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支持、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
- 宋坤 劉丹 臧敦剛 徐慧丹 劉艷
- 4498字
- 2021-03-12 10:02:41
1.6 金融支持與農民收入
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通過資本積累、農村產業結構變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國家財政支農、收入差距以及城鎮化水平來實現的。
1.6.1 農民收入的含義
農民收入是指農民一年中各項勞動所得,既包括從事生產經營所得貨幣或產品收入,又包括從事非農業活動所得收入,還包括轉移性收入和其他財產性收入
1.6.2 農民收入的種類
農民收入結構是指農民收入的構成以及不同來源的收入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對農民的收入結構進行劃分,可從農民的收入來源、收入來源的性質和收入的形式三個角度進行劃分。
(1)按農民的收入來源劃分
按照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同,可將農民收入劃分為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該種劃分體現了農民的經濟活動過程以及農民自身的資源配置方式與利用效率,也顯示出不同來源的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程度。
家庭經營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第一個重要來源,是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從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取得的收入。
工資性收入是指農民就業人員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所獲得的全部途徑的工資報酬。既包括體力勞動收入,也包括腦力勞動收入;既包括主要職業所獲得的收入,也包括兼職和零星勞動所獲得的收入;既包括工商企業類單位收入,又包括行政事業單位收入,還包括非營利性組織收入。
轉移性收入也是農民的一種收入來源,是指國家、政府、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個人以無償的方式對家庭居民進行資金、物品以及服務的轉移收入,包括農業補貼、失業救濟金退休金等從政府獲得的轉移收入,從單位獲得的辭退金、保險金、住房公積金等轉移收入以及從親屬、社會獲得的資助和贈送等。
財產性收入是指農民利用所擁有的銀行存款、不動產、金融資產等通過出租有償使用等方式所取得的包括利息、租金、分紅等財產性收入。
(2)按農民收入來源的性質劃分
按照農民收入來源的性質不同,可將農民收入劃分為生產性收入和非生產性收入兩部分。從收入的性質進行劃分,可了解到不同性質的收入在農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生產性收入是指農民通過從事農業、工業等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又將生產性收入劃分為農業生產性收入和非農業生產性收入。農業生產性收入是家庭第一產業收入,是指從事農業生產性質活動所取得的收入;非農業生產性收入是指農民從事非農業生產性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包括第一產業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非農民生產性收入是指農民無須提供勞動便能獲得的收入,主要包括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3)按農民收入的形式劃分
按照農民收入的形式不同,可將農民收入劃分為現金收入和實物收入兩類。現金收入是指農民從事一切活動所獲得的貨幣形式的收入,實物收入則為農民從事一切活動所獲得的實物形式的收入。
1.6.3 農民收入理論
(1)福利經濟學理論
農民收入理論最早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經濟學家從農民的利益出發,提出了福利經濟學。
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增產和增收,即產量目標和農民收入目標。增收是指保證農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質量;增產是指保證農產品產量,滿足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增產目標是要求提高經濟效率,增收目標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福利經濟學認為以增產為目標而犧牲農民收入的做法是歧視農民的收入,側重經濟效率,而以增收為目標而犧牲增產則是支持農民的收入,側重社會公平。過于側重社會效率而歧視農民的收入往往會導致“增收陷阱”,并不能真正地提高農民的收入。所以,應注重農民的收入,側重社會公平。
福利經濟學提出了兩個命題:第一,國民收入越高,福利越好;第二,國民收入均等化越高,福利越好。第一個命題的實現需要合理地配置社會資源,第二個命題的實現需要滿足均等化要求、均衡地分配國民財富。因此,國家、政府有責任通過采取措施幫助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
(2)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隨著經濟的發展,1936年凱恩斯通過對農民收入的變化提出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該理論認為,國民消費越多,滿足感越低,消費雖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費的增加部分卻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購買農產品的欲望減小,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不足,甚至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農業生產效率得不到提升,農業產量在不斷增加,但農民收入和整體收益卻沒有得到提高。
(3)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Lewis1954年在《無限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構建了二元經濟模型,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并存的二元結構,還進一步指出發展中國家存在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經濟以現代工業化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城鄉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現代工業資本充足,存在利潤;傳統農業則資本稀缺,不產生利潤。城市基礎設施發達,居民資金需求大,風險較小,能帶來較高收益,而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人口多,居民資金需求少,風險較大,收益又偏低。進而導致了資源分配的失衡,城市和農村的二元經濟結構與傳統農業和現代工業的二元結構形成了發展中國家的二元金融結構,使農民的收入增長缺乏長效機制。該理論認為,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需強化農村經濟的功能、改變中國現行的二元結構現象。
(4)國民收入分配理論
收入分配是指國民收入在各種生產要素間的分配。收入分配可分為初分配和再分配。初分配在于解決經濟效率問題,而再分配側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
Kuznets在1955年通過動態模型分析了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間的關系。他認為,收入差距會在經濟發展初期擴大,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趨于穩定后會有縮小,即整體呈現出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
我國城鄉居民的國民再分配存在著很大差距,收入分配向城市傾斜,這種扭曲的分配格局是我國農民增收困難的根源之一。該理論指出,政府應借助國民收入分配理論,調整分配格局,加大農村金融規模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以促進農民的增收,縮小收入的差距。
(5)產權理論
