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機制研究

申云 賈晉作者申云、賈晉來自西南財經大學。

摘要:農業供應鏈金融能夠充分利用農業供應鏈進行整體信用評估和社會資本軟實力,實現對社員農戶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性的提升。農業供應鏈金融主要通過事前甄別機制→過程控制機制→事后履約機制來實現風險防控。事前甄別機制主要發揮合作基礎辨識和授信準入甄別的作用來實現事前風險監控;過程控制機制主要通過監控約束和信用捆綁來實現利益關聯和橫向監督,達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事后履約機制主要透過社會資本的信號傳遞、懲戒機制以及供應鏈內部成員關系的專用性,強化社會資本在限制性進入、聲譽、信任懲戒以及社會網絡等方面的激勵相容機制來實現信貸履約。

關鍵詞: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商業銀行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浪潮的不斷涌動,“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時下最為熱門的金融模式創新。自2007年以來,供應鏈金融已被《歐洲貨幣》等多份期刊雜志評為近年來“銀行交易性業務中最熱門的話題”。供應鏈金融在農業方面的應用也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進行轉型和拓展盈利空間的有效嘗試。2016年,螞蟻金服農村金融事業部開啟了“互聯網+信貸+保險+農業供應鏈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并將在未來5年實現農業供應鏈金融信貸5萬億元的規模。據前瞻網預測,中國預計到2021年農業供應鏈金融總體規模將超過10萬億元,成為農村金融掘金的下一個金融“藍?!薄^r業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農業供應鏈金融成為化解農戶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的一把金鑰匙,它立足于服務“三農”,建立面向農民的普惠金融體系,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農業規?;洜I,提高農業經營效益。農業供應鏈金融核心在于采用相對有效的征信系統和完善的風險防范措施,向農業產業鏈上下游農戶提供融資服務,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構建更加緊密的產業鏈生態系統(朱麗平、朱敏,2016)。一方面,“互聯網+農業供應鏈金融”能夠有效地借助電商平臺的優勢,將農村金融與農業供應鏈聯合起來配套使用,采用訂單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模式,為種植大戶購買農資提供專項貸款服務,破解農戶信貸難題,打造“農業供應鏈金融”閉環;另一方面,農業供應鏈金融對于農業訂單履約率低、違約現象普遍等突出問題,可以較好地緩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審計成本、契約執行等難題,化解農村信貸失靈及農村金融資源錯配與低效的困境。因此,農業供應鏈金融既能有效地突破商業銀行傳統的授信評估,也能提供信用抵押擔保,將農業供應鏈上的農戶利益“捆綁”得更為牢固。在全國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如何采用農業供應鏈金融來為農戶脫貧致富創造條件,成為構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核心。產業是區域經濟的“發動機”,也是我國農業致富之源、脫貧之基。農業供應鏈金融能夠較好的通過互聯網優化,串聯農業供應鏈上、中、下游資金渠道,為從事農牧產業的廣大農村小微企業及優質農戶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可靠安全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

不管在政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農業供應鏈金融都被各方寄予了極高的期待與厚望,對于農村金融發展以及化解農村地區“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由于在信貸投放目標的瞄準上,往往存在信貸投放上的“精英俘獲”,農業供應鏈金融信貸風險受人為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變動較大。如何通過內部訂單生產或服務實現對農戶的信貸軟約束,降低農戶與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優化設計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信貸投放和風險防范機制,從而更好地規避融資風險和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精準扶貧效應,成為制度和機制設計的核心,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動機。

二、相關文獻回顧及述評

供應鏈金融最早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美國應收賬款融資為主的票據貼現業務。以Sutkowski(1963)和Wessman(1990)等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以存貨融資為代表的物流金融和以預付賬款融資模式和供應鏈融資系統的設計理念,商業銀行、供應商和零售商在數據層面的訂單共享和銷售貨款的結算。Berger(2004)為了更好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局,有針對性地設計了“政府政策—金融結構—貸款技術”的融資方案,租賃、保理等新型融資工具不僅可以完善中小企業的信息數據,還可以優化銀行的貸款結構(Beck, 2006)。Klapper(2006)分析得出保理融資可以有效轉移供應商的信貸風險,反向保理則有效地解決了借款人信息不透明的問題。Basu(2012)通過建立隨機動態模型分析了預付融資訂貨可有效解決物流的滯后性和提升供應鏈融資的價值及可行性。隨著供應鏈金融在各行各業中的普遍應用和深入,農業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一些主要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金融手段,并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

