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一帶一路”建設的憧憬與愿景

當前,全球增長、貿易與投資格局醞釀重大而深刻的調整,各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希望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激發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一帶一路”倡議是全新的國際合作思路與范式,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的共同愿景,不僅有利于沿線各國貿易投資,也有利于促進全球區域之間板塊的東西貫連,實現亞歐共通,也順應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重塑國際經貿規則的愿望,為推進全球化健康發展積聚新的力量和新的發展動能,創造跨越太平洋和越大西洋的財富流動,構建更加開放、自由、包容的全球貿易新體制,為新型全球治理框架做出創新性貢獻。

(一)“一帶一路”建成后的前景展望及發展目標

“一帶一路”貫通亞歐非大陸,既連接歐洲等發達國家,也連接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中東歐、非洲等全球新興市場,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和市場空間巨大。“一帶一路”是多贏、共贏、開放、多元的合作,旨在盤活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將有望形成全球互聯經濟體和新型貿易網絡,有望建立全球經濟新循環。為此,我們做了兩個情景的預測:情景一是現有“一帶一路”沿線65國的發展前景預測;情景二是包括所有歐盟成員國在內的發展前景預測。

1. 未來10年有望貢獻全球60%的經濟增長

從全球角度看,“一帶一路”市場和邊界的進一步開放有助于緩解資源和勞動力短缺,提高公共與私人部門的資源配置效率,刺激經濟增長以及增加收入,讓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為各國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為世界創造了新的需求。

模型測算結果顯示,未來10年“一帶一路”65國GDP實際年均增速將達到4.7%,顯著高于全球2.8%的年均增速,GDP總量將由目前的23萬億美元增加至近40萬億美元,占全球的比重由目前的31.1%提升至38.2%;隨著“一帶一路”區域的進一步拓展,未來10年包括歐盟成員國在內的“一帶一路”區域GDP總量將達到62萬億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的60.4%。此外,隨著人口規模增長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未來10年,“一帶一路”65國將創造1.35億個就業崗位,占全球新增就業的45%;如果含歐盟成員國則占全球新增就業的46%。

2. 未來10年將創造巨量投資總需求

目前,全球范圍內僅有10%~15%的基礎設施投資進入發展中國家,私人資本和社會資本不能大規模進入發達國家以外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一帶一路”順利實施,關鍵之一在于創造全新的、風險可控且可操作的投融資方式,使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產生較強的“外溢效應”。

按照模型測算,未來10年基礎設施建設將進入加速期,用于基礎設施升級、數字技術升級、人力資本投資、公共安全與醫療、氣候變化與生態監測、跨區域或洲際通道建設的投資將大大拉動區域投資增長,良好的基礎設施系統會大大提高各國分享繁榮和提高效率的能力,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預計未來10年“一帶一路”65國累計資本形成總額將達到110萬億美元,到2027年占全球資本形成總額的50%;若包括歐盟成員國則累計資本形成總額接近150萬億美元,到2027年占全球資本形成總額的65.3%,帶來巨量投資總需求。

3. 有望成為全球新的貿易大通道與核心樞紐

目前,中國已是近13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場,“一帶一路”將充分激發中國以及西亞、中亞、東南亞、北非、中東歐等不同區域的體量優勢、資源稟賦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協同優勢,全面促進區域內貿易創造。

在促進互聯互通,降低非關稅壁壘,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加速資源要素流動,以及雙向貿易循環影響下,根據模型測算(不含歐盟成員國情形),未來1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總額的年均增速將達到5%左右,到2027將達到20萬億美元左右。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較好的貿易合作基礎。2015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接近1萬億美元,占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的1/4。未來10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將實現較快增長,到2027年將達到1.7萬億美元左右;根據模型測算(含歐盟成員國情形),未來1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總額將實現較快增長,到2027將達到3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與沿線國家雙邊貿易將實現較快增長,到2027將達到2.5萬億美元,亞歐經貿深度融合將形成全球新的貿易通道和貿易樞紐。

4. 成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支撐

“一帶一路”愿景讓發展紅利惠及包括貧困國家在內的沿線所有國家,為共享全球化紅利提供機會。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均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6.4%,其中有27個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國家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3%,面臨嚴峻的扶貧減貧任務。同時,由于人口、土地、資源等要素并未有效整合利用,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遠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未來這些中低收入國家的發展空間將十分可觀。

