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 毛澤東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消滅貧困的理論根基

3.1.1 基本原則

第一,獨立自主。獨立自主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實踐中所遵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全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建設都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在剛剛經歷戰亂的我國人民正處于一窮二白的特殊階段,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迫在眉睫。毛澤東主席提出獨立自主這一原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三年困難時期,蘇聯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了專家的情況下提出的。他指出:“蘇聯把專家撤走,撕毀了合同,這對我們有好處。我們沒辦法,就靠自己,靠自己兩只手。”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8.這是在我們黨的正式文獻里面,第一次提出這一原則。但是,如果要追尋更早關于獨立自主的思想蘊涵,我們就應該把視野返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革命戰爭年代、在蘇區時期,我們黨的偉大實踐中就有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1924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重大勝利。在革命斗爭中,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為后來的大勝利創造和準備了條件。但是,在1927年,國民黨叛變了革命,對中國共產黨人和工人階級進行了瘋狂的報復,一大批中國共產黨人被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給工人運動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那時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失敗和白色恐怖中悟出了“獨立領導革命軍隊”“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普遍真理。“過去我們就是由先生把著手學寫字,從一九二一年黨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們就是吃了先生的虧,綱領由先生起草,中央全會的決議也由先生起草,特別是一九三四年,使我們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從那之后,我們就懂得要自己想問題。我們認識中國,花了幾十年時間。中國人不懂中國情況,這怎么行?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這次會議批判了教條主義。”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8-339.因此,獨立自主的真正意義,在于認清我們自己,了解中國情況,解決中國問題。關于獨立自主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態,毛澤東非常形象地用“先生”和“學生”的關系做了解釋。他說:“離開了先生,學生就自己學。有先生有好處,也有壞處。不要先生,自己讀書,自己寫字,自己想問題。這是一條真理。”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8.這里指明了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是我們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的一大法寶。后來,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始終遵循獨立自主這一重要原則,為我們取得了糧食增產增收、溫飽問題逐步解決,同時在科技上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為后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立了實踐的思想坐標。

第二,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研究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實踐工作的首要原則。社會調查是第一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這一原則的提出和形成過程中,毛澤東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后來我國的社會調查研究和指導實際工作的過程中,自成一家,經典豐富,內涵深遠。早在革命初期,為了弄清楚勞苦大眾的苦難、貧困的根本原因,同時,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當時的富農、地主、貧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以及他們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與處境,毛澤東開展了尋烏調查,得出了“大中地主階級的全部都是反革命”的結論。后來,毛澤東進一步深入社會調查,在經過興國調查后,他弄清了貧農與雇農的問題,知道了貧農在分配土地過程中的重要性,看到了他們在革命斗爭中的力量張澤民.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形成的歷史考察與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3):67-69.,進一步得出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的著名論斷。為了進一步突出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實效性,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毛澤東指出,調查研究“沒有滿腔熱情,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這一特色鮮明的理論原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一窮二白”、經濟凋敝、飽經戰亂之苦的背景下,更是得到了出色的應用和發揮。毛澤東多次要求各地干部進行社會調查研究。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提出社會主義總路線,這是對我國國情的科學認識和把握。毛澤東多次號召全黨同志調查研究。他要求省、地、縣各級黨委書記和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典型,深入基層做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25.。20世紀50年代,為糾正當時存在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思想,毛澤東親自組織和領導了幾個調查組到河北、山東、河南、天津、浙江、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農村進行調查盧靜.毛澤東調查研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4,24(1):5-7.。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毛澤東把1961年定為全黨的“調查研究年”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

第三,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路線的精髓,是我們黨進行一切工作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和立場。一句話,離開了實事求是,一切事情都將失去本真,一切成果都將化為泡影。任何事情的順利完成和成功變革,都需要把實事求是作為思想和認識發展的根本規定。所以,解決中國的問題,更需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和認識中國的國情,消滅中國的貧困問題更是不能含糊。否則,那就是我們用偏見和傲慢的淺薄認識拒絕了認識的發展、拒絕了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變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也就否定了實踐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的事物本質特性,從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唯心主義、主觀主義等形形色色的思想困境。因此,在毛澤東看來,建設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就需要把實事求是作為認識發展的根本規定。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真正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重要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個口號就是在延安整風時提出的。這個口號寫進了一九五七年莫斯科宣言,那里說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要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外國經驗,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只能供參考。”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9.這些論述更加有力地強調了實事求是原則的重要性。在實踐中,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實事求是,如何解決和把握實際問題。在三年困難時期,我們黨做到了實事求是,正如毛澤東在1961年1月13日的中央會議上指出的,“要是不做調查研究工作,只憑借想象和估計辦事,我們的工作就沒有基礎。所以,請同志們回去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沒有把握就不要下決心。”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隨后,他強調了我們在實踐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的總要求,那就是“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要有這三條。”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從農村公社到城市公社、從一個工廠到另一個工廠、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從一個商店到另一個商店、從一個連隊到另一個連隊,處處閃耀著實事求是這一重要思想的光芒,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3.1.2 基本內容

