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

1.1.1 研究背景

在中國鄉村,非農就業所帶來的物質財富積累和工作機會正變得愈發重要,為了提高家庭總收入,在過去的30多年里,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進入城市打工。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進程其實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就已經開始,根據黃宗智教授的研究,人口增長與土地局限的矛盾在商品經濟興起后開始凸顯。工業生產轉移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既滿足了工業生產的人力需求,也緩解了農村的經濟壓力,因而這一進程在幾百年間幾乎從未間斷。在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與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的雙重影響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相對增加,進入城市的農民人數越來越多,這個問題才得到了較多的關注。根據國家統計局新發布的《2016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4億人,同比增長1.9%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DB/OL].(2015-04-2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這個龐大的群體用自己的低工資、低福利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他們有的靠時機,有的靠運氣,有的靠勤奮工作、積極進取,一部分外來流動務工者憑借自己的努力已經在經濟收入方面攀升到社會中上層;一部分勞動者則通過培訓或自學,在居住地學得了一技之長,離開了低收入的藍領崗位,成為白領,如文員、技術員、銷售員、經理等。

但這些幸運兒畢竟是少數,由于大部分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大多從事體力消耗大、技能簡單重復的工種,普遍面臨著收入低、技能提升空間有限、工作體力依賴度高的問題,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可能性較低。現有的調查表明,年輕人在工廠中所感受到的單調、茫然乃至絕望最為致命。這樣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必須通過適當的途徑加以教育和引導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受到沖擊最大的當數進入城市務工的農民工群體,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群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戶籍身份為農民的新工人業已成為中國市民社會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缺乏回到家鄉務農的勇氣,把發展希望都寄托在城市與自身的發展之上。他們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這種貢獻并未得到城市居民的廣泛認同,這在某種程度上又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事實上,國家對此問題已有一定的關注和重視。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013年3月17日,李克強總理表示:“新型城市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現在大約有2.6億的農民工,使他們中有意愿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充分體現了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特別提及了對文化弱勢群體如農民工的側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017年全國兩會,政府提出戶籍改革的思路,給3億外來打工人員真正進入城市帶來了希望,也使外來人口融入城市文化的任務變得更為迫切。

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民工直接影響著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進程,農民進城務工以最小的代價實現了近3億人的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實現則需要進城務工人員真正融入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社會。中央的政策體現出對增強農民工歸屬感的重視,關注外來務工人員的人力資本積累。農民工群體,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有較為強烈的發展需求,這也使得幫助他們融入城市文化的項目開展有了可能。但經驗表明,不管是老一代打工者還是新生代打工者,對所在城市的認同度和融入度都不太高,而社會融入的實現需要在受眾對所在社會文化產生認同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因此筆者認為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引導應從城市文化融入開始。這就需要以提升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水平、文化素質、媒介素養為目的,在優化現有城市文化融入教育資源,提升現有城市文化融入項目的效率等方面加以努力。互聯網的普及使新工人有新的可能來融入城市社會,但對城市文化的融入也許是他們能夠與城市社會產生真切聯系的必要條件。

1.1.2 基本概念

1.1.2.1 新生代農民工的界定及特征

國務院在2010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一詞,根據全國總工會的界定,“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在1980年以后,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王圣賀.淺談新生代農民工網絡媒介素養的發展變化[J].新聞傳播,2013(8):172.。按這個標準界定,目前研究的對象應在37歲以下;為表達的方便,在下文中更多地使用“新工人”加以指代。相對于老一輩,這個年輕的群體有著更為強烈的留城沖動,有融入城市文化的需求和可能。

(1)進入城市的年齡降低

人類群體的構成可以有多種劃分方法,如果僅僅以年齡段劃分,如“70后”“00后”,則可以跨越生活方式、職業、性別甚至智商的差異而構成一個巨大的群體,包容力驚人。在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定義時,筆者關注的重點也是他們的年齡段,以“80后”“90后”作為劃分的基本標準。新一代流動人口平均20歲離家務工,90年代出生的人群的這一年齡則提前到了16歲左右(即完成基本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其中絕大多數人初中畢業,因此他們的受教育程度較其父輩已有一定提高。他們是第一代生于農村的非農業人口,絕大多數人沒有務農經歷,基本不懂農業生產;部分人自小跟父母居住在城市,與農村和土地的聯系已非常疏遠。這些年輕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務工,人口流動的數據顯示他們大多生活在城市郊區,并未能真正融入城市。這個群體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好好地生活下去,但就目前的狀況而言,這個愿望實現的難度較大。

