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英譯研究
- 趙娟
- 15480字
- 2021-04-02 20:50:08
第一節 唐詩的主要派別
唐朝是我國詩歌的繁盛時期,詩歌的風格流派千姿百態,絢麗多彩。例如,王維的田園詩恬靜幽美,李白的詩奔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白居易的詩通俗平易,李商隱的詩精工典麗,等等。詩歌是詩人的性格、氣質、閱歷、素養等方面的寫照。唐代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創作流派,是一個時代文學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除了李白、杜甫兩座壁立萬仞的高峰以外,還有許多流派和大家。
一、山水田園詩派
山水田園詩,源于南北朝詩人謝靈運和晉代詩人陶淵明,唐代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園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歌詠田園生活,大多以農村的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的勞作為題材。詩人們以自然山水或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為吟詠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描繪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主要特點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主要代表人物
山水田園詩派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此外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等人。他們繼承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等人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作傳統,形成了具有共同題材內容和相近藝術風格的詩歌流派。他們的詩歌描繪自然山水和田園風光,表現返璞歸真、怡情養性的情趣,抒寫隱逸生活的閑情逸致。他們的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意境淡遠閑適,寫景狀物工致傳神,提高了詩歌表現自然景物的藝術技巧,是唐詩藝苑中的一枝奇葩。
1.王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精通繪畫、書法、音樂。王維早年立志于功名進取,寫了許多風格雄渾、境界開闊,充滿豪情逸氣的詩作,其中以邊塞和游俠題材的詩歌居多,如《少年行》《從軍行》《老將行》《隴頭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代詩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標志其詩歌藝術成就的是山水田園詩。他的山水田園詩主要內容是描繪田園隱逸生活、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終南山》《鳥鳴澗》《鹿柴》《竹里館》《辛夷塢》等,或寫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逸,或寫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1)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特點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是詩情與畫意的高度統一。蘇軾曾評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志林》)王維善于發現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狀態,以畫家的繪畫技巧去構圖和選擇色彩,并將詩人對自然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審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景物之中,創造出優雅秀美的藝術境界。
王維的一些山水田園詩在幽邃、寂靜、空靈的藝術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禪宗佛理的觀照,是禪意、禪趣在詩境中的藝術體現。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既有陶淵明詩歌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也有謝靈運詩歌細致精工的刻寫。語言清新明快,潔凈洗練,是樸素平淡與典雅秀美的完美結合。而且詩歌語言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
(2)王維山水田園詩代表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2.孟浩然
孟浩然是與王維齊名的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或寫游歷所見各地山水景色,或寫家鄉自然風光。其中往往在抒寫孤高的情懷中夾雜著失意的情緒,在以景自娛中融入了旅愁鄉思的情懷,如《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歸》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致,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
(1)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特點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的風格大多是平和沖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飾,而又能超凡脫俗。沈德潛評論說:“孟詩勝人處,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唐詩別裁集》)聞一多說:“淡得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唐詩雜論》)他的田園詩深受陶淵明的詩風影響,寫得平淡自然、質樸真淳,富有生活氣息,如在《過故人莊》中描繪農家的淳樸生活和鄉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筆墨中都表現得十分自然而親切。但孟浩然的山水詩也有寫得氣象雄渾、境界闊大的,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的詩歌語淡而味濃,正如沈德潛所論:“襄陽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集》)他的詩歌善于運用平淡的語言,融入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情感意蘊,創造出清遠拔俗的藝術境界,蘊含了濃厚的詩歌情致韻味。
(2)孟浩然山水詩代表作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3)孟浩然詩歌成就
第一,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儉枯瘠。他善于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能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里,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的描繪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 ‘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
第二,清淡自然的詩風。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后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游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山水詩在孟浩然筆下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系,不僅是彼此襯托,還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協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凈;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他的詩經常寫到漫游于南國水鄉所見的優美景色和由此引發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致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第三,豐富的山水詩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于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復故實”(《河岳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點。通過對幾首不同的作品進行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宿建德江》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風格各異。第一首作于孟浩然應聘入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能夠一展抱負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蕩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內心,后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游子情懷,它們的神采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筑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第四,創造性的詩歌表現。
