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報道對工商管理類本科生認知與實踐的影響研究
- 黃雷
- 3722字
- 2021-03-11 18:03:15
第三節 工商管理類本科生認知與實踐的現狀分析
一、工商管理類本科生認知現狀
(一)認知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Witkin(1965)把認知方式受到外部線索影響大者稱為場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外部線索影響或主要受身體內部線索控制者稱為場獨立性。這兩方面都會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情感、學習、行為等方面。在目前經濟背景下,媒體帶來了大量的信息,使大學生能夠方便地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拓寬了他們信息接受的渠道,但過量的信息加大了認知的難度。受眾獲取、接受和理解信息,都必須通過某種媒介才能完成。換句話說,媒介既是方法和手段,又是工具和渠道,不同的媒介決定了受眾不同的認知方式和信息接受習慣。在電子媒介還沒有出現時,大學生對于信息的獲取是以語言、文字、符號為媒介的,大學生絕大部分的知識和信息來源于印刷媒介,或者教師、長者、父母等“先知”人士,信息來源比較固定和單一,失真或誤讀現象不是很多,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兩種類型的認知方式導致的結果差別也不是很大。而在大眾傳媒時代,尤其是網絡傳播媒介的誕生,人類能接受的信息量呈“爆炸”趨勢增長。網絡技術以這種強大的功能和全新的方式,延伸了學生的感官,改變了大學生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促進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但是,“海量”的信息又會造成信息超載、冗余甚至污染,影響到大學生們正常的認知活動。大學生通過媒體獲取信息有利有弊,需要自己把握尺度,選擇正確的認知方式。
石婷(2009)指出不同認知方式大學生的職業興趣存在顯著差異,場依存性大學生傾向于從事社會型、權力型、經營型活動,傾向于選擇研究型和經營型職業。李壽欣和李濤(2000)研究發現,不同認知方式的大學生社交技能和人緣關系存在差異,場獨立性大學生的創造力水平及在獨創性、精細性、流暢性和變通性四個特征上均明顯優于場依存性大學生。
(二)認知現狀
在自我認知方面,工商管理類本科生通過對外部世界的主動探索和對自身內心的深入思考,其認知發展變得更加全面,認知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整合不同的自我,學會反省和理解自我認知的各個方面,有時還能積極地調整自我認知,適應外部世界,形成有個體特性的自我認知框架。但是,也存在著自卑心理的過低認知或自負心理的過高認知導致的自我認知不夠深刻和全面。曲藝和方明東(2015)指出,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的特點能夠幫助大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形成健康人格、提升自我意志、加深自我價值的全面理解,但也會造成大學生自我一致性的弱化、自我價值判定的非理性化、公共意識的減弱等問題。
在就業認知方面,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來說很重要,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達到與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定下事業大計,籌劃未來,擬定一生的發展方向,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不同年級的工商管理類本科生對職業規劃有不同的認識,高年級大學生由于面對著緊迫的就業壓力和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意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而低年級大學生大部分還處于無就業壓力的環境中,對就業認識不夠深刻,沒有引起對職業規劃足夠的重視。賈杏(2015)指出自媒體環境可以促進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改變,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評估自身,并且形成科學的就業觀念。
就專業認知方面,高年級本科生經過兩年到三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對專業有一定的了解與認識,知道專業的就業方向及以后將選擇的單位。低年級本科生由于對專業還沒有進行深入學習,大多數還存在認知盲區,比如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認為此專業就是做產品銷售的。另外學科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導致學生對專業存在認知偏差,比如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大多數認為“此專業什么都學,但什么也學不到”和“學了也沒用,與其他專業相比沒有競爭優勢”。
二、工商管理類本科生實踐現狀
(一)學生角度
目前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主要是進入企業參觀實習、聽講座,但部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認識不足,將其簡單化,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整體規劃和系統的過程設計。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大學生不重視。大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加之沒有實踐成績考核方面的硬性規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即使參加也抱著一種游玩、觀光的態度。二是學生與家長沒有就實踐能力方面的提高進行有效溝通,導致部分學生家長認為大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好的文化課成績、各類證書的獲取才是最重要的,社會實踐不過是走過場,開展社會實踐是浪費時間、精力和財力,也不愿意讓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力度不夠,以致實踐活動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難以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不能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