雖然毛澤東沒有對中國扶貧問題進行直接而專門的論述,但經過認真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一些經典著作,可以發現有些關于消滅中國貧困、發展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思想養分,簡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矛盾論。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也是我們解決和認識一切社會事物和實踐問題的根本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法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這一基本學說的提出和完善,是毛澤東在科學的理論邏輯和充分的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完成的。所以,社會矛盾分析理論曾一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各項事業的理論基石,出色地解決和完成了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和實際問題。將這一理論簡要地加以提煉和概括,主要包括“社會矛盾的范疇、特征和解決方法”“社會主義的社會矛盾”和“社會矛盾運動的基本規律”等主要方面。這一理論最早在毛澤東的《矛盾論》一文中完成了論述,他認為“在我們的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205.他從定性的角度上區分了“哪些是人民,哪些是敵人”和關于人民的豐富內涵,“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比如,拿我國來講,“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段、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歧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這里詳細指明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社會歷史時期,人民和敵人都有著不同的對象和內容。關于我們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上,他認為:“在我國現在的條件下,所謂人民內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階級內部的矛盾,農民階級內部的矛盾,知識分子內部的矛盾,工農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農民同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民族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一言蔽之,這些矛盾都是我國的人民內部矛盾。今天我們舉國上下都在進行脫貧攻堅,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也會產生和發現許許多多矛盾,但是這些矛盾從其性質上講,依然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根本對立的矛盾,具有一定的調和性。所以,我們在處理和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就應該先有這樣的基本判斷和認識。因為,從根本上說,“人民內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所以,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到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時對鄉親們說: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習近平.一個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DB/OL]. http://news.sina.com.cn/2016-03-03/docifxqaffy3565167.shtml.。這一理念的提出,也是對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繼承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3.“但是,對于許多人說來,承認這個規律是一回事,應用這個規律去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又是一回事。”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3.毛澤東一直把這個規律作為指南,運用于我們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過程中,而毛澤東著作中關于社會矛盾的基本方法都沿著同樣的一條路徑展開,社會矛盾的基本方法決定于當時社會矛盾的性質和特點。社會矛盾的性質和特點不同,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方法也不同。例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這時候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方法就是革命。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階級矛盾已經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了,因此無須繼續采用抗戰時期的解決方法,應該通過改革,來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維護社會穩定。最后,毛澤東在總結我國每年一度的經濟計劃時,概括“社會矛盾的統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他說:“我國每年做一次經濟計劃,安排積累和消費的適當比例,求得生產和需要之間的平衡。所謂平衡,就是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的統一。過了一年,就整個說來,這種平衡就被矛盾的斗爭所打破了,這種統一就變化了,平衡成為不平衡,統一成為不統一,又需要做第二年的平衡和統一。”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5-216.這些精辟的論斷,在我們今天的供給側改革實踐中依然閃現著平衡與統一的辯證法。