我國農業供應鏈隨著農業產業化和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得到快速的推廣和應用。從服務形態和制度變遷上來看,普惠金融經歷了“小額貸款→微型金融→普惠金融”的演化歷程。這種演化歷程的內在邏輯是“服務需求→金融創新→服務供給”。其中,金融創新最為關鍵,它包括組織創新、技術創新、渠道創新等方面(星焱,2015)。農業供應鏈金融作為農村金融創新的重要體現,其信貸需求受到農業產業鏈發展的深刻影響。一方面,農戶自身特征對農業產業鏈信貸有較大的影響。農戶的收入水平較低(李長生,2014)、資產較少(劉艷,2014)、受教育程度不高(譚飛燕,2014)、信用狀況較差等(王紅莉,2014)使得農戶信貸約束受到影響。土地經營規模、負債水平與農戶信貸需求呈正相關,而戶主年齡、家庭純收入、家庭資產總值、所處區位和借貸利息率對農戶信貸需求是負向影響(丁志國,2011;陳鵬,2011);但馬曉青(2012)、胡金躍、張博(2014)卻認為戶主年齡、受教育程度、所處區位因素對農戶信貸需求影響不明顯;賈澎、張攀峰(2011)認為戶主年齡、文化水平對農戶信貸需求的影響呈折線型;黃祖輝等(2009)則認為當期收入、固定資產對信貸需求的影響方向無法確定。此外,易小蘭(2012),胡楓、陳玉宇(2012),肖軼、魏朝富(2012)等學者還考察了貸款規模、風險承受度、社會文化、社會資源等方面對農戶借貸需求的影響。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信貸條件未達到要求所致。農戶往往缺乏合格的抵押物、無合適的擔保人等使得信貸門檻阻礙了農戶的信貸可獲得性。胡新杰、趙波(2013)的研究表明,我國農戶的信貸約束程度為30.5%,而當考慮數量配給時,該比例將上升到57.3%。為此,張兵、李丹(2015)提出通過降低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可以有效緩解這種信貸約束。

隨著農戶信貸需求不斷多元化,農村金融創新也逐漸加快,農業供應鏈金融作為農村金融創新模式的重要代表,在實踐中也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在風險防范上,Besanko(1987)通過設定差異化的擔保物和貸款利率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而且借款企業擔保物的數量與還款風險成正比(Rajan, 1995)。Siskin(1997)在分析供應鏈經銷商業務風險中,通過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合作、定期評估存貨價值等措施能夠有效地規避信貸違約風險。Shearer(1999)則認為采用傳統的風險評級管理方法已經無法適應供應鏈金融和物流金融新模式的發展趨勢,必須有針對性地建立更為準確的風險評估及控制體系。風險評估和控制體系的核心在于構建基于擔保物的價格風險下的信用風險定價模型(Cossin,2003),這也成為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最大難點。但隨著大數據和信用征用體系的構建,大數據云計算和信息服務水平的提升為信用風險定價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范和信用征用體系創造了重要條件。

總體而言,農業供應鏈金融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深入推進和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實現了快速的飛躍。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范也成為各商業銀行推行農業供應鏈金融面臨的主要難題,如何從機制和制度設計上來防范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是推行該業務模式創新的重要前提。由于農業供應鏈金融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目前相關研究文獻大多圍繞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典型案例、模式創新以及風險特征等方面,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范機制的研究還存在不足,至少現有文獻沒有從機制設計上來分析如何對農業供應鏈金融進行風險防范,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三、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分析

