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經濟學(第三版)
- 陳淑祥 張馳 陳璽嵐編著
- 1944字
- 2021-03-12 17:37:54
第三節 貿易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貿易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處于中介地位
貿易活動本質上仍是交換活動,貿易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是由交換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決定的,因而正確認識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交換與生產、分配、消費各個環節的辯證關系,是理解貿易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任何社會再生產過程都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四個環節職能不同,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體。生產是人們創造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等物質財富的過程,是社會再生產的起點環節。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使用和消耗社會產品的過程,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環節。分配是在一定時期內社會把創造的產品或價值分給社會上不同的階級或社會集團,交換是人們通過互換勞動或產品,獲得自己生活或生產所需的產品。分配和交換都屬于社會再生產的中間環節。
(一)交換與生產
生產決定交換,交換對生產具有促進和引導作用。生產對交換的決定作用表現在:①生產的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產生和發展的前提。沒有生產分工就沒有商品交換,分工越細,交換越發達。②社會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交換的性質。生產的所有制性質決定交換的所有制性質,生產所有制的多樣性決定了交換所有制性質的多樣性。③生產發展的速度、規模和結構決定交換的深度和廠度。交換深度是指交換深入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程度,即社會經濟生產對交換的依賴程度。交換廠度,即參與交換的商品、人員數量及市場空間范圍,這都是由生產決定的。
交換對生產的促進和引導作用表現在:①交換對生產既可起促進作用,也可起阻礙作用。②交換影響生產的規模和速度。③交換對一定生產關系的形成或瓦解有促進作用。如封建社會末期商品交換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④在特定條件下,交換也對生產起決定作用。例如當生產的產品賣不出或生產所需原材料買不來時,交換就決定生產。
(二)交換與分配
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首先,分配制約交換,表現在:①分配方式制約著交換方式的發展。②社會產品的分配數量、結構制約交換供給的數量、結構。③在一定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國民收入的分配比例制約著市場商品需求量及其結構,制約商品交換的比例和份額。
其次,交換也制約著分配,表現在:①交換是實現分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的分配最終必須通過貨幣與商品交換。②交換方式變化影響分配方式的變化。③交換的數量與結構制約著分配的數量與結構。
(三)交換與消費
首先,消費決定交換。①消費需求的存在是交換得以進行的基礎,消費是交換的最終目的。②消費水平的提高是交換發展的重要條件。③消費方式的改變是交換方式改變的客觀依據,消費結構的變化必然要求交換結構發生相應變化。
其次,交換也反作用于消費。①交換對消費的實現有著重大影響,直接影響消費需求實現的程度及質量。②交換影響消費結構的形成和變化。③交換能引導和創造消費。④交換在一定條件下決定消費。
二、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基本作用
1.調節產銷的時空矛盾
貿易通過儲存和運輸環節可以緩解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時空矛盾,打破生產和消費在時間、空間和集散方面的限制,在更長的時間、更遠的地區或更分散的條件下進行商品交換。流通效能的本質從時間上看是“減少耽擱和停頓”,從空間上看則是“優化資源配置”。
2.減少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
在貿易過程中,會發生一定費用,包括產品搜尋成本、討價還價成本、簽訂合同成本、監督合同執行的成本、產品運輸成本等。如果沒有專門的商人從事貿易活動,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進行交易,交易費用將會很高,并且交易不成功的概率也很大。專門商人出現后,其充當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易中介,生產者和消費者只與中間商接觸即可,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交易費用。
3.溝通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
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消費是生產的唯一歸宿。生產者只有根據消費者的意愿生產產品,才能將產品銷售出去,實現產品價值。在這個意義上,消費決定生產。因而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需要信息對稱,才能解決產銷矛盾。貿易活動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中介,在兩者之間起著信息溝通的作用。一方面,反饋商品信息,研究市場變化趨勢,引導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反饋生產變化,傳遞商品信息,引導消費,促進消費水平和消費效用的提高。
4.分擔風險
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的過程中,要經歷多次易手,由于客觀條件變化,可能喪失預期收益,也就是可能存在貿易風險。當專門商人進入貿易活動以后,這種狀況可以得到顯著改善。因為商人承擔了商品在運輸、保管和銷售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原來的貿易風險承擔者主要是生產者,現在增加了專門商人,并且商人是主要的風險承擔者,極大地減少了貿易風險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