1967年Demsetz提出了產權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產權結構完整才會促進經濟發展。產權能幫助一個人形成和其他人交易的合理預期,產權越明晰,收集的信息成本將越低,從而提供更多的合理預期。不同的產權安排方式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
我國農村的土地制度是“集體所有,分戶經營”,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分開的,農民享有的是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這種產權制度的安排雖然符合有效率的產權安排,但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并不是完整的產權,不能進行市場交易,影響了土地的有效利用,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
為促進資源合理高效的利用、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該理論認為應調整產權界定方式,使農民擁有完整的產權,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效果。
(6)“理性小農”理論
舒爾茨提出了“理性小農”理論。該理論是指農民在面臨選擇時,會根據自身條件理性地選擇能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舒爾茨將農業分為傳統農業、過度農業和現代農業三類。傳統農業資本收益率低,無法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理論小農”理論指出,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應向農業提供新技術和資源,向農民進行投資,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能力。
(7)不完全信息理論
不完全信息是指經濟主體行為和資源在空間上的不對稱與關系間的不協調等信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生產具有不確定性,農民無法預測自然環境的變化;農民很難做出最優的選擇,不敢冒險使用新技術,容易導致資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效率。
農業具有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風險,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農產品具有價格低、易腐蝕的特點。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經濟主體,不能準確地運用農業技術,無法預測農產品的預期價格,導致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導致農民盲目進行生產安排,沒有預測到市場行情,致使農產品價格下跌,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長。
(8)剪刀差理論
1955年辛格爾和普雷維什提出了剪刀差理論。該理論指出,國民經濟發展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中心,在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地位。發展中國家主要輸出農產品,發達國家主要輸出工業品,而兩者的價格比價并不合理,農產品的價格處于長期劣勢狀態,導致兩者間的剪刀差越來越明顯。
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打破剪刀差的局面,必須以工業化為中心,以工業輔導農業,鼓勵并促進國家工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消除工業和農業間的剪刀差,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1.6.4 農民增收難的原因
(1)生產要素的缺乏制約著農民收入
在經濟環境相同的情況下,資源所占有的比重和生產要素的多少決定了生產收入的高低。農民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都有限制,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2)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
國家嚴格劃分農村和城市、農民和市民,對農民是一種深深的打擊。城鄉居民所受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存在著區別,農村地區的資源被剝奪,從而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農民就業不充分,剩余勞動力過多
農村人口和剩余勞動人口過多,人均資源占有過少,導致土地報酬遞減,成本增加而生產率提高慢,使農民的增收困難。
(4)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約農民收入的增長
我國國民收入的分配向城市和重工業傾斜,國民收入在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是對農民、農村、農業的歧視,是一種扭曲的分配格局,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
(5)農業生產力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在對提高農業技術、農產品質量上的關注度不夠,農業結構的調整力度放在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上,沒有放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上。農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產量的增加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價格回報,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有限,致使農民收入的增加受到限制。
(6)農村城鎮化進程緩慢
農村收入水平低,城鎮化水平不高,沒有對城市工業品的強勁需求。城鎮化水平的滯后,不僅使城鄉經濟處于失衡狀態,而且導致了消費市場的疲軟、居民的消費需求不夠,導致整個國民經濟處于低迷狀態。
(7)農村金融是短板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速放緩。同時,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和均衡配置仍存在體制性障礙,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依然薄弱,縮小城鄉差距的任務繁重。要讓農村、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道路,必須不遺余力地完善農村金融,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1.6.5 促進農民增收的舉措
(1)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
既要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加強對“三農”的金融支持,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又要規范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積極引導互聯網金融、產業資本開展農村金融服務。
(2)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
進一步發展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農作物保險、主要畜產品保險、重要“菜籃子”品種保險和森林保險,推廣農房、農機具、設施農業、漁業等品種。探索發展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互助保險組織,加快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3)探索財政撬動金融支農新模式
既要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又要健全銀政合作機制,完善涉農貼息貸款政策,降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總之,進一步發揮好財政、銀行、證券、保險以及社會資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