(2)對工作的要求增加

新生代工人的勞動流動性更強,不愿意忍受艱苦的工作條件,由于生活壓力較小經常隨意跳槽,一份工作很難堅持兩年以上。有的工人跳槽僅僅是因為不喜歡某個主管,常常是拿到工資就走人,有的工廠為了保證穩定的工人總量,會采取扣發部分工資的方法。農民工就業呈“短工化”趨勢,25%的人在近7個月內更換了工作,50%的人在1.75年內更換了工作。北京青年報.人力資源藍皮書:“窮二代”成新就業歧視[J/OL].(2013-10-11).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0/11/c_125511353.htm.年輕人對工資要求較高,他們關注工作環境、工作條件,也對勞動時長有所計較,更加關注自己的發展前途;他們要求得到社會保障、要求同等地分享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成果。2011年的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在第一次擇業時重點關注薪酬的比例為45.9%,而認為在今后擇業時仍會重點關注薪酬的比例則下降至32.7%,另外,分別有31.7%、12.9%和12.1%的新生代農民工把發展潛力、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作為擇業的新標準。袁岳.日子里的中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94.但由于缺乏有競爭力的技能,他們一直處于低水平流動狀態,生活水平較低。他們有較為強烈的改善生活現狀的沖動,但苦于沒有適當的途徑,有融入城市文化的需求但難以實現。

(3)對新技術的接受度高

這些年輕人更愿意被稱作“打工者”而不是“農民工”,在知識信息需求方面也表現出自己的特點,直接影響他們生活和工作的信息來源并不是官方使用頻率較高的報紙和電視,而是與互聯網的連接。這不僅表現在該群體對中低端信息傳播載體(廉價手機)的消費上,更表現在他們對互聯網的積極消費上。這個群體的手機擁有率和使用率極高,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也較高。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更為城市化,與城市年輕人一樣愛玩手機愛上網。

1.1.2.2 城市文化融入的界定及要素

對本書使用的“城市文化融入”概念,筆者根據研究需要,把新工人的融入劃分為經濟融入、文化融入和社會融入三個層次。在現階段,經濟融入已經基本實現,強調通過文化融入幫助新工人實現更高層次的社會融入,讓新工人群體打破區隔,與城市社會融為一體,達到建設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這種劃分對本書主題的研究是適用的。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自身綜合素質較差。如果以受教育程度衡量農業轉移人口,其綜合文化素質僅為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的43.13%潘家華.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之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6.;當他們進入城市后,與城市居民在文化水平、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沖突和問題較多,這使得幫助這個群體實現文化融入具有了必要性。

對“社會融入”概念的定義目前并不統一,筆者較為認同的是吉登斯的定義。他認為“融入”意味著公民資格,意味著社會的所有成員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其生活的現實中所擁有的民事權利、政治權利以及相應的義務;還意味著機會以及社會成員在公共空間中的參與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M].鄭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07.。英國新工黨強調了媒介在促進社會融入中發揮的作用,這也為本書提出的互聯網介入文化融入進程提供了借鑒。消除社會排斥的辦法很多,其中發揮媒介的作用是一個可行的出路。根據布爾迪厄的資本類型理論,個人資本包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個人資本擁有量的變化將對其社會地位的變化產生直接影響,對其社會融入程度也會造成影響。在各類資本中最容易通過引導產生變化的是文化資本。哈貝馬斯將知識分為三種知識和趣向:科學知識與其技術趣向;生活知識與其實踐趣向;人類整體知識與其解放趣向向春.群性群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88.。能夠借助媒介的力量對年輕工人施加普遍影響的大致以第二種知識為主,因此本書側重以增強常識性知識為目標的城市文化融入,包括強化身份認同、提升文化素質和優化媒介素養三方面。

這三個文化融入側重點劃分的思路在于:第一,新工人要在城市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對自己的身份有清楚的認知,對城市社會產生認同,才有融入的動機,城市文化融入才有開始的必要和理由;第二,在新工人融入城市的過程中,自身文化素質的高低會影響城市居民對其的接納度,此時提升文化素質的必要性得以顯現;第三,由于新工人在融入城市社會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往往需要借助媒介信息作為參照物來得以實現,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有助于工人正確地解讀媒介信息,對自己的處境形成較為清晰的認知。此外,提升文化素質的許多資源都經過特定媒介進行傳遞,新工人具備接觸、了解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后,更有可能從各類媒介中主動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教育信息,促成文化素質水平的提升。反過來,文化素質水平的高低又會影響受眾獲取媒介信息的能力。簡而言之,身份認同是城市文化融入的起點,是文化素質提升得以進行的前提;文化素質的提升是城市文化融入的主要內容;優化媒介素養是保證身份認同和文化素質提升得以順利實現的條件,三者互相影響,密切相關。

