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北進
通過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時,中革軍委曾于10月22日電令紅6軍團與紅2軍團分開,單獨挺進湖南西部的乾城(今吉首)、鳳凰城、松桃等地區,開辟新蘇區,發展游擊戰爭。這一意見是基于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需要做出的。根據最高“三人團”設定的目標,中央紅軍西進將沿紅6軍團西征的路線行動,最終在湘鄂西地區與紅2、紅6軍團會合,因而要求紅2軍團繼續留在黔東地區,而以紅6軍團單獨進軍湘西,爭取在湘西地區能夠形成一塊大的根據地,“放下背包再打仗”。
紅2、紅6軍團領導人則從敵情、地形和兩軍團的實際情況出發,經過對行動方針的審慎研究,認為:兩個軍團應該集中統一行動,合則形成拳頭,分則勢單力薄,容易被敵軍各個擊破。同時認為:紅6軍團不應該單獨進入松桃、乾城、鳳凰城地區活動,紅2軍團也不應該繼續留住黔東地區,而應合兵挺進澧水上游區域,在湘西的永順、桑植、龍山、大庸地區發動攻勢,調動湘鄂兩省國民黨軍,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木黃紅2、6軍團會師舊址
紅2、6軍團會合標語
這是一個從實際出發、符合戰爭實情的決策,也是當時紅2、紅6軍團發展的唯一選擇。松桃、乾城、鳳凰城是“湘西王”陳渠珍的老巢,不但駐有陳渠珍的新編第34師,而且土著武裝很多,槍支不下數萬,加上當地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與漢人隔閡很深,紅6軍團孤軍深入很難立足。而以梵凈山區為中心的黔東根據地當時很不鞏固,且高山峻嶺,地幅狹窄,人煙稀少,湘川黔三省的國民黨軍正對黔東根據地形成合圍,各省的反動民團、保安團也結成了“剿共聯防”,紅2軍團堅持斗爭困難很大。而湘西北的永順、桑植、石門、大庸、慈利地區,地處湘鄂川黔交界地區,經濟雖然落后,但地域廣闊,敵人力量薄弱,且派系林立,戰斗力不強。更重要的是湘西黨的影響比較大,群眾基礎較好,且是賀龍的老家,也是他率部長期活動的地方,舊部親友眾多,在當地擁有崇高的威望,很容易打開局面。賀龍說:“那里不是陳渠珍的老地盤,他不如我熟,群眾也支持我們黨和紅軍。我們出兵湘西北,可以牽制湖南、湖北一大批敵人,能夠支援一方面軍。我們把這批敵軍背起來,也好讓一方面軍肩頭輕一些嘛。”任弼時問:“去打得贏嗎?”賀龍非常有把握地回答:“一個軍團去不行,兩個軍團一塊去,打得贏。”
兩個軍團領導人經過認真分析,最終接受了賀龍提出的建議,決定紅2、紅6軍團一起挺進湘西北,恢復和發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紅2軍團領導人(左起:賀龍、關向應、任弼時)
紅2、紅6軍團挺進湘西北的決策,遭到了“左傾”錯誤路線控制下的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堅決反對。李德控制的中革軍委致電任弼時等人,認為紅2、紅6軍團一起行動“是絕對錯誤的”,要求兩軍繼續分別受中央和軍委直接指揮,紅6軍團立即向乾城、鳳凰城等地區出動。
南腰界紅3軍司令部舊址
紅2、紅6軍團領導人慎重考慮后,于10月28日聯名復電中革軍委,申明理由,指出:“在敵我及地方情形條件下,我們建議2、6軍團暫集中行動,以便消滅一兩個支隊,開展新的更有利于兩軍團將來分開行動的局面。目前分開,敵必取各個擊破之策。以一個軍團力量對敵一個支隊無必勝把握,集中是可打敵任何一個支隊的,且兩軍在軍事上十分迫切要求互相幫助。”
同一天,即10月28日,紅2、紅6軍團由貴州、四川交界的南腰界出發,開始向湘西北進軍。
但10月29日,中革軍委再次發出電令,嚴厲指出:“2、6軍團絕對不應合并”,并具體劃定了兩個軍團各自活動的地域。賀龍、任弼時等人以對革命負責的態度,不顧“左傾”錯誤路線統治下的中央和軍委的反對,決定:堅持原定方針和計劃,兩個軍團統一行動,挺進湘西北的決策不變。
紅2、紅6軍團六千余名將士整裝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