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自英國爆發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新階段,世界上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的國際分工。此時,國家間的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要形式,古典貿易理論提出的比較優勢學說為這種貿易方式提供了理論支持。從產業間的分工格局來看,當時的工業化國家已經開始著力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而且與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部分勞動密集型國家開始了大量的貿易往來。從19世紀末開始,石油產業在美國迅速崛起。遠離美國本土的兩次世界大戰都為美國石油產業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契機,大量的石油生產和消費(包括出口)為美國積累起了豐富的原始資本。美國利用積累的原始資本大力發展制造業,實現了產業結構的第一次躍升,逐漸取代英國成為建立和維護二戰后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大國。1947年,美國制造業總生產量已占世界的53%,其中汽車、石油和鋼鐵及基礎金屬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80%、62%和57%。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主導的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逐漸替代了傳統制造業在國內興起,而這些傳統產業已隨著跨國公司主導的跨國資本轉移到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從而實現了美國國內對核心技術的控制和產業發展在結構上的再一次躍升。

隨著1947年關貿總協定(GATT)的簽訂,國家間的商品交換以及包括技術、勞動力和資本在內的生產要素流動日益頻繁,企業面臨的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及地區間多邊組織的成立,對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業為滿足利潤最大化的經濟需求,不得不調整資源配置方式,從降低成本,包括生產成本

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考察不同特征的生產方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垂直專業化分工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日益突顯出來。得益于生產要素的全球性流動,垂直專業化分工突破了傳統分工的局限,使得發展中國家可以參與到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導而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體系中來。產品的價值也不再局限于本身的制造階段,而是貫穿于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的整個價值產生過程中。正是由于創造產品價值在各個階段的分割,使得產品每個環節由最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企業完成。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利用既有比較優勢,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繼續加緊全球范圍內生產資料的轉移配置,將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聚集在國內,形成了研發設計、管理服務等增加值較高的部門和環節,而將勞動、資本等增加值較低或環境約束力較強的部門和環節以國際貿易和資本的跨國轉移等形式繼續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

與此同時,隨著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和全球化參與方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一方面,資金和技術的匱乏使得發展中國家長期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這使得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但也很容易出現新的結構性失調。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在垂直專業化分工中多占據了價值鏈的高端生產環節,而將增加值較低的組裝加工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生產,因此發展中國家很容易出現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現象。改革開放前,我國產業發展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為了像蘇聯一樣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采取了進口替代的發展戰略。而實踐證明,這一發展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效率低下,導致相關產品嚴重缺乏國際競爭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積極開展國際貿易,也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明顯使我國的制造業取得了飛速發展,很快成了“世界工廠”,但背后卻出現了制造業利潤微薄,價值創造能力欠缺,并且由于過度爭取生產要素,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產生了爭奪要素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第三產業中仍以傳統服務業占據主要地位,金融、保險和科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缺乏競爭力,第一產業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程度難以提升。改革開放后,在繼續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同時,我國也開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對于某些關鍵性的產業,政府通過對其在硬件和軟件上的重點支持,使這些產業最終獲得國際競爭力。林桂軍,何武.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及升級趨勢[J].國際貿易問題,2015(4):3-16.1994年國務院頒布的《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即提出有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同時,中國確立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發展戰略,通過制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文件,主要引進能夠提供國內所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和能夠出口創匯的外資。形式上,“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逐漸成為中國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網絡中的主要途徑。Kaplinsky和Morris(2006)指出,一國可能通過“低端路徑”嵌入全球價值鏈生產,但這種方式只能使本國經濟陷入貧困式增長之中,而只有通過“高端路徑”嵌入全球價值鏈生產的國家才可能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201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67萬億元人民幣,現價折合10.86萬億美元,繼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當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人口、資源等要素的轉變,部分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不斷攀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繼續以傳統工業發展和低增加值加工貿易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很可能使中國面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隨著傳統內向保護和比較優勢的弱化,這些國家要繼續保持經濟較高速增長,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要真正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情況的發生,不僅需要通過資本調整、技術溢出等方式吸收更高層次的資本,進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在宏觀層面實現國家一、二、三次產業的合理布局,并形成以高端制造業為主的內部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需要在商品生產過程中追求更多的價值增值,以更多的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從而在產業間和產業內都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匯率作為國際價格信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宏觀經濟變量。從供給方面來說,當一國匯率發生變動時,將使國內外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從而改變本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成本,引起國內外資源在產業上的重新配置,最終對產業發展產生影響。從需求方面來說,當一國匯率發生變動時,國內市場得到的外部價格信號將使消費和生產過程出現調整,利潤更高的環節或部門將得到更多的資源,從而引起產業轉型升級。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最終達成“牙買加協議”,開始推行浮動匯率制度改革,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全球進入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并存的時期。部分國家的匯率在國際金融資本的投機下開始出現了大幅無序波動,不僅使本國在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中面臨巨大風險,也對國內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眾所周知,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經常遇到資本匱乏的問題,需要通過引進外資的方式解決困難。此時,發達國家往往游說發展中國家開放資本賬戶,使國際資本輕松流入發展中國家。而在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市場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大量資本流入造成本幣大幅升值,往往引起發展中國家“去工業化”現象。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且以低水平勞動力為主,要素價格很低,因此產品生產也多以增加值低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直至1994年匯改前,我國通過人民幣貶值的方式基本保持了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此期間,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從1982年的271.3下降到1994年的82.6(2005年匯率指數為100)。但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幣開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來自國際社會的升值壓力。一方面,從2005年7月開始,我國啟動新一輪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在各種壓力下開始明顯升值,使利潤微薄的傳統制造業受到嚴重打擊,也使長期以來我國奉行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和高技術產業的加速發展勢在必行。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出口加工型企業由于產品增加值較低而在國外需求大幅下降時面臨著重大生存考驗。同時,我國制造業行業的增加值不高,在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出現了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利于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的制造業生產率有待提升,從而實現制造業自身的產業升級。以上兩方面原因,有利于匯率對產業升級形成倒逼機制。在此背景下,本書提出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產業升級的研究問題和研究視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修武县| 蕉岭县| 临沧市| 元江| 都安| 彭州市| 哈巴河县| 林芝县| 灵川县| 邳州市| 七台河市| 黑山县| 宜都市| 铜梁县| 西乌珠穆沁旗| 错那县| 平昌县| 浮梁县| 九寨沟县| 宜昌市| 丹棱县| 伊通| 鄄城县| 青铜峡市| 昌黎县| 南开区| 方山县| 兴宁市| 湟源县| 东海县| 商南县| 定西市| 新邵县| 密山市| 平南县| 阿图什市| 盖州市| 永清县| 吴桥县|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