(一)事前甄別機制

事前甄別,即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利用農業訂單生產或服務共享的信息,對需要進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農戶進行篩選,涉及合作基礎辨識和授信準入甄別兩方面(見圖1)。將高風險類型的交易者排除在授信范圍外,切掉社會資本的薄弱環節。合作基礎辨識主要通過慎選核心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圍繞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進行信用甄別和風險評估,建立以農民合作社與社員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構建事前信貸甄別與合作辨識模型,測算貧困農戶供應鏈金融效率。由于受未來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金融主體是否值得信賴所導致的不確定性的影響,如何構建信任預期模型成為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和信貸農戶之間相互信任的核心,是雙方實現雙贏的一種運作模式(Timme等,2000)。Gilson(1997)認為實現農業生產內部關系信任與制度信任的平衡化發展,有遇事協商的基礎,才能為貧困農戶供應鏈金融提供意識形態上的保障。隨著供應鏈的日益全球化,大量可利用的互聯網數據和信息,不僅使農業供應鏈上農戶的選擇上升為一個戰略決策(Amid等,2011),而且使企業以新的標準甄別貧困農戶信用和還款能力成為可能并可行。

圖1 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的作用機制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于將商業銀行信貸由傳統的直接“零售”信貸轉變為對農民合作社為中介主體的“批發”信貸,然后由中介主體將信貸“零售性”地分發給每位信貸需求農戶。農民合作社作為信貸中介主體,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于如何對農民合作社進行評估,商業銀行在授信準入甄別機制中首要前提在于對農民合作的資產專用性和交易頻率進行甄別。按照Williamson(1985)的交易費用理論,信貸交易雙方受信貸資產的專用性、交易的頻率以及信貸特征、契約安排等因素的影響。由于農民合作社本身產權的模糊性,帶來交易主體的虛置化,商業銀行在考慮將農民合作社作為中介主體進行“批發”信貸時,必須加強對信貸資產專用性的強化以及對交易頻率的監控。由于資產專用性和交易頻率較高的信貸可以提升契約執行對象的專有性,防止信貸投放中的違約風險。在信用準入甄別機制中,交易雙方之間往往存在一種新古典契約關系。因此,商業銀行在信貸投放中,需要加強對農民合作社和信貸需求農戶的網絡風險治理監測。

授信準入甄別,即信用度較低的貧困農戶向信用度較高的農民合作社獲得信貸支持,簡化了支付程序,增強了信貸雙方的合作關系。農民合作社的風險控制成為供應鏈節點上授信評估和風險監控的核心,供應鏈金融主體與銀行信貸投放息息相關。農民合作社承擔供應鏈金融信用主體的地位(Ambrose等,2010),農民合作社的授信和風險評估成為整個供應鏈產生風險等不利影響的根源。一方面,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發揮兩者間的契約精神和市場的信貸價格機制作用;在信用甄別機制中,以正式契約來強化農業供應鏈金融中的社會資本的作用。農業供應鏈金融應該建立內生風險防范的事前甄別機制,將信用度低、違約風險高的農戶排除在授信范圍外;將信用度高、嚴格履約、融資項目信息充分可靠的農戶作為供應鏈金融的合作對象,防患于未然。但是,農戶集群形成主要是基于地緣、人緣關系,這種非正式社會資本非常脆弱。由于弱約束性極易導致崩潰,需要正式的契約來強化供應鏈金融中各成員間關系資本網絡的穩定。因此,供應鏈金融主體在選擇貧困農戶時,僅僅關注供應鏈長期合作中農戶信用聲譽、優質的融資項目等信息還不夠,需要以協議的形式將合作中的責權利契約化,以內生的信用集合方式強化原來積累的非正式社會資本。另一方面,農民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由于長期的合作關系形成了由信任、聲譽和慣例等非正式社會資本網絡和協調機制,其核心在于通過農業供應鏈金融鏈上的關系網絡治理解決信息不對稱和信貸監管的無效率問題,從而將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機會主義和促進交易各方的協同互動和高效運營。這種機制重點強調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和發揮信任和聲譽之間的隱形契約作用。這種特殊的合約結構為貧困農戶謹慎使用資金提供了保證,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預先有了“定心丸”,合作各方利益均有了契約保障,才能形成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

(二)過程控制機制

農業供應鏈金融參與各方在合作的過程中,一旦農戶沒有足夠的現金或農產品抵押物來償付金融機構的貸款時(即出現信貸違約),這種違約風險就轉嫁給了農民合作社。因此,農業風險過程控制是供應鏈金融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監控約束機制是指在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中,各個參與主體充當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實現對供應鏈金融交易的聯合風險控制(Klapper, 2011)。只有建立供應鏈成員間的網絡協調機制,才能更好地彌補契約的不完全性,從而促進成員間有利的行為以及預防成員間不利的行為,并保證契約的正常執行。內部委托代理的契約關系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監督機制,就難以保證信貸農戶的決策符合農民合作社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主體的利益目標。在激勵機制下,不僅應使供應鏈金融各成員實現效用最大化,還應實現供應鏈整體的效用最大化,實現農業供應鏈金融激勵成員間誠信合作和懲罰違約的行為尤為必要。

