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評估:全案模擬與操作(第三版)
- 徐平主編
- 3612字
- 2021-03-12 09:50:04
第四節 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
資產評估產生于市場經濟并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成熟。資產評估涉及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各個方面,既有著自身研究特點,又融多門學科于一體。發展至今日,資產評估已經是一門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眾多方法的科學。資產評估中的這些專業的方法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時互為補充。資產評估是實現評估目的的手段,深入認識各種評估方法,恰當地選用評估方法,對于客觀地評估資產價值非常重要。一項確定的資產,在相同條件下的評估結果應是客觀的,客觀的評估結果不會因方法的選用不同而相差甚遠。但不同的評估方法有著不同的評估前提條件,需要不同的參數。如果這些前提條件不滿足,相應參數不可確定或不能得到,就不能保證資產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因此,細致了解資產評估方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恰當選擇評估方法,有利于高效、順利地進行資產評估活動。
前面介紹了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三種基本方法及其派生出來的多種方法。各種方法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表現或從不同的途徑去尋求被評估資產價值的。這些方法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由于每一種方法所需要的假設條件、所采用的數據與參數、所考慮的影響因素及調整方式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科學合理地對評估方法做出選擇,就應充分了解每一種方法的基本要素與前提條件,認真審視資產實際狀況和可能的評估條件。一般情況下,在選擇資產評估方法時應綜合考慮下面幾個因素:
一、特定評估目的與評估價值類型
資產評估服務于資產評估目的,在不同的評估目的下,資產的交易、未來使用以及變現方式等都有著不同的情況,相應的資產價值類型或資產價值實現的市場條件也會不同。因此,應該根據特定評估目的與評估價值類型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評估方法。例如,在財產破產變賣、資產繼續經營受到限制等情況下,收益法和市場法就不適合。
二、評估對象特點及其現實狀況
評估方法的選擇也會受到評估對象的類型、權利狀況、物理狀態、在用方式、與其他資產整合形式等的制約。例如,對于企業自己形成的無形資產或凝結專有技術的自制專用設備等,無法在市場上找到可比資產或參照物,顯然不宜使用市場法評估;在歷史成本記錄難以準確表達資產的實際耗費,同時又沒有相應成本計算標準的情況下,使用成本法也會很困難。一些賬面資產如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等,由于無法準確計算其預期收益,使用收益法也是不合適的。
三、能收集的數據與資料
各種方法都要求有充分的數據和可靠準確的參數支持,例如企業歷史經營數據、市場交易資料、成本費用標準、各類價格指數及其他統計數據等。如果不能取得這些數據與參數,或者不能在評估時日內取得這些數據與參數,就不能套用預先確定的方法,而應該考慮采用更合適的方法替代。尤其不能臆造數據,或草率、隨意地進行數據修正來滿足評估方法的要求。
四、自身能力與條件限制
評估方法的適當使用,還包括評估人員對自身能力的判斷,以及對相關條件的測試。資產的種類很多,不僅包羅電子、機械、建筑、化工、運輸等多個行業,往往還涉及復雜的專業技術、生產工藝與程序,以及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不是每一個評估人員都具備完全或精通的知識,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應該充分了解自身能力,在不能借助專家的情況下,應通過對相關條件的測試,篩選可能使用的方法。
五、政策與法規的規定
評估是一項專業服務活動,政策與法規對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一般沒有特別的規定。但對于某些特定資產,如國有資產,有關政策文件對資產的清查評估仍然有具體的要求。另外,行業管理中也制定有相關準則,對資產評估的程序與方法有明確規定。資產評估應遵循這些規定。
六、多種方法綜合驗證
各種評估方法都是從某個方面或某個角度去度量和說明資產的價值的。資產價值的評估結論只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成立。實際中,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使得某些前提條件不能完全滿足,或者缺乏充足的數據資料,或者受到評估人員自身能力限制。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采用兩種以上的方法對評估結論進行相互驗證,有助于增強評估結論的可信性和準確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中規定,“評估專業人員應當恰當選擇評估方法,除依據評估執業準則只能選擇一種評估方法之外,應當選擇兩種以上評估方法,經綜合分析,形成評估結論,編制評估報告”。
七、方法替代與作業效率
如果多種方法都可采用,出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適應評估人員自身能力要求,可以考慮方法替代,即因地、因時、因事、因人制宜,采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評估方法。應該注意,評估方法的復雜性與評估結果的準確性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同時,更應該注意方法的可替代性,即這種替代既能滿足方法本身的要求,又能使方法得以可靠、方便地運用。