第二,社會調查論。“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經過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鍛煉和檢驗,我們偉大的黨也逐漸從幼年時期走向了成熟階段,那一代領導人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實現了質的飛躍,尤其是毛澤東的社會調查論,不再是僅僅作為干事情和想問題所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而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相當成熟的理論,已經成為一個系統化、理論化的完整的體系。就其內容上看,可以簡要地概括為:社會調查的目的、社會調查的態度、社會調查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就其分析方式而言,主要有階級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所以,毛澤東的社會調查論,既是科學的分析理論,也是操作性強、適用面廣的分析方法。比如,關于社會調查的目的性,毛澤東在1959年3月9日提出了“調查研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后來他在給湖南省委3月8日的報告中指出:“六級干部大會宜早不宜遲。先布置生產,很對。縣、社、大隊和隊,都有一二個強的領導者留在當地指揮生產,農時決不能誤。”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這一論述,指明了社會調查研究中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在我們今天的脫貧攻堅實踐中,就是要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在幫扶隊伍中,抓住少數的關鍵人,這個少數的關鍵人就是我們的領導干部;在脫貧對象中,就是要精準到每一個人、每一個貧困戶,這個就是重點,就的脫貧對象的主要矛盾;在脫貧方法上,就是要分析致貧的主要原因和根源所在,進而找到脫貧的良方良藥。所以,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明確社會調查的目標和解決問題的方向,才能明確脫貧攻堅的目的和重要意義,進而加速脫貧的步伐和進程。在毛澤東的社會調查論中,他還提出了一個調查的態度和品行問題。這就是他經常強調的“當小學生精神”和“下馬觀花態度”。社會調查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摸底”,也就是在用試點的方法去了解情況。他進一步指出社會調查要親身體驗的思想,即“去做調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沒有底是不能行動的。了解情況,要用眼睛看,要用口問,要用手記。”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3.這些都科學地闡釋了社會調查論的主要內容和豐富含義,對我們今天的脫貧攻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統籌兼顧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為了應對當時復雜多變的局勢,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以及革命成果,處理和協調國內外的各種關系和矛盾,加快經濟社會建設的步伐,黨中央和毛澤東站在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角度,提出了“統籌兼顧”的社會管理理論。依據可查文獻,毛澤東的統籌兼顧論最早現于1920年,他在寫給陶毅“關于留學分配的事宜”的信中指出:“我們同志,應該散于世界各處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應該堆積在一處。最好是一個或幾個人擔任去開辟一個方面。”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465.這里閃耀著毛澤東的統籌兼顧論的火花,既告知了當時如何團結同學的方法,也告知了在當時資源條件等較為緊缺和困難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安排和運動,還告知了如何向國外學習的基本思想。毛澤東要求在處理社會復雜局面的各種關系時,要將工作效率放在重要的地位,既要注重工作效率,又要合理安排好社會工作中各項工作所面臨的各種關系和矛盾。為此,毛澤東將統籌兼顧論形象地比作“彈鋼琴”, “要十個指頭都動”“要相互配合”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2.。這個形象的鋼琴彈奏藝術將我們的統籌兼顧推向了大眾化、中國化的境界,既淺顯易懂,又使人樂于接受。具體說來,應該著眼于總攬全局的角度,不應該只顧一處而孤注一擲。應該站在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的全局上,充分協調源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關系和矛盾,全面考察,合理安排,注重效率,使得各項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發展。“比如,統購統銷,一切城市人口和農村里頭的缺糧戶,我們都管。又比如城市青年,或者進學校,或者到農村去,或者到工廠去,或者到邊疆去,總要有個安排。對那些全家沒有人就業的,還要救濟,總以不餓死人為原則。”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6.所有這些都是統籌兼顧。毛澤東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既強調抓住事物的重點,又注重全局的情況,不顧此失彼,更不孤注一擲,既是科學的理論觀點,同時又是緊貼實際的工作方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和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維護了整個社會的穩定,對恢復社會生產和后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已經成為我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一套科學的理論。

第四,農村城市化論。這一理論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農民與工人的關系、農村發展趨向、實現路徑。“由農而工”,中國的農民是工人的前身。在近代中國,中國的農民和工人有著天然的聯系,中國的工人沒有土生土長的根基和土壤,尤其是在長達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社會,創造了驚人的世界文明,中國農民為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農民轉變成城市人口,也將會建設更多的大城市。這一個過程就是一個農村城市化的過程。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將來還要有幾千萬農民進入城市,進入工廠。建設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由此看來,中國的工人是農民發展的未來。但是,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促進農村工業化,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生產力,以推動工業化的進程。他還針對當時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提出發展農村生產力、重點發展工業的緊迫性和必須性。毛澤東的農村城市化論,緊緊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就如何發展農村生產力,實現農村城市化以及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做了有力的探尋。但是,依據當時的國際國內情況,以及我國整體社會發展的狀況,沒有給社會發展提出應有的現實話題,當時的社會實際沒有給出現實性的拷問,毛澤東以及黨中央也沒有給出進一步發展農村城市化的答案和策略,只能進行一些理論上的探尋和思考,萌發出城市化思想的火花,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現實層面的嘗試遲遲沒有大幅度的開啟。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是一個時代巨人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毛澤東以及黨中央以超乎常人的眼光和膽識,對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向進行了有力的探尋,為我們今天的城市化和新型城鎮化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想土壤和精神養分。比如,毛澤東當時提出發展農村城市化,將更多的農村變成城市,將更多的農村人轉化為城里人,讓更多的農村人參與城市建設,對我國當前的新型城鎮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當時這一理論中包含了太多的理想性和現實的制約,在實踐層面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適得其反和世人少有的遺憾和無奈,例如,由于種種歷史局限因素的存在,理論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導致現實中的一些門檻和思想障礙。大量的農民在進行農村城市化的社會實踐中出現迷茫的時候,依然錯誤地借用階級斗爭來看待當時的社會發展實際,無疑是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大傷口。此外,一些地方走農業合作化道路時,出現了“大躍進”式的過急做法,這些都嚴重背離了毛澤東農村城市化理論的初衷。并且大量的農村人進城支援城市建設,導致農業人口短缺,引發了農業減產,而天災人禍、中蘇關系的惡化以及帝國主義的封鎖,促使我國為應對這種局面,盡快渡過難關,實行了“戶籍制度”,嚴格控制了人口的流動,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一政策逐漸顯現出了阻礙作用,成為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中的就業問題、教育問題、醫療問題、住房問題等一系列問題的助推手,這不失為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大遺憾。因此,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當時農村城市化這一理論,應嚴格秉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懷揣著當時建設農村和農民,以及城市建設美好未來的夢想,來重新審視這一理論的科學含義。同時,我們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應該科學看待農村和農民的地位,科學看待農村和城市的關系,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合理講求政策制定的特殊性和時效性,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夢想,讓每一個身處迷茫的人都能夠點燃生活的希望。