在監控約束機制中,財產受益權的嵌入成為合作社信貸融資的核心要素。在供應鏈金融過程中,強調農戶與農民合作社以及商業銀行與農民合作社之間建立一種利益關聯和橫向監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而這種機制的核心在于財產受益權的嵌入,并通過責任捆綁和隱形契約來降低道德風險、提高信貸履約機制。特別是在貧困農戶的信貸發放過程中,需要更加突出信用合作的力量,這樣才能打破孤立的考察靜態信用的思維模式,從而有利于商業銀行開展有效監控及管理。在傳統的農業供應鏈金融中,往往采用保兌倉和融通倉等模式進行信貸投放,但農民合作社大多是生產和加工不易保存及變現的初級農產品,并不適宜抵押融資。此外,大多數農村地區并不具備第三方農產品的倉儲物流條件,農產品本身作為流動資產易受價格波動、腐爛變質等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并不愿意將農產品作為信貸抵押的資產。農民合作社作為農產品的管理組織方具有對質押財產的使用權、控制權和處置權,但商業銀行對這些權益的處置成本則較高,財產受益權的嵌入則能夠有效解決農民合作社的供應鏈金融中在治理上的缺陷。財產受益權主要是指以農產品的收益價值流形成的財產受益為抵押融資,成為過程監控的主要手段。比如土地信托受益權、農業生產訂單項下的農產品銷售受益權等作為財產受益嵌入到農民合作社內部網絡治理結構中。農民合作社作為財產所有權方,商業銀行作為掌握財產受益權的另一方,將實際中的不易變現的資產虛置化為受益物權來抵押,實現了農業信貸資產的有效監控。在財產受益權嵌入后,能夠有效的化解傳統式的農產品存貨使用權、控制權和處置權的實物貸款上的資產變現差、成本高的難題。嵌入財產受益權是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的基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民合作社成員信貸的信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將農戶關系網絡內生化,進而實現對財產受益權的控制,比如通過流程設定、契約條款約束以及農產品形成的價值流和銷售價值鏈進行監控。農戶在農業供應鏈金融中由于將土地信托受益權、訂單農產品銷售受益權等財產價值作為還款來源的保證,具有一定的可預期性和操作性,有利于增強農民合作社的信用能力。

信用捆綁機制是指供應鏈金融通過向供應鏈條上圍繞核心經濟組織的眾多上下游農戶進行批量、整體授信,將單個經濟組織的風險,轉變為整個供應鏈的風險進行管理(龔堅,2011)。作為一種內生的信用集合方式,信用共同體可以在沒有外部擔?;蛸Y產抵押情況下,有效解決供應鏈中農戶的資金瓶頸。在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融資農戶因故不能償還貸款,可以通過連帶責任由供應鏈團體的核心經濟組織代為償還。同時,由于供應鏈內生的懲罰機制,能夠有效地限制授信申請人的不守信用行為(陳志新,2010)。事前甄別是內部風險治理效應的前置變量,并且通過過程控制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治理效應。在農業供應鏈金融過程中,農戶與農民合作社之間形成了一個信用捆綁的模式,農戶借助農民合作社來獲得信貸,而合作社通過內部理事會和監事會來加強對信貸農戶社員的信用評價,農戶彼此之間作為互保成員為信貸農戶進行信用擔保,從而形成有效的風險共擔的相互約束機制,保障農業供應鏈信貸資金在農民合作社內部形成良性循環和貸款的自償性。