“一帶一路”所倡導的五大重點合作領域,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與聯合國致力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技術、設備等方面幫助有高度契合之處,將有助于加快區域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項大類和169項具體目標落實的重要支撐點。特別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與農、林、牧、漁方面的合作聯系十分密切,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糧食安全,縮小發展差異,最終基本消除極端貧困。而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社會環境的投資指南、加強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倡議等,將為建設高質量的公共基礎設施體系,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2016年11月17日,第71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第A/71/9號決議,將“一帶一路”上升為聯合國推動的重要倡議,成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發展共同體的全球新倡議。

表0-1 2015年“一帶一路”經濟指標(1)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測算。

表0-2 2027年“一帶一路”經濟指標預測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測算。

表0-3 “一帶一路”(65國)經濟指標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測算。

表0-4 “一帶一路”(包含歐盟成員國)經濟指標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測算。

表0-5 “一帶一路”(65國)貿易指標預測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測算。

表0-6 “一帶一路”(包含歐盟成員國)貿易指標預測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測算。

表0-7 “一帶一路”地區及全球未來10年主要(增量)經濟指標預測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帶一路”課題組測算。

圖0-1 “一帶一路”地區(不含歐盟成員國)與全球未來10年GDP增速預測

圖0-2 “一帶一路”地區(含歐盟成員國)與全球未來10年GDP增速預測

圖0-3 2015年“一帶一路”(含歐盟成員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

圖0-4 2015年“一帶一路”(含歐盟成員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

圖0-5 2015年“一帶一路”(65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

圖0-6 2015年“一帶一路”(65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

圖0-7 2027年“一帶一路”(含歐盟成員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

圖0-8 2027年“一帶一路”(含歐盟成員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

圖0-9 2027年“一帶一路”(65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

圖0-10 2027年“一帶一路”(65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

(二)攜手打造更加緊密的“跨區域發展合作伙伴關系”

擴大和深化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單槍匹馬不如并肩作戰。“一帶一路”從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強烈意愿出發,將全面對接東盟、歐亞聯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歐盟、非盟和阿盟六大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對接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生產與消費兩大市場,將有助于推動新模式下區域乃至全球化繁榮發展,形成更為緊密的“跨區域發展合作伙伴關系”。

1. “一帶一路”有望形成開放市場伙伴關系

目前,中國是大多數“一帶一路”區域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國,最大出口市場和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地。將中國優勢產能、歐洲發達國家關鍵技術與第三國發展需求相結合,通過擴大開放形成連貫統一的要素市場、資本市場、服務市場、技術市場等,將能夠在“一帶一路”區域容納更大規模的分工并促進專業化水平,實現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2. “一帶一路”有望形成創新伙伴關系

當前,全球創新資源過度集中,集中于少數發達國家和少數跨國公司手中,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并沒有完全享受到全球創新紅利。如何促進創新融資和創新科技在貿易和非貿易部門的流動,把創新作為“一帶一路”新動力,關系到“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和可否形成核心競爭力。根據相關預測,未來10年內中國高科技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這意味著中國可以更多地通過開放創新和合作創新模式,通過雙向產業轉移實現技術鏈接、資本鏈接和產業鏈接,推動中國與中東歐“16+1”合作以及中國與東盟等區域科技創新伙伴關系提質升級,將成為全球創新驅動的新興力量和新崛起的全球區域創新中心。基于現實和長遠的共同利益構建雙邊、多邊創新伙伴關系,開展多層面、多維度全球創新合作,推動全球創新環境的平等與利益共享。

(三)逐步構建“五位一體”的新型“全球互聯經濟體”

現今,世界正步入互聯互通全球網絡體系。根本而言,商品、資本、技術和人員的自由流動是全球化繁榮的基礎,現在全球40%以上的GDP創造都來自于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跨境自由流動。一國或區域經濟繁榮不僅取決于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更取決于國際互聯的程度,互聯互通程度越高,增長動力和跨境要素流動性就越強。“一帶一路”作為跨區域聯通,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制度規章融合等多個領域,有助于在硬件基礎和軟性制度安排上實現統一。將通過縱貫歐亞大陸的貿易大通道、產業大通道和物流大通道,把碎片化的區域經濟串聯起來;通過沿線國家相互貿易與投資的增加、產業轉移的加速,打造“商流、物流、人流、資本流、信息流”五位一體的新的全球鏈接方式,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新型全球互聯經濟體”。