第五,積極因素論。這一理論最早出自1956年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講話以蘇聯的經驗為鑒,總結了中國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適合中國情況的扶貧建設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這次會議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個關系問題,即“論十大關系”。這十個關系,都始終圍繞著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前提展開,強調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做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這里,毛澤東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范疇闡釋了各種可以團結的積極力量,達到壯大我們的積極因素之目的。當我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我們在脫貧攻堅的歷程中所走過的道路,所運用的方法與思想,所依靠和團結的中堅力量,不也正是出色地運用和發展毛澤東所提出的積極因素論嗎?今天我們在做著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在脫貧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更多的問題,就是關于脫貧的力量和中堅力量的問題,說得更加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增強脫貧對象的自身力量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迫切需要我們充分調動國際國內等一切有利于脫貧的力量、調動脫貧對象本人和脫貧對象范圍以外的群體、組織,借助他們的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來推動我們的脫貧攻堅,讓處于困境的人們感到社會的溫暖,讓對生活無望和對現實生活無助的人們看到希望,讓思想滑坡和正在走向滑坡的人們回歸正道。而要達到和實行這樣的一個目標,就必須有積極因素在里面起到關鍵的作用,那就是盡快促進困難群眾的思想轉變,盡快推動整體社會的思想轉變,調整和重整社會心態,讓所有脫貧攻堅的積極力量不斷地壯大起來。

第六,平衡發展論。這一理論最先討論是關于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同時也是關于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的關系問題。誰先誰后?誰更應該先行一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將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而生動的論述。他認為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都應該平衡發展,不能厚此薄彼,但這里的平衡并不是我們所講的平均主義,也不是永恒不變的,相反,這種平衡更多的是用來強調動態式的、有比例的、有目標的平衡。比如在突出發展重工業為重點的同時,應增加農業和輕工業的投資比重。“一可以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資金的積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發展重工業。”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另一方面,重工業的積累也需要農業和輕工業的積累,在當時現有的條件下,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積累會更好更快些。正如毛澤東所言:“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厲害,那你就要注重農業、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面的資金將來也會更多些。”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可見,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比重的多少,會使重工業發展的效果不同,這里是從更長遠的觀點來看待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問題。這些生動而又樸實的論述,對我們今天脫貧攻堅也有很多顯著的啟示,尤其是在我們脫貧攻堅實踐中,如何正確處理和看待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關系問題、貧困戶與貧困戶的關系問題。由于每個家庭、每個人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所具有的特別的要素、條件等方面的不同,因此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貧困原因,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在幫扶力量上的強弱和幫扶方式方法上的差別化和差異化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這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在區別和劃分誰是貧困戶的情況下,我們采取的標準也不是最為有效和科學的,也需要在實踐中加以不斷優化,使其能夠更加符合實際情況。一方面,在幫扶貧困戶盡早盡快脫貧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其發展和變革的動力和力量;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做好并完善非貧困戶的工作,要讓他們感覺到發展的力量和通過自身努力發展所帶來的實惠,同時,也應該在政策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由于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原因,貧困地區在發展的程度和質量上明顯落后于發達地區,但是同一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貧困程度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更要借鑒和吸取毛澤東的平衡發展論思想,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科學而又正確地處理來自貧困戶、非貧困戶、脫貧戶、未脫貧戶等多方面的各種關系。