在過程控制機制中,以信貸保險保障的過程監控防范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在過程監控中,農戶集群可以成立內部監督機構,在供應鏈金融電子平臺化的背景下,通過重點考察貧困農戶訂單生產和服務數據,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供應鏈金融批量授信風險。一方面對違約的貸款企業進行嚴懲,甚至被淘汰出供應鏈金融合作圈,加大借款者的違約成本;另一方面,對農戶相互間誠信合作的行為給予有效的激勵,例如增加下一輪授信額度,內部風險管理的激勵不相容問題會得到有效的解決。同時,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將供應鏈金融主體與供應鏈內部農戶(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用進行捆綁,供應鏈金融主體常常對這些農戶的貸款負有連帶責任,但是供應鏈金融主體一旦不愿意承擔信用擔保職責,這種風險規避機制就不再發揮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以供應鏈金融為主體、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參與,共享供應鏈金融生產和交易數據信息的新型供應鏈金融信用捆綁關系,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

(三)事后履約機制

在農業供應鏈網絡成員中,社會資本作為非正式制度成為聯結供應鏈成員順暢交易的重要變量。社會資本中的社會信任是影響農戶的組織結構和社會交往結構的核心。由于農業供應鏈金融事后履約需要通過嵌入到農村社會交往的圈層結構中,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的信號傳遞和聲譽機制可以較好地克服農戶信貸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主體,借助農村人際社會資本網絡將貸款者的信譽和關系圈層嵌入到農業供應鏈行為過程中,依托社會資本內生的作用機理來發揮信貸的事后履約效應。比如螞蟻金服的村級金融服務站、京東金融的鄉村推廣員等,透過嵌入到農戶群體中的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圈層,掌握農戶的各種私人信息、聲譽評價以及社會資本量化考核來作為信貸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在事后履約機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社會資本的信號傳遞與懲戒機制、供應鏈內部供需之間的資產專用性。

(1)社會資本的信號傳遞與懲戒機制。社會資本作為嵌入農戶之間以及農戶與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主體之間的協調治理而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和規范,對于信貸合約的事后履約具有重要價值。在農村金融市場中,一個人的社會資本越高,社會關系網絡越廣,可利用的資源越多,這部分人群在信貸市場中往往被視為聲譽水平和信任程度高,合作意愿相對較強。而社會資本成為農村金融市場上檢驗信譽好壞的傳遞信號,而且這種信號是長期性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社會網絡和信譽不好,導致其社會資本不高,經常性的違約以及較差的聲譽,如果后續想重新提高其社會資本,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和交易成本。這種信號傳遞作用也成為商業銀行指定信貸政策的一種有效依據,特別是在信用貸款中,成為衡量一個農戶風險狀況的斯賓塞-莫里斯條件(Spencer-Mirrlees Condition)。此外,社會資本這種信號傳遞機制還體現在社會的懲戒上,主要表現為限制性準入、同伴的道德譴責以及聲譽資本的軟約束效應。首先,在農業供應鏈中,農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不僅在規模、品牌還是在信息及資源占有等方面都具有絕對的優勢,一旦供應鏈內成員存在人為原因造成的失信(非人為原因造成的失信不在此范圍內),農民合作社有權限制該失信農戶進入供應鏈金融服務組織鏈,而對守信農戶則提供較好的激勵和金融供給服務等。由于供應鏈內成員的長期合作能夠規避“囚徒困境”制約,從而形成相互監督和制約的均衡局面。其次,同伴的道德譴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約農戶機會主義行為的作用。由于農村往往人情關系較為復雜,屬于熟人社會關系圈,一旦被視為供應鏈內部失信成員或被踢出供應鏈圈子,其之前投入和積累的社會資本將成為“沉沒成本”,無法被收回,其社會資本將沒有任何價值,不能作為抵押的依據。最后,聲譽資本成為農戶和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主體的一項重要的無形資本,也是一把“雙刃劍”。良好的聲譽資本能夠有效地保障交易者的收益,而敗壞的聲譽資本則會被驅逐出原有的社會交易網絡。聲譽資本能夠克服契約不完全、避免機會主義的弊端,降低交易成本和約束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避免陷入低水平的無效均衡中。當聲譽資本喪失被驅逐出供應鏈后,將遭受社會排斥的壓力以及信貸可得性的完全喪失,這種聲譽資本的軟約束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和保障網絡成員關系長久穩定的作用,也是非正式契約下內部長期高效合作均衡的結果。

