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家意圖:股市技術圖表背后的莊家操盤手法
- 麻道明
- 3495字
- 2020-04-10 12:04:13
花招4:造報表
數據造假在我國非常嚴重,大到官方數字,小到個人信息,前不久剛剛爆出遼寧、內蒙古、天津濱海新區存在GDP造假。在A股市場中財報造假比較突出,2016年證監會共下發了139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涉及財報造假問題的有13家。2015年證監會共下發了64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涉及財報造假問題的有10家。此前的2013年到2015年間,證監會發出的242份行政處罰決定中,涉及上市公司財報造假的有35家。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每年財報造假的絕不止這十幾家公司,而且還有一批跑在IPO路上的企業。
通常,上市公司的利潤與收入、成本、費用相關,按照“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可是這三項內容都可以進行人為調節。從這個角度講,利潤是會計做賬“造”出來的,投資者需要認真揣摩財報數字背后的真實含義。那么,上市公司財報造假有哪些套路呢?
識別造假不能只在財報上,只看財報是很難看出端倪的,要結合很多因素綜合判斷,主要的幾個考量點有:企業所在行業的狀況,該行業上下游貿易的特性,企業競爭對手的情況,企業自身經營的情況,企業的關聯方和關聯交易,實際控制人在公司的地位等。
公司財報造假的目的主要有5個方面:沖刺IPO上市、業績下滑保殼、資產重組、關聯交易和炒概念。比如,沖刺IPO的欣泰電氣(300372)、銳奇股份(300126),保殼的金亞科技(300028)、亞太實業(000691)、舜天船舶(002608),重組的步森股份(002569),關聯交易的博敏電子(603936)等,炒概念的主要是摘帽概念。以保殼類的企業來說,金亞科技已經無力扭轉業績下滑的頹勢,這幾年一直努力活在保殼的路上,讓凈利潤爭取在每年年末表現最佳。所以,哪怕是多簽幾個虛假合同虛增收入,也是要嘗試的。
這里介紹5種上市公司常用的財務造假手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造假手段一:虛構下游客戶或交易記錄以虛增收入。比如,萬福生科(300268,現改名為“佳沃股份”)、海聯訊(300277)、銀廣夏(000557)、香雪制藥(300147)、舜天船舶(002608)、金亞科技(300028)等,通過仿造合同、仿造收款流水、虛構下游客戶等手法,以虛增收入。
造假手段二:提前確認收入以虛增當年業績。比如,宜華健康(000150)、神開股份(002278)、康芝藥業(300086)、華銳風電(601558)、亞太實業(000691)等,以提前確認收入,虛增當年業績。
造假手段三:成本費用類造假以操縱利潤。比如,上海物貿(600822)、三峽新材(600293)、南紡股份(600250)、蓮花健康(600186)、國能集團(600077,現更名“宋都股份”)等,通過結轉成本,虛增收入。
造假手段四:關聯交易造假。比如,銀河生物(000806)、科倫藥業(002400)、承德大路(200160.B)、陽煤化工(600691)、啟迪古漢(000590)、康欣新材(600076)等,隱瞞關聯方采購,虛增銷售收入。
造假手段五:招股說明書造假。比如,綠大地(002200)、海聯訊(300277)、新天地(00760.H)等,“天能科技”“天豐節能”“洪波科技”等在IPO審報過程中造假。2017年初,吉林一家主營藍莓和五味子的農業公司——“旺民長富”,把一年賺得的幾千萬利潤吹噓成了3.64億,而審計報告白紙黑字說就是這樣子的,公司也由此吸引了10個的股權投資,接著就是股東被套了。最近剛剛披露的遼寧“振隆特產”在申報IPO造假,2013年至2015年公司4次向證監會報送過招股說明書,沒有一次不存在虛假問題的,公司不僅虛增營業收入、虛增成本,連主營業務都是虛構的,明明開心果是沒有經過加工直接銷售的,而公司卻說我家的產品經歷了從原料開心果到成品開心果的過程。
公司財務造假的特征:規模小,盈利差。從資產和收入規模看,財務造假公司的資產規模多在5億~25億之間,營收規模多在10億元以下,北大荒(600598)屬于這里面的大企業。實務中一般認為營收10億元是中小型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上市公司的分界線,如果收入低于10億元,則企業發生財務造假的概率就要大于營收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凈利潤收入過億的很少,多是0~1000萬元的凈利潤,盈利能力更差的會出現虧損。而且,財務造假的公司大多是民營企業,這說明民企的財務制度不規范,也說明了很多民企真的缺錢,為了錢不得不鋌而走險,或者造假上市或者造假收入,為了保殼千方百計。
