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零售客戶資產配置行為研究
- 咬亮
- 1812字
- 2020-04-10 12:02:43
2.3.2 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相關研究綜述
(1)非利息收入的界定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被被暫行規定》(2001),中間業務被定義為“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它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一起構成了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也是利率市場化環境下考量銀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按照巴塞爾委員會所確定的標準,表外業務可分為兩類:一是狹義的表外業務,是指或有債權、或有債務,不在商業銀行的資負表內反映,但在一定條件下可轉變為資產和負債的業務;二是金融服務類業務,是指那些能為銀行帶來無風險性收入的業務。因此,中間業務即是非利息收入(None-Interest Income,NII),本書所探討的非利息收入正是客戶在資產配置時買賣產品為商業銀行帶來的手續費收入(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
魏鵬(2012)認為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具有抗周期性強、資本金占用小、風險程度低的優勢;Gallo,Apilado和Kolari等(1996)認為銀行參與的共同基金可以降低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并提高收益率,薛鴻健(2006)、赫國勝(2006)、李海輝(2012)、韓靜(2013)等持有相似的觀點;但隨著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的增多,非利息收入呈規模性擴張,逐漸滲透到證券、保險、投資等諸多領域后,非利息收入卻對銀行產生了一定的波動性。因此,也有學者開始懷疑其與銀行傳統利息收入不相關的說法(Boyd & Graham,1996),Wall (1987)通過數據顯示銀行多元化經營與風險之間存在正相關,Fraserd (2002),Stiroh(2006)、黃雋和章艷紅(2010)等也持有此觀點,Acharya,Hassan和Saunders(2006)認為意大利商業銀行存在規模不經濟,李泉和延莉莉(2014)認為非利息收入占比過高反而會抑制商業銀行經營收益的增長;當然,Keenon(1991)、劉燕和王雅芳(2013)等學者持中性觀點。
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魏鵬,2012;周正清,2017):(11)與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呈比例持續上升,2015年達到峰值0.77%;②占營業收入比重平穩提升,平均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如今達到26%,其中,股份制銀行發展迅速,銀行業非利息收入占比增長3倍;③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最高,都在80%左右,在金融危機投資收益大幅縮水時,數值能夠達到100%①。但也存在以下問題(陳芙,2015;雷洪光,2017):①現有商業銀行的中收業務分為9大類260多個品種,雖然涉及領域廣泛,子品種達到2萬多種,但銀行間同業差距較小,隨零售客戶市場需求的創新速度較慢,僅停留在結算、代收代付上;②“息轉費”現象仍然很嚴重,這是信貸約束體系下的“變相”收費,非利息收入反映了銀行中收貢獻能力不真實;③部分非利息收入所對應的潛在風險較大,銀行承壓風險敞口,特別是期貨、衍生品等。
(2)非利息收入的理論依據
商業銀行大力發展非利息收入,陳芙(2015)認為主要受以下四種理論的支撐:①規避“監管稅收效應”假說(Flannery,1989),是指商業銀行因監管對資本充足率和撥備率的要求而損失利息收入,處于“稅收劣勢”;②“風險分擔”假說(Benveniste & Berger,1987),如果商業銀行進入破產清算,則非利息收入相當于為客戶提供了儲蓄存款的優先受償權;③“范圍經濟”和“成本互補”效應假說(Teece,1980;John Panzar & Robert Willing,1981;Chandeler,1990),是指多元化的發展有利于增加商業銀行的經濟效應,降低成本;④“資產組合理論”和“協同效應理論”(Markowitz,1952),也是多元化發展的思路,主要在于商業銀行搭配不同的產品體系,更有利于化解系統性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
(3)影響非利息收入的主要因素
非利息收入的構成主要有:手續費傭金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匯兌收益和其他收入。陳芙(2015)在對16家商業銀行的數據剖析后得出,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為14.46%,最高的是中國銀行,為24.51%,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自身的經營策略;二是宏觀環境變遷。其中,手續費傭金收入的貢獻最高,零售客戶在商業銀行進行資產配置時,通過買賣銀行產品為商業銀行貢獻手續費傭金收入,主要受到金融市場環境變化和交易頻次的影響,筆者(2016)在對銀行客戶進行分層分析后得出:普通客戶雖然屬于儲蓄類客戶,但其每萬元資產零售貢獻(RCAPM)卻高于財富客戶,其信用卡及貸款貢獻占比高于財富客戶及私銀客戶;財富客戶雖然資產量不低,但其資產配置卻在國債和保險方面較普通客戶和私銀客戶高,而這些資產都是中長期類,對零售貢獻只能在一次而非長期內返還,因此,財富客戶的資產容易成為“睡眠資產”;私銀客戶的零售貢獻最高,多在于私銀客戶在投資方面更愿意“冒險”,資金的配置頻率高和標的風險性大,特別是在銀行渠道代理類產品的配置方面給予零售銀行的貢獻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