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拘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通篇侃侃敘來,似說家常,和陶淵明的《飲酒》等詩風格相近,但陶詩是古體,這首詩卻是近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聯句,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一個環抱在青山綠樹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環境。還有那一首婦孺能誦的五絕《春曉》,也是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局限,讀來別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駢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藪》提及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但通篇只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制規模類似近體,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云流水之妙。
第五,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孟浩然集》有詩267首,其中五言古詩63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0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從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風外,全是近體詩,而五言律詩又最多。可以說他是盛唐詩人中大量寫作近體詩的第一人。但這些詩大都不能算是嚴格合律的近體詩。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還揚州》《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與諸子登峴山》等詩,皆與五言律詩的對偶不合。但詩品家對它們的評價卻相當高。嚴羽《滄浪詩話》稱:“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
孟浩然五言律詩不合律有其深層次的美學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對初唐過多追求形式美的矯正。他把古風與近體做了整合,他的近體多為古風化的近體。孟浩然將近體詩的格律精神與古風的自然平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一種“興象玲瓏”的藝術境界。讀孟浩然的詩,看不到近體格律的束縛,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體格律,又不被近體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為第一標準。
二、邊塞詩派
邊塞詩派是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詩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杰和陳子昂又將其進一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渙、王翰、崔顥、劉灣、張謂等也較著名。這些詩人大都有邊塞生活體驗,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藝術上也有所創新。他們不僅描繪了壯闊蒼涼、絢麗多彩的邊塞風光,還抒寫了請纓投筆的豪情壯志以及征人離婦的思想感情。對戰爭的態度,有歌頌、有批評,也有詛咒和譴責,思想上往往達到一定深度。邊塞詩情辭慷慨、氣氛濃郁、意境雄渾,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另外,中唐盧綸、李益也有些格調蒼涼的邊塞絕句。
邊塞詩人是一群具有豪俠氣概的天才型詩人,他們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抒發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氣勢,后來只有高適一人在“安史之亂”后因功封侯,其余諸人多擔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們的呼聲卻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視的。
盛唐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人物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王之渙、李頎。
(一)主要特點
一方面邊塞詩,以夸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殘酷的戰爭、惡劣的環境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沙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邊塞詩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績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愿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盛唐邊塞詩的特點主要表現以下四個方面:①題材廣闊。題材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內容。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②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③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④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二)代表人物
1.高適
高適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1)高適邊塞詩的藝術特點
“雄渾悲壯”是高適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于自然景觀,故單純寫景之作很少,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景色描繪中往往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勾畫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進行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士們戰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
(2)高適邊塞詩代表作
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岑參
岑參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斗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
(1)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點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岑參兩度出塞,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岑參筆下,在大唐面前,任何敵人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對手,所以他并不著重寫士兵們的艱苦戰斗和不畏犧牲,他要寫的是橫在戰士們面前的另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嚴酷的自然。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如果詩人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生這種感覺的,只有盛唐詩人,才能有此開朗胸襟和此種藝術感受。
岑參以出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之景。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激勵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它們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和拓寬了邊塞詩的題材和內容。
(2)岑參邊塞詩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三、浪漫詩派
浪漫詩派是我國詩詞四大流派之一。浪漫詩派詩作色彩絢麗,既有奇幻的想象,又有奔放的筆調,融合繼承了楚辭、樂府詩的浪漫傳統,開創了奇險詭麗的藝術風格。他們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瀉,發揮想象靈感。
