論語·學而 [M]//阮元.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2457.

[2]韋政通.中國思想史 [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284.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朱熹:朱子語類 [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任福戰,孫素梅,靖鑫,等.當代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理性分析與教育途徑探討 [J].教育探索,2007, (9).

[6]鄯愛紅.儒家誠信倫理的現代詮釋與整合 [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2(5):26-33.

[7]王雨露.儒家誠信思想與大學生誠信教育 [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3.

[8]韋政通.中國思想史 [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2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天等县| 杨浦区| 卫辉市| 河池市| 旺苍县| 晋城| 招远市| 邵武市| 铜陵市| 德钦县| 长葛市| 宣城市| 乡宁县| 和顺县| 克拉玛依市| 云和县| 屯昌县| 图木舒克市| 桃源县| 肇东市| 易门县| 平阴县| 永登县| 昆明市| 昌图县| 正蓝旗| 恩施市| 磴口县| 临沂市| 曲麻莱县| 吐鲁番市| 浙江省| 江陵县| 连平县| 墨江| 翼城县| 浑源县| 彰武县| 上饶市|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