(1)強化身份認同

身份包括制度性身份,基于交往的社會性身份和自我感知性身份殷娟.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長沙市農民工的抽樣調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43.。因此,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就相應地包括對戶籍身份的認同,對社交身份的認同和自我感知的身份認同。很多新工人長期生活在城市,自我感知的身份是城里人,但戶籍身份卻是農民,這使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很難確認自己的社交身份。對城里人來說,他們是外來者,是農民;對家鄉的親人而言,他們長期生活在城市,不屬于鄉村,是城里人。雙重邊緣化的現狀使他們弄不清自己的歸屬,身份認知出現混亂。新媒介環境的出現使這種身份認同更加復雜化,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在互聯網的虛擬社交中打造新的身份使自我認知出現了異化,不能準確地對自己進行定位,這使得城市文化融入的阻力倍增。通過強化身份認同,讓新工人認識到自己是城市的建設者,是連接城鄉的橋梁,對家鄉和城市都很重要,應該也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樣平等地獲取和使用各種資源和服務。

(2)提升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是指人們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通過個體的語言或文字的表達體現出來、反映個人的綜合氣質或整體素質崔乃鑫.論當代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3(6):32.。為了滿足新工人融入城市文化的需求,新工人的文化素質的提升主要關注職業道德、文化修養、人文常識等方面的內容。由于工人平均受教育水平較低,文化融入的內容和形式都有必要根據受眾實際水平進行適當調整,以滿足工人的實際需求。

(3)優化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發端于英國,主要指公眾接觸、解讀和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時所表現出的素質與修養余秀才.全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教育[J].現代傳播,2012,34(2):119.,現在流行的新媒介素養概念即從中引發而來。媒介素養包括五個層次:了解媒介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分析和討論媒介信息的策略發展;知曉媒介內容是對我們當代社會和自身的洞察文本;對媒介內容的欣賞、理解、強化的培養過程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延展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76.。這五個層次體現出了媒介素養的多面性,包括受眾對媒介信息的心理過濾和思考過程;受眾對媒介信息的感知;受眾從審美視角享受、理解與欣賞媒介內容的能力;受眾根據自己的道德觀來推斷媒介深層價值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相應地包括獲取、分析、評估并溝通信息的能力,它是面向大眾的一種通識教育,著重培養受眾接觸、利用和分析媒介的基本素質,它著力于研究媒介、社會、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優化新工人的媒介素養主要是幫助他們接觸、了解和使用媒介。第一,工人能夠主動實現與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多種媒介的接觸,接觸的媒介類別越多,信息獲取來源越多,就越有可能清楚地了解社會的現狀;第二,能夠正確理解媒介傳遞的信息,特別是對互聯網傳遞的信息能夠有所鑒別地接收,不偏聽偏信;第三,在對媒介有了足夠的了解后,有可能借助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訴求。

任何融入進程的實現都涉及三個基本的主體,城市文化融入也不例外。實現城市文化融入的主體主要包括:

一是文化融入進程的調控者。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進程中,政府是主要的調控者,通過發布政策和提供資金等方式對此進行宏觀調控。

二是文化融入的協助者。在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進程中,媒體、社區、企業、社區大學和公立圖書館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應該發揮各自所長,為新工人城市文化融入的實現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幫助工人強化身份認同的前提下,通過優化工人的媒介素養來更好地提升工人的文化素質,最終實現社會融入。

三是文化融入的受益者。這主要是新生代農民工,他們通過正確的身份認同教育樹立信心,能夠更好地明確自己的生活目標,在此基礎上才能積極融入城市生活。通過提升文化素質,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提高收入;而通過優化媒介素養,有可能正確認識互聯網環境中的新鮮事物,避免錯誤的認知。

1.1.2.3 互聯網的基本界定及特點

(1)互聯網

互聯網是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通過有線或者無線網絡,向用戶提供信息(數據)服務,發揮傳播功能,并使傳播者與受眾互動的媒介的總和韓慧.新媒體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5(1):46.。總的來說,互聯網的特征表現為數字化、網絡化和互動化,這些特征與城市文化融入的結合使數字化傳播和移動學習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和基礎。

(2)互聯網的特點

第一,跨地域傳播。互聯網實現了人們對“地球村”的想象。由于互聯網具備跨地域傳播的強大力量,它的存在使得各種傳統媒介在形式、時間、消費特征等各方面的差異不復存在,而這些差異原本是它們區分市場、求得生存的自身特色。例如網絡報紙在大幅減少成本的同時,還可能造就更多的讀者群,使得報紙能夠被那些很少甚至從來不購買紙版報紙的人所閱讀;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網絡報紙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挖掘其潛在的讀者。此外一些特別關注世界中心城市的讀者對重要新聞事件的需求也能得到滿足,危地馬拉的讀者可以與美國讀者同步在網絡上讀到實時的《紐約時報》,這在過去完全無法想象。