(2)供應鏈內部供需之間的資產專用性。根據Williamson(1985)對資產專用性的界定,劃分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特定區位、特定用途等方面的專用性。此外,Levinthal和Fichman(1988)還將關系專用性資產作為一種體現特殊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資產專用性可能引發交易雙方機會主義行為和逆向選擇上的博弈,資產專用性程度越高,一方占有另一方的租金或者剩余收益將越高,成為影響合作穩定的不利因素。在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中,農民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在農產品的特定用途上的專用性投資將有可能成為最終履約的重要前置條件。當農戶做出專用性設備、專用性特定用途農作物生產等投資后,將增加農戶在與農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中的價值含量,這種貢獻價值的提升也增加了農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尋找實力相當合作伙伴的難度,兩者形成較為緊密的依賴互利關系,農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社對農戶的依賴關系將隨著農戶專用性投資的增強而提升,這也有利于供應鏈內部成員之間關系的長久穩定,促進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有效信貸供給。比如,對從事藥材生產的農民合作社與從事辣椒生產的農民合作社而言,在農產品供應上,由于從事藥材生產的合作社社員單獨在藥材市場上缺乏議價能力,而且藥材產品處于非完全競爭市場。當市場價格相比訂單價格更高時,由于社員農戶本身難以通過市場上獨立的銷售獲取更高的收益而更容易選擇與合作社保持較為穩定的合作生產關系。相應的,從事辣椒生產的合作社往往更偏向于完全競爭市場的農產品,一旦市場價格高于合約價時,農戶可能會偏向于將辣椒在農產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以獲取更高收益,而當市場價格低于合約價時,農戶則愿意將辣椒賣給合作社以獲得比市場價更高的剩余收益。這種特定農產品用途上的專用性導致合作社與社員農戶關系穩定性的專用性存在一定的異質性,而農業供應鏈金融中合作雙方的關系是否穩固成為考核信貸供給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使得資產專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農業供應鏈金融信貸供給具有較強的事后履約作用。當資產專用性越強時,合作雙方的關系越穩固,供應鏈成員獲取商業銀行的信貸可得性概率也將越高,反之則越低。

四、強化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的政策建議

(一)創新農業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應用的實時動態監控體系

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打造農業供應鏈價值融資體系,一方面有利于系統性化解產業鏈上農戶以及生產、流通等各環節組織的資金約束,增強對農戶以農業產業發展為依托提高農戶參與金融服務水平,解決農村金融的“生根”問題;另一方面,從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角度進行資金配置,有利于降低農村金融的運行風險,提高資金配置的總體效益,提升貸款質量,解決農村金融商業化運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具體措施上,一是實現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信息技術系統化。強化供應鏈管理模塊的建立、維護與查詢功能,提高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農戶的效率和準確度。二是對農戶聯保貸款進行批量申請、審查、審批,提高申請到審批的操作速度。三是前端信息采集與錄入進行統一系統實時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戶滿意度。四是發揮短信平臺的及時告知功能,實現貸款到期提醒和逾期貸款的催收作用。五是利用供應鏈系統資金流走向檢查信貸農戶的約定用途使用、信貸利率是否符合監管要求等進行實時有效監控。

(二)提高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的信貸準入機制

積極推廣農業供應鏈金融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扶貧的重要手段。政府應積極探索構建供應鏈金融主體的征信體系和監管機制,以產業扶貧為導向來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和農戶的信貸可獲得性。第一,加強正規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服務功能,放低農業貸款的門檻。通過對農民合作社社員農戶農業生產、農資供應、銷售以及農機服務等環節上采用訂單或服務形式的供應鏈金融,積極發揮金融杠桿扶貧的作用。該措施的前提在于增強對農民合作社作為供應鏈金融主體的信貸準入機制的有效構建。一方面需要對農民合作社的承貸主體、項目產權等進行明確;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各地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水平、宏觀市場環境以及治理能力等進行有效評估,擴大以市場為導向,供應鏈金融服務和實體經濟與項目運營較好的農民合作社,進一步提高金融精準扶貧的有效性。第二,因地制宜的探索農業的多功能性,促進產業融合來帶動貧困農戶增收,降低信貸風險。通過對農民合作社各類農業項目在當地資源的依賴程度,加強對農業項目的信貸審核,特別是強化農業供應鏈金融在促進農產品加工、農村物流以及鄉村旅游發展等方面的產業融合服務,提升農民合作社在貧困農戶扶貧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延伸種養大戶和營銷大戶領辦型合作社對農業生產型貧困農戶的減貧作用。第三,制定明確的貸款條件和規定,強化發揮互聯網科技在供應鏈金融中的積極作用。根據農民合作社的經營狀況,明確合作社在擔保品和第三方擔保中的責任和價值,確定抵押或者質押資產的范圍及管理辦法;利用互聯網思維和P2P技術來構建農民合作社與農戶社員之間的信用征信體系,以科技手段來提高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普惠性,從而提高貧困農戶的信貸可得性。