案例解析
某企業生產系列消毒設備,自2012年以來,先后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的多項獎,其“康友”商標已成為當地著名商標。為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企業形象,該企業計劃將商標作為無形資產與某外資企業合作經營。2017年12月,某資產評估機構接受委托對該項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在查驗了商標權證和收集了相關數據后,評估人員使用收益法對該項資產進行了評估。下面內容摘自該評估項目的技術說明,試對其進行分析。
本次評估選取2017年12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評估方法選用收益法。經查,該商標于2012年10月由企業申請獲得,規定剩余有效年限為5年,因此,本次評估設定收益預測年限為5年。企業提供的各年利潤表顯示出,在過去10年里,該企業銷售收入穩步增長,平均年增長率為14%,故本次評估對超額收益的計算以2017年累計凈利潤(350萬元)為基礎,以測算出的平均年增長率為標準,推算以后5年的各年凈收益(具體數據見表1-7)。
折現率的選取思路:以5年期國庫券利率3%為無風險收益率;綜合考慮委托方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行業發展與競爭情況,以及市場需求變化情況,風險收益率取5%。由公式:折現率=無風險收益率+風險收益率,計算出折現率=8%。
由預測的未來各年收益及測定的折現率,計算出收益現值(見表1-7)。
表1-7 收益現值計算表

采取超額收益法進行商標評估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Ai為未來第i期的預期超額收益;
r為折現率;
n為收益年期。
將有關數據代入公式,求得評估值為2066.60萬元。
……
分析與診斷
商標的價值是企業的產品、技術、服務等各個方面的效能的綜合體現,企業的收益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業資產的整合能力。本案例中對商標價值選擇收益法評估是恰當的。但所給出的評估說明中有明顯的疑問。
(1)沒有闡述評估基準日和評估方法的選取理由。
(2)收益預測年限的確定依據不充分。商標有規定的有效年期,但到期后可以續展,其實際可使用年期是無限的。對于本案例,可以綜合考慮合作經營年限、現有產品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限制情況等因素確定收益年限。
(3)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并不一定等于凈收益增長率。應該分析凈收益的增長變化規律,或者綜合分析確定收入、成本與費用、稅金等各項數據,計算確定預計凈收益。
(4)超額收益一般都是通過比較行業收益率與企業收益率、社會平均收益率與企業個別收益率確定的,超額收益能力表明被評估企業資產的超過行業或社會平均收益水平的貢獻能力。本案例中并沒有分析計算超額收益,這與所述不符。
(5)折現率的選取尚無規定標準,這是我國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方面的一個缺陷。案例中對折現率的選取沿用了長期慣用模式,但其理由略顯不足。
(6)商標是企業一項無形資產,企業還存在其他有形的和無形的資產。案例中將企業的預期收益都視為商標的貢獻是缺乏說服力的。評估實踐中應考慮個別資產的貢獻能力。
本章操作要點與難點
本章分別介紹了資產評估中的三種基本方法以及派生出來的各種具體方法。理論上,評估的結果不因方法選擇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必須充分考慮各種方法適用的條件,在實踐中認真審視依據的充足性和作業的完整性。
成新率的確定是成本法使用中的難點。評估人員應該熟悉評估對象的磨損特點,在大量實踐并不斷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估計成新率的各種方法。要注意的是,不能簡單地把磨損全部歸結于評估對象的使用年限的長短。即便是使用時間法估算成新率時,也要注意區分評估對象的實際使用年限、名義使用年限、規定使用年限、會計使用年限和經濟使用年限之間的差別。
價格影響因素及其權重的確定是市場法使用中的難點。評估人員應該充分了解市場,了解市場復雜多變的價格影響因素,分析和把握這些因素對資產價格的影響程度。
折現率的確定是收益法使用中的難點。折現率實際是資產的期望投資報酬率,這里的期望報酬既非資產歷史上取得的報酬也非其現實收益,但一定是在設定條件滿足下的可能的收益。因此,評估人員應該盡可能充分地考慮各種影響資產期望報酬的因素,特別是各種風險因素。一般情況下,可以用下式分析與估算資產的折現率:
折現率=安全利率+風險報酬率+通貨膨脹率
分析與思考
1.為什么要強調資產評估的規范化與程序化?
2.資產評估方法的可選擇性和評估價值的客觀性之間有何關系?
3.使用市場法進行資產評估應注意什么問題?


分析與思考答案
- 2020年山東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曼昆《宏觀經濟學》(第6、7版)課后習題詳解
- 建設工程監理概論
- 2019年江西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有機化合物結構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of Organic Compounds:英文
- 2020年河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大鼠心肌細胞Hsp110抗熱應激損傷的分子病理學研究
- 2020年PETS四級核心詞匯全突破【附高清視頻講解】(上)
- 大數據導論
- 計算機圖形學:原理、算法及實踐
- 刑事訴訟法(法學原理與案例講堂)
- 報關理論與實踐
- 財務軟件應用教程
- 政治經濟學學習與思考輔導讀物(第三版)
- 健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