第二,多元化傳播。麥克盧漢曾指出,媒介的力量更多地存在于其形式,即信息的呈現方式對它的接收效果的影響至關重要,有時甚至優于它所呈現的內容。杜威認為:“形式是語境的、偶然的、注重過程的、植根于符號的,但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強調批判的現實主義和自我修正?!?img alt="蘇·卡利·詹森.批判的傳播理論:權力、媒介、社會性別和科技[M].曹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422B6/16508680205950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426369-UN24uDmIPTUEb6WZRED1dqN42sYvciYD-0-796d29f092d0519acda1a8d8193aeb6b">互聯網環境下媒介傳播形式更為多元化,在其他媒介環境中行之有效的傳播形式被廣泛借用。例如,在節目制作中被廣泛應用的重點內容部分重復的策略變成了網絡中的流行語——“重要的話講三遍”;使用可理解的語言在網絡中甚至被異化為一些表情符號。各個媒體都著力打造自己的明星主持人,視頻類自媒體也通過啟用熟悉的主持人與受眾互動;著名的網絡脫口秀《羅輯思維》以主持人羅振宇的形象打造為賣點,通過每日的微信語音信息來吸引受眾關注,通過線下的實體圖書發行來增強其影響力。

第三,非主流特色。主流是指文化領域內實際存在的居支配地位的態度、信仰、價值觀詹尼斯·布賴恩特,蘇珊·湯姆森.傳媒效果概論[M].陸劍南,等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87.,經常觀看電視會減少和消除觀眾在判斷方法上的差異或者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行為差異,即經常觀看電視會使不同社會階層觀眾的差異消失(這些差異通常與他們的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有關)。在傳統媒介一枝獨秀的時代里,大眾傳媒作為精英階層獲得了絕對的話語權,掌握著豐富的信息來源,同時也因其學識和理性擔負起了輿論瞭望者的角色,然而互聯網卻使其影響力削弱。在一個人人可以發布新聞的時代,大眾傳媒不再神秘莫測;互聯網環境中多種聲音的并存使主流話語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例如在社交應用中,傳統媒介和普通個人使用著同樣的平臺,有可能就同一主題發出不同的聲音。一位明星的影響力有可能相當于一家中型電視臺的影響力,而大量名人、網絡紅人的存在使得受眾的注意力變得分散,很難形成一種統一的主流的意見。

1.1.3 研究問題

本書提出了互聯網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的作用研究這個主題,對本書內容做以下基本書假設:

第一,在互聯網環境下,新工人融入城市文化進程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強化身份認同、提升文化素質和優化媒介素養,都會面臨新的問題和影響。如新工人出現身份認同混亂的問題,互聯網帶來的低俗文化對新工人的負面影響問題以及新工人對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過度使用和依賴等問題。

第二,現有的傳統城市文化融入資源,如融入教育讀本、政府的培訓資源等,都有可能在互聯網環境下以新的形式發揮作用,但是需要在篩選的基礎上進行轉換和使用。

第三,互聯網環境有實現信息傳播的潛力,但現有媒介環境對農民工的重視程度較低,數字資源出現了不均衡分布,“知溝”向“數字鴻溝”演變的情況正在出現。通過提供優質數字資源有可能對現狀加以改變。社交應用因為符合新工人碎片化使用的特征,有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四,新工人融入城市文化的動力不能完全取決于個體自覺,政府政策的鼓勵,社區活動的配合,相關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努力都是文化融入得以實現的影響因素。

1.1.4 理論支撐

1.1.4.1 滿足理論

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研究是從受眾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來考察大眾傳媒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延展與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61.。本書主要借助調研數據來觀察互聯網給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文化進程帶來的變化以及互聯網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這一群體的變化了的需求。

1.1.4.2 創新擴散理論

羅杰斯認為創新擴散是指一種基本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觀感受到的關于某個新主意的信息被傳播;通過一個社會構建過程,某項創新的意義逐漸顯現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之,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79.?;诖死碚?,本書在分析新工人對社交應用的使用的設計相對超前,開發了目前新工人使用不算太多的微信公眾號來進行實用信息的傳播,想借此驗證創新擴散理論在新工人社交應用表現上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永仁县| 桐柏县| 新野县| 临沧市| 海晏县| 万山特区| 五河县| 襄汾县| 虞城县| 石柱| 河东区| 芦山县| 遂昌县| 玛曲县| 临沭县| 临沧市| 江山市| 河北区| 前郭尔| 山阳县| 台北县| 来安县| 峨边| 西吉县| 乌拉特中旗| 张家口市| 盐源县| 屏东县| 长垣县| 潼南县| 文水县| 大埔区| 罗甸县| 铜山县| 茂名市| 高台县| 陈巴尔虎旗| 咸宁市| 深圳市| 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