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宏觀經濟發展報告(2019):新時代的陜西高質量發展
- 任保平
- 11字
- 2020-04-14 20:48:49
2 陜西高質量發展的評價
2.1 陜西高質量發展指數的構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其中,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協調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共享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鑒于此,五大發展理念為評價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分析框架。于是在對經濟發展質量長期研究的基礎上,基于五大發展理念構造評價和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相對較為全面、客觀和可獲得的綜合指標體系,對陜西高質量發展進行研判。
2.1.1 測度陜西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構建
在此我們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包括5個維度:一是創新維度。主要通過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主體的能力以及創新績效等方面來衡量地區創新能力。二是協調維度。主要考察衡量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區域平衡發展和城鄉發展協調等方面。三是綠色維度。測度地區綠色發展和環境友好的水平。四是開放維度。考察地區開放程度,特別是度量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解決發展內外聯動的能力。五是共享維度。衡量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水平以及解決貧困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度量發展成果是否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根據五大發展理念構造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維度,并在五大維度下選取23個基礎指標來測度陜西高質量發展的水平,具體經濟發展質量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1所示。
表2—1 經濟發展質量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一些指標可以直接使用原始數據或經過簡單計算獲得,需要進行復雜處理的變量主要有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產業就業偏離度、區域泰爾指數、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于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數,在此參考干春暉等(2011)提出的產業結構高級化衡量方法,采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作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度量。
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同樣參考干春暉等(2011)提出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衡量方法,對泰爾指數進行重新定義,計算公式為:

其中,Y表示產值,L表示就業,i表示產業。如果經濟處于均衡狀態下,TL=0;當TL不為0,表明產業結構偏離了均衡狀態,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就業偏離度用來準確反映產業的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之間的不對稱狀況,運用結構偏離度指標(某產業結構偏離度=該產業GDP占比/該產業就業占比)來說明某產業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的程度,將所有產業結構偏離度加總就得到該省份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程度,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小,結構越均衡;反之,結構越不均衡。
運用泰爾指數測度區域間經濟差距,公式為:

其中,Y表示產值,L表示人口數,i表示城市,由于各個省份市轄過多且不同,我們選取各個省份GDP最高與最低的兩個城市數據進行測度。
其他指標的計算如下: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FDI=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
外貿總額占GDP比重=貨物進出口總額/地區GDP
2.1.2 具體測算方法簡介
由于各基礎指標的屬性、量綱和量級的不同,我們無法對其直接進行合成,需要進行一定的變換與處理:
第一步,對數據進行z—score標準化,其中正指標處理公式為x*=(x—μ)/σ,逆指標則采用x*=(μ—x)/σ,使所有指標對經濟發展質量的作用力趨同化,其中,x表示指標的原始數值,μ表示指標均值,σ表示指標標準差,x*為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
第二步,分維度匯總各個指標的z—score標準值;
第三步,將得到的各維度數值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各維度指數;
第四步,加總五大維度所得指數,最終得到高質量發展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