(三)強化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的審查和擔保機制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在于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效聯動,提高效率和延伸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因此,選定具有一定資格和較高的物流管理能力的物流公司尤為關鍵,也是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審查和擔保機制的核心。第一,加強金融機構的信用征信體系構建,提升信貸的審查風險防范能力。加強與農村物流企業的合作,結合企業的規模和標準、業務量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評估,有效的監控風險。與農民合作社建立信用征信體系的合作,構建良好的信用環境來確保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比如通過電視、鄉村公告欄、網絡以及標語等方式擴大宣傳,提升農民的信用意識,引導誠信守信的良好風氣。積極開發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信用評級與征信系統的聯結,強化對政府部門在農戶信用檔案以及信用村、信用鎮評選等方面的合作,提升信用審查能力。聯合工商、稅務、法院等部門構建激勵相容的保障機制,對信譽良好的農戶和企業在項目審批、貸款發放、利率定價等方面給予優惠,而對惡意違約的農戶和企業采取懲戒措施,優化農村誠信環境。第二,金融機構應加強對質押物的風險防范,特別是農產品的質押資產容易腐爛變質,導致質押物價值受損。需要選擇易保管且市場價格相對穩定的產品作為抵押品,且根據歷史數據和市場信息對抵押貨物價值進行評估,同時定期和不定期地對質押農產品進行評估和盤點,判斷物流企業的合理質押率、貸款成數和利率水平。第三,加強對質押倉單的統一管理。避免倉單質押中的人為風險,強化統一管理和規范,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在農業供應鏈金融過程中,需要增強對社員農戶的同伴監督作用,擴大社員信貸資金供給和發揮社員在風險防范上同伴監督的激勵相容機制作用,確保風險監控和擔保措施的穩健運行。

(四)構建農民合作社供應鏈金融的有效風險預警機制

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是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提高風險防范和預測的能力及水平。在農業供應鏈金融中,風險的轉移和監控往往發生在信貸過程中,對農民合作社的事前預警尤為必要。由于農民合作社作為核心供應鏈金融主體,上下游的農戶往往相對弱勢,風險預警的核心在于農民合作社的風險監控上。因此,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的內部預警機制的構建,需要強化農民合作社與社員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以及合作社的借錢經營歷史、信譽等級、財務狀況、資產負債表以及現金流量表等信息的審查與核實。在審貸過程中,加強對貸前調查報告、抵押權屬、農民合作社鏈上農戶訂單農業的協議與合同以及抵押物的定期與不定期內審報告等信息的核實。在外部預警上,強化農戶與農民合作社之間風險的評價,構建有效的農戶信貸移動平臺,從客戶的信貸資料收集和分析中開展信貸評價,作為動態的風險監控手段。此外,還應加強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和資金安全的保障。在信貸辦理和項目選擇上加強對借款農戶和擔保人進行資信審查,規范財務管理和資金使用情況,盡可能地將風險管控納入供應鏈融資的監控和業務流程中來。在資信核實過程中,進一步對資信管理與信用分級進行管理,加強現金流和交易過程的信息披露和監控。

參考文獻:

[1]Amid A, Ghodsypour S H, O Brien C. A weighted max-min model for fuzzy multiobjective supplier selection in a supply cha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1(1):139-145.

[2]Ambrose E, Marshall D, Lynch D. Buyer supplier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0, 39(12):1269-1290.

[3]Beck T, Demirguc-Kunt A. Small and medium-size enterprises:Access to finance as a growth constraint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11):2931-2943.

[4]Basu P, Nair S K. Supply chain finance enabled early pay:unlocking trapped value in B2B logistic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Systems and Management, 2012,12(3):334-353.

[5]Besanko D, Thakor A V.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n the credit marke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7,42(1):167-182.