公司財務造假如此泛濫與付出的造假低代價有很大的關系,神馬股份(600810)虛增了78個億的收入,證監會只罰了它40萬元,可謂造假是“低風險高收入”。從上表中可以看出,2016年除了欣泰電氣(300372)的罰款達到了832萬元,對其他涉事公司的罰款都不超過60萬元,2013年到2015年間對32家財務造假企業的處罰金額亦不超過60萬元。上市那么難,殼資源那么貴,區區60萬元的處罰,對造假公司來說算得了什么,而且,造假的公司那么多,退市的只有欣泰電氣一個。管理層不僅忽視了眾多有財務問題的企業,對涉事企業也很寬容,生怕打擊沉重。
財務造假手段,各有招數和千秋。這里就萬福生科(300268,現改名為“佳沃股份”)財務造假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作一披露,旨在讓讀者對公司造假的高明之處以及誰最具備財務作假的潛質和水平在心里有一個個輪廓。
萬福生科(創業板首只財務造假股票),公司于2003年成立,2009年9月股改,2011年9月27日上市。主營大米加工業(向農戶收購大米,加工為精米、糖漿、葡萄糖粉等),其產品、技術和所依托的客戶市場替代性很強,這也注定其本身更容易受到市場淘汰。
上市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9月15日被證監會調查,最終查出企業2012年中報造假,且多條生產線實際上已經停產100天以上。這還不是讓投資者大跌眼鏡的,而后調查中竟然牽連出企業IPO材料中財務數據惡意造假的情況,其造假丑聞最終公之于眾。那么企業是如何虛增7億的營業收入呢?主要是虛構客戶及收入記錄。
(1)在IPO文件及財報中編造下游客戶。通過“復活”早已停止合作多年的客戶采購,虛構大額營業收入,對于真實的客戶也虛增收入達數倍。
(2)銷售環節一條龍造假。造假流程有購銷合同、入庫單、檢驗單、生產單、銷售單、發票等“真實”的票據和憑證對應。通過全程造假,甚至企業為自己“創造”出新的營收板塊。比如從一開始公司就沒有生產過麥芽糊精,而招股說明書中竟然偽造出每年6000噸的麥芽糊精產量。
(3)通過控制的自然人賬戶實現資金進出企業,偽造匯款記錄。實際上憑空“變”客戶出來是很難的,因為通過銀行的每筆入賬收入都是有銀行回單(水單)的,而公司的作假手法已經遠遠沒有停留在“賬”的層面上,而是真實現金打入公司賬戶的真金白銀。
資金循環方式是公司首先把自己賬上的資金打到其控制個人賬戶上去,財務上記錄采購預付款或工程款,之后再把錢通過個人賬戶或者愿意配合的客戶轉回公司,作為銷售匯款的記錄,達到虛增銷售收入的目的。如果資金是以個人的方式匯入公司的,就偽造銀行對賬單,新的對賬單上不僅“加蓋”著銀行業務章,交易對手一欄也抹去了所有自然人姓名,全部顯示了匯款公司的名稱。
(4)將大部分收入轉化為難以核實的存貨以及在建工程,以蒙蔽審計。比如,在2011年末報表中虛增了存貨2500萬元(相當于虛構了兩三千噸稻谷),從企業2012年6月末公告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在預付款、在建工程款上做的手腳,最終大部分虛擬的利潤都轉入了在建工程,而在建工程又是審計上很難被真正估量的。
營業收入增加額、貨幣資金資產增加額就像上市公司業績的兩只眼睛,是第一時間被投資者關注的。如果兩只眼睛一明一暗(即如果營業收入很高,而一年到頭企業并沒有賺到什么錢給員工發年終獎),就會很容易被投資者懷疑夸大營收。公司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在資產中夸大了存貨和在建工程,存貨難以計量,在建工程又向投資者表示本年度大部分經營成果又投入到增加的再投資和資產擴充里了,非但一抹造假的謊言,還給公司營造了業績上升的未來預期。
當然,造假的后果也是可悲的,公司欺詐發行股票罪成立,被判處罰金850萬元,董事長龔某犯欺詐發行股票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半,并處罰金10萬元,財務總監覃某同樣受到法律的懲處。保薦機構平安證券也承擔了股民賠償,罰款及賠償基金共付出4億元代價,以作為承銷機構盡調不力的懲罰。
從此,公司的利潤也直線下滑,處于虧損和半停產狀態。但公司股票非但沒有退市,反而自2014年12月12日復牌以來,股價一路高歌,除去期間3次停牌外,9個交易日均出現一字漲停。
令人匪夷所思的現實背后是殼資源的誘惑。湘輝資產通過“債轉股”的曲線救市形式,買下公司實際控制權,使市場對“萬福生殼”的未來充滿期待。
2016年12月8日公司公告稱,原控股股東桃源湘暉授權聯想控股旗下佳沃集團為其所持26.57%公司股份的唯一代理人,公司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聯想控股。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創業板公司不得進行借殼上市。不過,聯想控股通過為委托代理,限售解禁和股權轉讓方式繞開這一限制。
2017年6月28日晚間公告,公司將于6月29日由萬福生科(湖南)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佳沃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佳沃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