馬德峰、唐文躍和馬琴芬(2004)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當大學生初次接觸實際工作時,發現課本知識已十分陳舊,跟不上技術文化發展的潮流,以至于在實踐中,很難將書本知識迅速、有效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當然也存在實踐單位工作方式可能不符合專業規范要求的情況,而學生對此很難理解,但又無力改變現狀。上述兩種情況的長期存在,無疑會導致大學生對社會實踐興趣的下降,不利于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
(二)學校角度
1.重形式輕實質
目前許多地方高校對實踐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或者專業實踐知識是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專業實習的一種形式,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只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是“軟”任務,只根據學校和專業的特點有選擇地開展,因而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目前大部分的工商管理類本科生實踐活動,內容陳舊、形式單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廣度。絕大多數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渠道少、范圍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大多以利用假期分散返鄉調查實踐或者進廠參觀,或者在暑期象征性地組織幾支社會實踐服務團隊,用短短幾天時間下鄉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常是做一些簡單的參觀、走訪、調查后便草草收場。趙振華(2007)指出因本身缺乏專業性的指導,缺乏完善的保障機制,大學生社會實踐成為一種虛多實少、流于形式的活動。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存在缺乏系統性、層次性,運作不規范、不穩定,基地數量少、類型單一等問題,造成基地建成難,穩定并持續下去更難的現象,根本無法保障大學生實踐的順利開展和實施。同時,實踐內容空泛不豐富,缺乏多樣性和針對性,與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不緊密,不能學以致用,沒有結合社會實際,尤其是市場需求的實際,導致實踐只注重表面效果而缺乏實用性。
2.經費短缺、考核機制不健全
大學生社會實踐必須有一定的經費保障才能得以順利組織和實施,但目前經費問題制約著活動的開展。一是有的高校沒有完善的社會實踐管理規定,沒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管理體系中,沒有明確實踐環節的時間比例和計劃安排;在教學計劃中,沒有把社會實踐課程作為必修課,也沒有制定出課程大綱、規定學分以及必要的考核手段;對參與社會實踐人員的現實表現、取得的成果沒能進行科學的分析考評,沒有給出成績、學分;沒有建立學生社會實踐成績檔案,將其與獎學金的評定、先進個人與先進集體的評選、團員和黨員民主評議、推優入黨和推薦免試研究生、推薦就業等掛鉤;對參與指導的教師,未將其實際能力和成績作為評選先進、評定職稱的依據之一,影響帶隊老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專項資金的投入,沒有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中,沒有提供專項經費的支持和保障。大學生只有在組織實踐活動之前,臨時向主管領導和有關部門申請經費,得到的經費也是極其有限的,很多時候還要院系和學生自己承擔一部分活動費用,這勢必會影響院系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社會支持力度不夠,有些單位怕花錢、嫌麻煩,特別是經濟落后不發達地區,更怕增加經濟負擔,不愿接待。
(三)社會角度
“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是當今高校開展教育教學、落實服務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即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才和培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發展需要的建設者。目前,雖然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和強調學校要重視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但在具體的配套政策和資金支持方面仍然存在短缺現象。保障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相結合的機制還不夠健全,教育服務于社會的理念還沒有有效地深化。其表現是:教育教學內容不能密切地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學生的知識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社會實踐能力,學生培養不能很好地滿足和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而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不能為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辟更好的途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校園活動等方面,還沒有得到全面而有效的開展。同時,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缺少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和保障,如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指導教師、實踐教學項目,以及一些相關費用等,這些都使學校開展的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活動不能在更深層次上持續而有效地展開。而且,單位在接受學生實習過程中涉及的學生人身安全、技術保密、成果分配、待遇等方面都缺乏法律與政策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用人單位參與的積極性及實際培養的效果。另外,在保障和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方面,還沒有建立起一套科學有效的考評機制和獎勵機制,使學生在自身發展方面缺少能動性。因此,應該切實把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精神實質落實到整個教育管理體系和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實施監督,保證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