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七劍十三俠》又名《七子十三生》。作者是清末時姑蘇人唐蕓洲。號桃花館主人,生平不詳,無從考據,后人只知其約在清光緒年間在世,遺世只存有《七劍十三俠》一書。
《七劍十三俠》講述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的一段歷史。主人公徐鶴(字鳴皋)等十二位英雄在亂世中聚義,各仗俠肝義膽和超凡武藝,除暴安良,匡扶正義。時逢寧王朱宸濠預謀篡位,手下聚集了大批官、匪、妖之能人,逞威一時,不可一世。明武宗派御史楊一清、王守仁平定叛亂。徐鶴等十二位英雄被招致麾下,后在七子十三生(即以“子”命名的七位仙道和以“生”命名的十三劍客)的大力幫助下,合舟共濟、披肝瀝膽、豪氣沖天、勢吞八荒、大智大勇、前仆后繼,在與叛逆的血肉博殺中,上演了一出俠骨英雄共滅反賊的精彩大戲。小說中所講述其明寧王、安化王作亂之事,與史實典故相符,只是小說人物大都是作者創作的。全書語言流暢頗具感染力,情節復雜跌宕,“筆墨之奇妙,驚人之怪事”,令人讀來手不釋卷。書中對人物生動細致的描繪,使之栩栩如生,讀之感念不已。
《七劍十三俠》是晚清時期武俠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國武俠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稱得上是一部武俠文字的經典之作。以《七劍十三俠》為代表,在清末明初之時,形成了一個武俠小說的新流派。《七劍十三俠》的作者唐蕓洲,在書中所貫穿的懲惡揚善的傳統俠義精神,與愛憎分明的鐵血柔情交織在一起,在劍光俠影、亦真亦幻的精彩格斗中昭示了邪不壓正、正必勝邪的鮮明主題。這種創作藝術不僅影響了同代人的創作,而且對其后中國文壇上新武俠小說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興起的金庸、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中,就可見到其深深的烙印。
《七劍十三俠》自問世后,立刻“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膾灸人口,甚至有手不釋卷者”,多次翻刻再版。直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時,再次風行,不僅成為市井坊間最受歡迎的評書,而且英美煙草公司還在此間發行了一套畫技細膩、色彩鮮亮、中西畫法結合的煙畫,成為當時頗受歡迎的連環圖畫。
在這次再版中,我們約請了相關學者對原書進行了大量而精細的校勘補正和釋義,對原書原來缺字的地方用□表示了出來,努力為讀者掃除閱讀障礙。由于時間倉促,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之處,望各位專家學者予以指正。
編 者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