[6]Cossin D, Hricko T.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redit risk withrisky collateral:A methodology for haircut determination [J]. Economic Notes,2003,32(2):243-282.

[7]Gilson S. Transaction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evidences from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J].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61-195.

[8]Klapper L. The role of factoring for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11):3111-3130.

[9]Klapper Leora F, Luc Laeven, Raghuram Rajan. Trade credit contracts [R]. NBER Working Paper,2011:17-46.

[10]Levinthal D A, Fichman M. Dynamics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s:Auditor client relationship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8(33):345-369.

[11]Rajan R, Winton A. Covenants and collateral as incentives to monitor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5,50(4):1113-1146.

[12]Siskin E. Risks and rewards of asset - based lending to retailers [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1997,13(1):10-20.

[13]Shearer A T, Diamond S K. Shortcomings of risk ratings impede success in commercial lending [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1999,14(3):22-30.

[14]Sutkowski E F. Inventory financing under the UCC, the secured creditor's dream [J]. Commercial Lending Journal,1963,68(4):90-95.

[15]Timme S G, C. Williams Timme. The financial SCM connectio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0,4(2),33-39.

[16]Wessman M B. Purchase money inventory financing:the case for limited crosscollateralization [J]. The Ohio State Law Journal,1990,51(3):1283-1447.

[17]Willia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18]陳志新.基于動態信用農戶供應鏈融資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19]陳鵬,劉錫良.中國農戶融資選擇意愿研究——來自10省2萬家農戶借貸調查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1(7):128-141.

[20]丁志國,朱欣樂,趙晶.農戶融資路徑偏好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樣本[J].中國農村經濟,2011(8):54-62.

[21]龔堅.供應鏈金融的銀行信用風險[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1.

[22]胡金躍,張博.農戶信貸需求的影響因素——基于農戶調查的實證研究[J].金融論壇,2014(1):3-9,49.

[23]胡新杰,趙波.我國正規信貸市場農戶借貸約束研究——基于雙變量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J].理論探索,2013(2):12-17.

[24]胡楓,陳玉宇.社會網絡與農戶借貸行為——來自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FPS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2(12):178-792.

[25]黃祖輝,劉西川,程恩江.貧困地區農戶正規信貸市場低參與程度的經驗解釋.經濟研究,2009(4):116-128.

[26]賈澎,張攀峰,陳池波.基于農業產業化視角的農戶融資行為分析——河南省農民金融需求的調查[J].財經問題研究,2011(2).

[27]李長生,張文棋.農戶正規信貸需求和信貸約束——基于江西省的調查[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4):406-413.

[28]劉艷,馬利鋒,郭妹宇,等.農村信貸約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1207戶農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11):301-304.

[29]馬曉青,劉莉亞,胡乃紅.信貸需求與融資渠道偏好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5):65-76,84.

[30]譚飛燕,李孟剛,吳偉.我國農戶信貸約束及其影響因素[J].統計與決策,2014(21):102-104.

[31]王紅莉.農戶信貸需求與信貸約束影響因素的Logistic檢驗——基于商洛市905戶農戶的實證分析[J].農村金融,2014(7):54-59.

[32]肖軼,魏朝富,尹坷.農戶農村“三權”抵押貨款需求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重慶市22個縣(區)1141戶農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2(9):57-64.

[33]星焱.普惠金融的效用與實現:綜述及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5(11):24-36.

[34]易小蘭.農戶正規借貨需求及其正規貨款可獲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2):56-63,85.

[35]張兵,李丹,孟德峰.降低市場準入與緩解農戶正規信貸約束[J].金融論壇,2015(1):47-59.

[36]朱麗平,朱敏.供給側改革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0):99-1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泉县| 崇明县| 鱼台县| 蒲江县| 三亚市| 莆田市| 安新县| 南川市| 陆河县| 报价| 朝阳县| 岢岚县| 华坪县| 揭西县| 安溪县| 沅江市| 林州市| 随州市| 左权县| 宜宾市| 芒康县| 东台市| 嘉祥县| 兴和县| 阳山县| 丽水市| 清苑县| 呼伦贝尔市| 嘉峪关市| 卫辉市| 西藏| 临潭县| 来安县| 南华县| 咸丰县| 贞丰县| 安阳县| 沙雅县| 米林县| 霍邱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