(一)主要代表人物
浪漫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非李白莫屬。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多是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
李白所作詩詞,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詩”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二)李白詩歌的主要成就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于五絕,王昌齡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以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對感情的表達常常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營造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魅力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三)李白詩歌的風格
李白詩作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立意清晰,浪漫主義氣息深厚。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詩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發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于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涂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率直。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李白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征。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李白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將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在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于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夸張。他的夸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合,夸張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跡;那么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夸張與鮮明的對比結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采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尋,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說詩晬語》上)。
(四)李白詩歌代表作
李白詩歌代表作有《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秋歌》等。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四、現實詩派
詩歌藝術風格沉郁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
(一)主要代表人物
現實詩派主要代表人物為杜甫。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杜甫又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放氣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在后代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約有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杜甫詩歌的主要成就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 “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詩作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律詩在杜詩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例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在聲律句式上,極其精密、考究。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登高》中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且舒暢。
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就是杜甫把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為律詩。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該詩上四句用流水對,把春雨神韻一氣寫下,無聲無息不期然而來,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創作。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社會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學習杜甫最興盛的時代,出現了以杜甫為宗的江西詩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等人也有明顯的學杜傾向,也像杜甫一樣用律詩反映當時的抗清斗爭,慷慨激昂。
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近千年來的研究資料,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等。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唐書》《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中華書局1964年出版《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關于杜甫的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關于杜甫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三)杜甫詩歌代表作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五、禪詩
禪詩,顧名思義,是指與念佛、參禪相關的詩,是富含禪理、禪意的詩詞作品。禪詩或稱佛教詩歌,是指宣揚佛理或具有禪意、禪趣的詩。
(一)禪詩的分類
禪詩大體可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禪理詩,包括佛理詩以及中國佛教禪宗特有的示法詩、開悟詩和傾古詩等。這部分禪詩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辯證思維。
另一部分則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生活的詩,諸如山居詩、佛寺詩和游方詩等。表現空澄靜寂圣潔的禪境和心境是這部分禪詩的主要特色。這些詩多寫佛寺山居,多描寫幽深峭曲、潔凈無塵、超凡脫俗的山林風光勝景,多表現僧人或文人空諸所有、萬慮全消、淡泊寧靜的心境。
唐代禪詩是中國古代詩苑中的瑰寶,具有“禪”與“詩”的兩重性,側重表現禪理、禪趣,語言清新自然,內容富有哲理,充滿空寂的禪意,在陶冶人們思想情操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自十七世紀以來,唐代禪詩逐漸走出國門,迄今在英美國家的譯介已經走過了幾個世紀。英美漢學家如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年)、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年)和翟理思(Herbert A. Giles,1845—1935年)、龐德(Ezra Pound)、洛威爾(Amy Lowell)、賓納(Witter Bynner)等人對于中國古詩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接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英譯漢詩中包括不少唐代禪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有幾十位歐美譯者翻譯了中國唐代禪宗詩僧寒山的詩歌,如阿瑟·韋利(Arthur Waley)于1954年翻譯了27首寒山詩,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于1958年秋在《常春藤》雜志上發表了24首寒山譯詩,伯頓·華茲生(Watson)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英譯寒山詩,共譯詩124首。唐代禪詩在英美國家的譯介成績斐然。有不少學者對唐代禪詩的英譯做了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兩類:
其一,對唐代禪詩譯本的分析以及翻譯策略與方法的研究。例如,曹陽(2006)在其論文《關聯理論與王維禪詩英譯》中運用關聯理論對王維《鳥鳴澗》的四個譯本進行了分析,指明了各個譯本的優缺點。吳迪(2013)在其論文《框架理論視角下的王維禪詩英譯語義差異辨析》中,運用框架理論探討王維禪詩英譯的策略和方法。段政絲(2014)在其論文《本雅明翻譯理論下的中國古典禪詩英譯研究——以王維禪譯詩為例》中從以王維的山水禪詩為案例,對中國古典禪詩的英譯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與之相關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
其二,唐代禪詩譯介對英美文化影響的研究。例如,朱徽(2004)在其論文《唐詩在美國的翻譯與接受》一文中探討了唐詩英譯對現代美國詩學與詩歌創作的影響以及對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對話所起的重要作用。張廣龍(2005)在其論文《寒山詩在美國》一文中運用多元系統理論分析寒山詩在美國的影響。楊鋒兵(2007)的論文《寒山詩在美國的被接受與誤讀》從中美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出發,細讀文本,結合美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探討寒山詩在美國接受與誤讀的原因。朱徽(2009)在其專著《中國詩歌在英語世界》一書中精選了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20位代表性英美翻譯家,對他們英譯漢詩的主要成就、譯學思想、翻譯策略、形式技巧、歷史貢獻和誤解誤譯等進行系統的分析評述,并對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詩歌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傳播做了歷時性的描述。張梅(2012)在其論文《“改寫論”視角下中國古詩在美國的翻譯與接受》中探討了中國古詩英譯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現代美國詩學的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江嵐(2013)在其著作《唐詩西傳史論——以唐詩在英美的傳播為中心》一書中考察了眾位主要譯介者的成果,客觀地評價譯家們對唐詩西漸進程的歷史貢獻,演繹出唐詩西傳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并探析其階段性成因與特征。
國外也有學者對英美國家的禪詩譯介進行了研究。例如,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和帕斯(Octavio Paz,1987)兩位學者對比分析了王維禪詩《鹿柴》的十七個不同英文譯本。霍克斯(David Hawkes,1962)對比分析了韋利(Arthur Waley)、華茲生(Burton Watson)、施耐德(G. Snyder)三家的寒山詩譯本,指出華茲生寒山詩譯本的語言特色不如韋利的文雅,施耐德的狂野介于兩個譯本之間。同國內學者一樣,國外學者主要探討了各個不同唐代禪詩譯本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唐代禪詩翻譯應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國內外學者對英美國家的唐代禪詩譯介做了研究和探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富有開拓性,對后期研究具有較強的啟發意義,但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研究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復研究現象,研究對象仍有拓展的學術空間。當前的研究主要對一些代表性禪詩和一些著名詩人的禪詩展開論述。例如,寒山和王維的禪詩研究頗多,而對其他唐代詩人的禪詩基本上沒有展開研究。其次,當前的大多數禪詩英譯研究將禪詩作為一般詩歌英譯加以研究,沒有突出禪詩的佛禪文化特質,主要揭示了唐詩英譯的普遍翻譯特質,而沒有突出唐代禪詩英譯的個性特征。最后,唐代禪詩在英美國家譯介的歷時梳理、整體性研究還有待加強。當前的研究成果針對個體性詩人如王維、寒山等人的研究居多,而系統整體地梳理唐代禪詩英譯的成果不多。
(二)禪詩代表作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王維)
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神秀偈(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菩提偈(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隱逸詩
(一)關于隱逸詩的研究情況
學界大多從廣義的角度來界定隱逸詩,是指與隱逸主題有關的,包括描述隱逸生活的、企慕隱逸生活的、吟詠隱士的、討論隱逸價值的作品。隱逸詩體現的是謙遜禮讓、功成身退、知足不辱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張崇尚平靜、祥和和天人合一。隱逸詩歌有其鮮明的特征:復雜紛紜的隱逸詩類型,與自然山水親近的題材,旁征博引的隱逸內容,怡然自適的詩人心境,超乎塵外的藝術想象等,更多的是一種真實自然的狀態。隱逸詩表現出來的人生哲理、抒發的情感、營造的生活空間、展現的精神風貌,應該成為喧囂的現代人的最佳教材,值得花大力氣去研究。
1949—1980年,可見的有關隱逸詩的研究論文基本上以研究陶淵明的隱逸詩為主。20世紀最后20年,我國學界對隱逸文化的研究逐漸增多,六朝隱逸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據統計,這20年發表的相關論文近50篇,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都有新的拓展,有進行隱逸詩人比較研究的,有進行隱逸心理研究的。雖然這20年的研究仍然為陶淵明為主,但是像謝朓、庾信、潘岳等人的隱逸詩作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進入21世紀,隱逸文化研究的視角越來越新,范圍越來越廣,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從20世紀學術研究的零敲散打,變為系統性的研究,對隱逸文化有了整體性的透視。近10年來,有關隱逸的論文頗多,四川大學肖玉峰(2006)博士論文《先秦隱逸思想及先秦兩漢隱逸文學研究》把隱逸思想與隱逸文學結合起來,按儒道兩家剖析隱逸思想的實質,隱逸詩學在先秦部分主要有《詩經》,而漢代部分主要是賦和傳記文學,較少涉及詩歌。上海師范大學周銀鳳(2007)碩士論文《東晉隱逸詩研究》根據詩歌形態內容,將隱逸詩分為五類,按類別依次考查各個階段的隱逸詩創作。復旦大學許曉晴(2005)博士論文《中古隱逸詩研究》對中古隱逸詩的界定與溯源、思想淵源及時代背景做了清楚的闡述,并做了較細致的中古隱逸詩的分期研究、專題研究和文本分析,重點是隱逸詩在中古的發展演變軌跡及文本特征,特別分析了隱逸詩產生與消亡的原因以及集體創作隱逸詩的情況。首都師范大學于春媚(2008)博士論文《道家思想與魏晉文學——以隱逸、游仙、玄言文學為中心》以文學主題為核心,認為隱逸思想是道家自然社會人生思想的全面表現,隱逸避世是道家自然道論的直接指向,從哲學的角度尋找隱逸詩歌的本源。上海師范大學高智(2013)博士論文《六朝隱逸詩研究》對六朝時期的隱逸詩做了系統研究。
綜上所述,大量學者已經對隱逸詩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學術界對隱逸詩的英譯研究不夠,尤其是對于隱逸詩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每種語言都存在著大量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詞匯。這些文化詞匯除了與一般詞匯一樣有指稱意義外,還有豐富的內涵意義。內涵意義因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與各民族長期所處的生活環境、歷史背景和民族心理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常敬宇在《漢語詞匯與文化》一書中稱:“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這些詞匯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與各民族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不可分割。由于文化詞匯具有豐富的內涵意義,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詞匯的翻譯往往是譯者最棘手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不斷展示影響力與競爭力,中國文化也越來越引起世界人民的關注。加強中國文化建設已勢在必行,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加中國的軟實力,而且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作為重塑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翻譯的作用不言而喻。詩歌濃縮著文化的精華,常常在外交中使用,因此詩歌翻譯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當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觀的闡釋方面,而對隱逸詩歌譯本中意象、文化詞匯、音韻等微觀層面的專項研究暫時空缺。
(二)隱逸詩代表作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辛夷塢(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