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紡織服裝外貿企業國際貿易轉型探索
- 林濤
- 3055字
- 2021-03-11 18:11:15
第二節 中國紡織服裝外貿發展歷程
我國的紡織服裝外貿發展較早,發展十分迅速。其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改革開放之前和初期(1978—1985年)
這個時期紡織服裝產品主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改革開放前,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導致供給長期不足。全國實行了30年的布票只保證人們基本的用布和穿衣需要。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初見成效,1983年12月1日布票取消,國內市場對紡織和服裝的需求十分旺盛。1978年1月1日,我國將輕工業部拆分為紡織工業部和輕工部兩個獨立的部門。國家把發展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工作,大力發展紡織業,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這個時期的紡織服裝產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出口規模小。1984年我國紡織服裝產量為11.06億件,出口量為3.5億件,出口占總產量的31.65%。1985年產量增長到12.67億件,出口量為3.63億件,出口占總產量還略有下降,為28.65%??傮w紡織服裝出口結構中,紡織原料和纖維占60%,而服裝僅為40%。這反映了國內對紡織服裝的需求量大,因長期供應不足受到壓抑的需求都得到釋放。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率先通過國企改革和發展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生產和加工工業。但這一階段紡織服裝的外貿規模很小,產品主要滿足國內市場需要。
二、出口快速增長時期(1986—2001年)
這個時期我國將服裝和絲綢兩個行業交予紡織工業部管理,并出臺各種鼓勵紡織服裝產業的支持政策,形成了從紡織原料到織物,再到最終成品服裝一條龍的生產和開發體系的大紡織格局。服裝工業在紡織產業鏈的配套支持下,獲得迅猛的發展。同時,發達國家正經歷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專注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升級,而“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的服裝企業也不斷利用中國吸引境外投資的優惠政策,大量轉移到國內投資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國內生產再出口世界各地。這些外資企業的產品出口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時期隨著國內紡織服裝市場需求的逐步飽和,紡織服裝生產能力出現過剩,紡織服裝產品進入出口快速增加時期。服裝超過了紡織品的出口,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一個大類和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沿海特區,如上海、廣東和福建省的服裝產品更是借助國內紡織產業的配套支持,迅速成長出一批大型服裝出口企業。這個時期紡織服裝外貿表現出如下特征:
1.依靠國內紡織服裝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紡織服裝外貿快速增長
1986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在一定時期內要靠紡織。紡織工業部具體把紡織品出口作為戰略重點,在北京、天津、大連等沿海12個重點出口城市設立出口基地。國家計委等六個部門在《關于擴大沿海地區紡織品出口有關政策措施的意見》中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出口措施和優惠政策。在這些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積極鼓勵下,紡織工業和外貿迅速發展(表1-5)。
表1-5 1986—2000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情況表

資料來源:郭燕.后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服裝業[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14
從上表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在全國紡織服裝工業大發展的形勢下,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從1986年的71.3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520.8億美元,增長了6.3倍。1995年以前紡織服裝一直是我國第一大出口產品和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1995年后機電產品超過紡織服裝出口,但紡織服裝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和凈創匯項目。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在世界貿易中長期占第一位。
2.服裝產品出口超過紡織品
這個時期的我國服裝加工行業得到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的鼓勵政策和世界經濟分工調整。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紡織服裝產業外移成為重要經濟現象,國際分工發生重大變化。這個時期的中國加速對外開放,引進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形成了服裝加工出口的強大力量。1990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額分別為69.99億美元和68.48億美元,分別占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50.5%和49.5%。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開始平分天下。而到了1991年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額分別為77.43億美元和89.98億美元,服裝出口增加迅猛,占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53.98%,首次超過紡織品出口。服裝出口開始主導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貿易。
3.國際市場機會和挑戰并存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WTO項下的《紡織品與服裝協定》即ATC隨之生效,統治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長達30多年的紡織品進口配額制度在10年內逐步取消。這為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提供了大機遇。同時1998年的金融危機,全世界經濟增長放慢,市場萎縮,又給中國紡織服裝貿易提出挑戰。其結果在表1-5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快速發展,1998年、1999年相比1997年的出口放慢了。中國紡織服裝貿易深入融入世界市場后,注定要經受更復雜的影響,需要經營者以更高更遠的眼光關注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
4.國內政策調整和宏觀調控對紡織服裝出口影響加大
具體表現在人民幣匯率和退稅政策的調整。1994年我國對人民幣匯率進行重大改革,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波動加大,影響企業進出口收匯的安全性,經營難度加大。而同時國家退稅管理辦法也發生變化,建立以新的增值稅、消費稅制度為基礎的出口商品退稅制度,并在1994—1997年兩次調低出口退稅率,1998年鑒于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市場和出口增長,又提高出口退稅率。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宏觀調控手段的頻繁使用,給紡織服裝貿易企業增加了經營難度和風險。中國的紡織服裝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企業的經營能力得到較大考驗。
三、2001年入世后全面增長時期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紡織服裝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中國入世后給我國紡織服裝工業和國際貿易提供了廣大的市場機遇。從國際市場來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紡織服裝出口配額的限制逐步取消,紡織服裝產品進入發達國家等設限國家和地區更自由。隨著針對我國紡織服裝配額的逐步取消,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時,國內國外市場進一步開放,我國在更廣更深范圍內全面參與國際分工,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從國內情況來看,由于長期鼓勵紡織工業發展,造成國內紡織服裝產能積壓,紡織服裝產能過剩,大量紡織服裝產品被低價推向國際市場。同時,這個時期國家鼓勵出口貿易,外貿出口權限完全放開。國內各種類型企業、貿易公司大量加入國際貿易隊伍,形成我國對外貿易的大發展時期,特別是2005年紡織配額制度的全面取消,我國紡織服裝發展進入了“后配額時代”。在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帶,主要是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五省,產量占全國的80%。我國成為紡織服裝出口的第一大國。這個時期紡織服裝外貿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紡織服裝出口總量激增,但是由于產品過剩,經營企業良莠不分,經營效益下降。
我國紡織服裝對外貿易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情況,可以從表1-6~表1-9的統計數據看出。我國的紡織服裝貿易額不斷增大,在世界貿易居第一位。在三十多年的貿易發展中,國內產生了一大批紡織服裝大型生產和貿易企業。這些企業很多成為行業龍頭,不斷進行企業經營模式更新,增強企業競爭力,向紡織服裝產業兩端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企業供應鏈管理者地位。但是大量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單純以加工生產和出口代理為主業,面臨周邊國家低成本的競爭和國內同行削價競爭,經營日益困難。
表1-6 1980—1990年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貿易概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WTO貿易統計.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ViewData.aspx?Language=E
表1-7 1991—2001年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貿易概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WTO貿易統計.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ViewData.aspx?Language=E
表1-8 2002—2011年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貿易概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WTO貿易統計.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ViewData.aspx?Language=E
表1-9 2012—2016年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貿易概況(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WTO貿易統計.http://stat.wto.org/StatisticalProgram/WSDBViewData.aspx?Langua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