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老師行為與工作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當責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的視角
- 廖春華
- 865字
- 2021-04-02 20:43:32
2.4 本章小結
本章從相關文獻中發現,雖然以往文獻已經開始從當責行為、組織公民行為、組織認同、職業認同等方面來理解高校教師的工作績效,但依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需要進一步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
(1)當責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組織公民行為在組織行為科學中屬于一個較為新型的研究內容,國內外學術界對組織公民行為的系統研究也未超過三十年,國內對其縱向的深入研究也不多。香港科技大學的樊景立教授對組織公民行為的結構具有突出的研究貢獻。他和同事結合中國特殊國情,做出了組織公民行為十一因素的探索,被許多國內學者應用在實際研究中。在教育領域,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校,對高校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教師自評。個人當責行為的研究晚于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將高校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的更是較少。
(2)缺乏對當責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測量維度的內部機制的實證框架。目前的文獻中對當責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僅用維度來表示,事實上這些維度之間并非相互平行,其背后隱含的邏輯可能更能解釋教師的行為,以往的研究或許忽略了其中的內在聯系。本書將運用結構方程的分析方法分析變量內部各個維度之間相互影響作用的邏輯關系。
(3)缺乏對不同類型高校教師行為的分類比較。985、211工程實施近20年,對高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仍采用此分類方式進行研究。不同類型的高校,比如一般院校、985高校、211高校由于其歷史積淀、國家投入、學校定位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和績效考核制度,在不同環境中的高校教師行為應該有所不同。本書擬引入高校類型變量,采用211高校和非211高校以及985高校和非985高校兩種對比方式,探討學校類型對教師工作績效、當責行為、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
(4)缺乏從當責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兩個不同層面對教師工作績效影響機制的研究。在高校教師特殊的職業特征下,在目前高校盛行合同制改革、注重教師海外留學背景等改革的背景下,當責行為、組織公民行為、組織認同、職業認同是如何影響教師工作績效的?這些都是本書需要證明的問題。上述研究不足給本書研究留下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