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禪意人生:存在主義治療師眼中的幸福生活
- 包祖曉
- 2433字
- 2020-04-07 17:10:47
安住當下
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逝者已矣,來者不可追,如果我們不追求當下,就永遠探觸不到生命的脈動。
——一行禪師
有一老宿在結夏安居的三個月都沒有對住眾說法,有僧人嘆氣說:“一個夏天就這么過去了,我也不敢指望和尚說佛法,能聽聽正因兩個字就心滿意足了。”
老宿聽了就說:“阇黎!別期望得太快,若談到正因,一字也無!”
說完這話他就后悔了,自己扣扣牙齒說:“真是沒事找事,無端多說了這句話!”
住在隔壁的另一老宿聽了就笑說:“好一鍋稀飯,被一顆老鼠屎污染了!”
這段內容總體意思是:安住當下,不要無事生非。下面這則公案也是如此:
僧人問趙州禪師:“學人剛到叢林,求禪師指示。”
趙州說:“吃過粥了嗎?”
僧人說:“吃過粥了?!?/p>
趙州說:“那就去洗缽盂吧!”
僧人因此大悟。
從某種角度可以說,禪學教育就是“安住當下”的教育。
在禪學中,“當下”并不屬于時間的維度,時間在“當下”是完全消融的。我們無法定義“當下”,因為在你談論“當下”的一剎那,它便已悄然而逝。也就是說,“當下”并不是可以測量的時間段,既不是一分鐘,也不是一秒鐘。“時間尺”無法捕捉到它,“頭腦”也看不到它。通常來說,我們能計算、計數時間,如每天有24小時,每周有7天,等等。對于我們的大腦思維來說,時間似乎是可以計算的。但“當下”超越其外?!爱斚隆辈⒎恰斑^去”與“未來”之間的片刻,它屬于另一維度。活在“當下”并不是外在的(比如墻上的時鐘),它是內在的事件,是一種存在的方式。《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理念對我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正如伊麗莎白·庫布斯-羅斯所說:“只有當我們真的明白并理解我們在地球上的時間有限,而且我們無法知道自己的時間何時用完時,我們才會開始全然地活出每一天,好像那是我們僅有的一天。”電影《偷天情緣》很好地闡述了“安住當下”的意義:
男主人公菲爾是一個自大、自戀、刻薄的人,從來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他總以為自己是明星,全世界的人都應該為他服務。然而,時間停滯在2月2日那天不斷重復之后,他心理上開始有了一系列的反應:首先是不可思議,然后開始開心地給自己找了好多樂子來過這樣的日子,再然后他開始變得惱怒,最后選擇了自殺。但是,老天偏偏不放過他,不管他選擇怎樣的方式結束當天的生活,第二天醒來時總是躺在旅館的那張床上,收音機里永遠傳來那兩個聒噪的播音員重復播放的新聞。漸漸地,他開始“安住當下”,修身養性,改善人際關系,最后竟然變成了一個廣受歡迎的人,跟女制作人麗塔之間的愛情也修成了正果……
“安住當下”這一原則還告訴我們,人必須聽從自己內在時間的召喚,以此決定用自己的時間做什么。對此,海明威有一條原則——不要混淆行動(action)和活動(activities)。他花時間去做別人只敢夢想的事。有一次,海明威的戀人兼學生馬琳·黛德麗問海明威:“夏威夷一個夜總會請我去演唱,報酬豐厚,我是否接受這個邀請?”海明威告訴她:“不要去做那些你的心不想立即去做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許多人對“當下”這詞產生了許多誤解和誤用。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短暫,要及時行樂,所以不想工作、不想做事,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整天無惡不作、花天酒地。另一種情況剛好相反,認為“時間就是生命”、“有外在力量支配著自己的生命”,我們必須要“舍己為人”,要“有所作為”。借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面的話說就是,這些人“要不就是忙著生活,要不就是趕著去死”。其實,這是對“當下”的庸俗化。
下面再借一則禪學故事來強調一下“安住當下”的重要性:
寺院之中,最小的一個和尚負責打掃院子。從春天掃到夏天,一直掃到秋天,小和尚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工作。
可是深秋來臨,花草凋零,樹葉飄落。一夜便是一地落葉,小和尚每天很早就要起床打掃,可是剛掃過,一陣秋風吹過,又會有樹葉落下。小和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打掃。
這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幾日之后,小和尚便有了些怨言。每天看著落葉頭痛不已,恨不得將那些樹連根拔起。
一天,一個師兄給小和尚出了一個主意:“你在打掃之前,先把樹上的葉子通通搖下來,然后一起掃干凈?!?/p>
小和尚一聽,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因此,在第二天的時候便特意起了一個大早,爬到樹上,開始使勁搖動樹枝,讓葉子通通落下。
然后小和尚就開始掃了起來。果然,掃的時候沒有樹葉落下來。小和尚十分高興,心想明天可以不用打掃了。
可是,第三天小和尚起床一看,寺院如同往日一樣,還是一地的落葉。小和尚一臉惆悵地看著寺院中的大樹。
方丈禪師意味深長地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么勤勞,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落下來的?。∈郎系氖虑槎际菬o法提前的,只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真實的。”
有心理衛生科臨床經驗的人都知道,焦慮癥、強迫癥、失眠癥、疑病癥等病人基本上都沒有“安住當下”的能力。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來訪者,當醫生給他布置作業,讓其進行練習時,他往往會說:“醫生,這方法萬一無效,那怎么辦呢?”另一些人則說:“你講的這些我都懂,也知道有好處,就是做不到?!?/p>
一些失眠癥來訪者,在睡不著時,往往不會去專注自己的呼吸或身體感受,而是想:“如果今天睡不好,明天做不了事咋辦?”“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體垮了咋辦?”結果是,越著急越睡不著。
一些焦慮癥來訪者學不會“忍受痛苦、為所當為”,而是整天想著:“萬一出現身體不適、應付不過來怎么辦?”結果是越回避,癥狀越頑固。
一些疑病癥來訪者往往不相信醫生的診斷及各種檢查,而是想著:“萬一醫生誤診了咋辦呢?”結果是不斷地看醫生,但癥狀一點也沒改變。
相應地,培養來訪者“安住當下”的能力,就成了許多心理障礙治療的關鍵環節。無論是格式塔治療、存在主義治療等心理療法,還是“禪療”,都非常重視這一原則,即讓來訪者學習如何在當下妥善處理他對生命的意識,教會來訪者聚焦于即時即刻的過程而不是結局,使來訪者最終具備“在自己面前”或陪伴自己的能力,以及“在另一個人面前”或陪伴另一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