3.1.3 理論貢獻

毛澤東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框架下,充分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原理,充分認識了近代中國的國情,進一步認識到通過變革社會生產關系,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從根本上改變近代以來中國貧困的根本道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基本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為毛澤東思考我國社會貧困問題提供了充分條件。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7.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的貧困問題,為了徹底弄清弄懂近代以來我國社會貧困的根源,他認為,解決我國農民貧困問題,就要使農民從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下解放出來,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主人。后來,通過社會調查和領導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的社會實踐,毛澤東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矛盾論》《實踐論》《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這些論著研究表明,帝國主義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國貧困落后和一切災禍的總根源。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致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8.“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7.“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達3500余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從 ‘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9月的14年間,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侵略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掠奪鋼鐵3350千萬噸,煤5.86億噸,糧食5.4億噸,木材1.2億噸立方米,大豆上千萬噸。”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萬[EB/OL].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716/c172467-27315261.html.推翻帝國主義壓迫,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他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6.同時,他認為,封建經濟使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缺少最起碼的條件,封建主義是阻礙近代中國進步的主要障礙。1948年,他在出席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農民的解放就是“打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行徹底的平分土地,把土地所有權交給農民,使農民放心大膽好好生產,改進農作方法。”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又進一步指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是用封建制度剝削和壓迫農民的階級,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阻礙中國社會前進而沒有絲毫進步作用的階級。”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7.因此,封建政治是阻礙中國社會整體進步的最反動力量,官僚資本主義嚴重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從根本上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消滅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消滅地主階級,解放生產力,其根本方式就是武裝斗爭。毛澤東在1941年《論建軍工作》一文中指出:“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毛澤東.論建軍工作[EB/OL].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4/69126/4737349.html.

毛澤東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框架下,在準確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科學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原理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運動規律以及矛盾分析原理,進一步提出了抓住我國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找出了進一步解決我國社會貧困的根本方法,即通過促進生產力發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49年年初,我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但擺在眼前的是一片荒涼,百廢待興。毛澤東在1953年12月《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一文中指出:“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EB/OL].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5617/166496/168117/10012121.html.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是靠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更多的物質文化社會財富,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四個五年計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國內的貧困狀況有所緩解。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總人口從1949年的5.4167億增長到1976年的9.3717億。同期糧食的人均占有量從418市斤(1市斤=0.5千克,下同)增加到615市斤。就是說,增產的糧食不僅多養活了近4億人,這在當時被世界公認是一個奇跡。”《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摘錄:黨在1949年至1976年的歷史性巨大成就[EB/OL].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6-07/28/c_129162196.htm.這時候,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實現了較好的發展。后來,毛澤東又指出:“經過2000多年仍然那樣貧困的人民,開始改變了面貌”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4.。為當代中國以后的一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體來講,毛澤東所處的歷史時期是近代以來到改革開放之前,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我國面臨的發展情況,較之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所處的時期都有了質的不同。產生貧困的原因不再是社會制度和所有制結構,更多的是戰爭破壞和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這時貧困產生的原因已經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既有國內階級對立產生的貧困,也有社會發展不充分造成的貧困,還有民族侵略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因而,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特殊問題。毛澤東治理我國的貧困實踐經歷了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49年為分水嶺,1949年以前為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內容,就是開始研究我國的貧困問題,進而準確分析造成我國貧困問題的因素,其根本手段就是通過領導無產階級進行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人民群眾暴力革命的手段來解決貧困問題,首要目標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1949年以后為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開始研究如何發展的問題,具體地講,就是如何讓中國人民盡快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的問題。正如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所指出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突出了當時我國生產力還很落后,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總體來講,要想讓貧困人民富起來,首先必須讓他們站起來。第一個階段是前提條件,就是變革社會生產關系,也就是以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第二個階段是確立新的社會生產關系,讓貧困人民富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平罗县| 嘉善县| 龙游县| 得荣县| 卢氏县| 阳信县| 湘西| 营山县| 长兴县| 孝感市| 柳林县| 洱源县| 扬州市| 华池县| 中西区| 秦皇岛市| 武穴市| 陆川县| 仁怀市| 克拉玛依市| 米林县| 定边县| 静宁县| 宁国市| 宜昌市| 淮北市| 彩票| 成安县| 云林县| 津市市| 巴彦淖尔市| 贡觉县| 大埔区| 微山县| 昔阳县| 武义县| 文安县| 杭锦后旗| 洛阳市|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