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思考與操作實務(第二版)
- 吳芙蓉 施能自
- 18字
- 2020-04-14 20:47:42
思考一 混合所有制改革怎么看?怎么辦?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為什么混
國家推動本輪國企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利益、思想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大背景下,增強國有經濟整體的“活力、影響力、抗風險力”,為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服務。
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激發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基調是以提升增長質量為重點的結構性調整。實體經濟經歷了過去幾年由于全球經濟蕭條和國內成本劇增等不利因素導致的“寒冬”,產能過剩進一步導致企業缺乏投資和創新的動力。在不利的經濟環境下,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下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國企的盈利能力實際上強于民企,近年來已經接近。也就是說,對于一份給定資產,民企產生的收入高于國企,而兩者從單位收入中賺取的利潤幾乎相等。而在金融危機之后,民企的資產回報率大幅升至11%,而國企資產回報率有所下降,近年徘徊于5%(見圖1-1)。我們從其他數據來源看到的結論基本相同。這一差異源于民企更加市場化的管理機制,在市場情況發生變化時,能更快速靈活地進行調整。

圖1-1 國企和民企的資產回報率和利潤率對比
數據來源: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2014年11月26日在《金融時報》的撰稿《中國國企改革難有實效》。
國家希望通過混合所有制,引入民企靈活的市場應對機制和管理體制創新,激發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同時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混合所有制不是“為混而混”,對于許多國企來說,缺的不是錢,是活力。對非公有制經濟來說,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了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1)。混合所有制正是非公有制經濟深度參與國企改革,利用國企成熟的平臺、品牌、技術和渠道,結合私營部門的靈活機制和內在驅動力,實現共同發展的機會。
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該意見作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配套文件,提出了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總體要求、核心思路、配套措施及組織實施的工作要求;其中明確將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穩妥推進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探索主業處于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導公益類國有企業規范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后考量有三:①通過治理結構的科學化、透明化,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讓國企更有效地參與競爭并履行社會責任。②提高國企的資產回報率,改善國有資產效率。③讓國企在市場化條件下保持有盈利的持續增長,不再僅僅依靠政策和政府關系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