1. 跨區域基礎設施網絡

亞歐大陸兩端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從黑海沿岸到中國西部地區間的廣袤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產業結構單一,成為亞歐大陸的“發展洼地”。這些區域的交通基礎設施狀況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經濟發展。其中,亞洲的12個內陸國,即中亞六國以及亞美尼亞、阿塞拜疆、蒙古國、老撾、尼泊爾、不丹,由于地處封閉區域、缺乏海運渠道,導致其跨國或跨區域運輸成本較高。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ESCAP)的研究顯示,一般而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主要通過兩個途徑拉動經濟增長:一是降低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二是提高市場進入的便利程度。據世界銀行測算,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每增加10%,GDP將增長1個百分點。另據東盟東亞經濟研究中心(ERIA)報告,2021—2030年,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使東盟各國GDP累計增加42.08%,東亞各國(“10+6”)GDP累計增加5.87%。

“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的重點將是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開拓全球跨境基礎設施市場。未來,“一帶一路”的空間延伸將依托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條經濟走廊,以及包括新加坡港、馬來西亞巴生港和關丹港、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港和比通港、緬甸皎漂港、孟加拉國吉大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和漢班托塔港、也門亞丁港、沙特阿拉伯達曼港和吉達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法國馬賽港、德國漢堡港和不來梅港、比利時安特衛普港、荷蘭鹿特丹港等在內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形成陸地運輸和海洋運輸協調配合,在波羅的海、地中海、阿拉伯海、波斯灣、孟加拉灣等重要海域形成交匯,增強亞歐貿易通道連通能力。通過區域內海運水運網、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航空網、通信光纜網、信息網無縫鏈接,形成“海陸空”國際多式聯運網絡和高效、便捷、可持續的亞歐一體化互聯互通體系。

2. 形成跨區域城市群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將依托其強大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流的集聚能力,成為經濟全球化核心和聯通新節點。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超過70%的人口會居住在城市。隨著人口、財富和人才向全球最重要城市的聚合,一些大城市群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望形成一批超級城市和城市群落,成為資源集聚、產業集聚和市場集聚的重要載體。

3. 形成跨區域自貿區網絡

面向21世紀的經貿合作將朝著彰顯規則化、跨區域、多邊化和機制化等共性特征發展,堅持非約束性、開放和自愿原則,以締結雙邊、多邊、區域自由貿易協定(FTA)及其所形成的跨區域自貿區網絡產生巨大的貿易創造效應、投資促進效應、產業集聚效應、空間溢出效應和一體化框架下的聯動效應,成為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方式。踐行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現代高標準與高質量的貿易和投資政策規則,逐步通過RECP、海合會自貿區、上合組織自貿區、亞太自貿區(FTAAP)等形成“新鏈條”,以“開放的諸邊模式”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雙邊和區域內自貿區繁榮,不僅能夠在新生的貿易、投資協定中靈活創新規則,而且由點及面地推動投資和貿易規則一體化的完善,形成輻射“一帶一路”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最終還將提升亞歐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推動亞歐大陸乃至亞歐非的經濟整合。

4. 實現規則、規制和制度體系“軟聯通”

互聯互通是一個廣義聯通概念,既包括基礎設施物理性的硬件聯通,也包括在政策與軟件上的制度聯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2年經合組織國家平均關稅率為4.97%,而東亞與太平洋國家為8.15%,南亞和中亞地區達到14.05%和7%。政策壁壘導致的要素流動障礙同樣使得“一帶一路”地區面臨著嚴重的分割。未來,“一帶一路”通過降低關稅,降低交易成本、跨境物流成本以及制度成本,消除非歧視原則和貿易壁壘,加快“一帶一路”區域國家標準、規則、法規對接,打造“大通關體制”,將有望實現“軟聯通”。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如果全球供應鏈壁壘的削減能夠達到最佳實踐水平的一半,全球GDP預計將增長4.7%,貿易量將增加14.5%。東盟東亞經濟研究中心(ERIA)報告表明,2021—2030年,供應鏈壁壘和非關稅措施的削減將使東盟各國GDP累計增加31.19%,東亞各國GDP累計增加7.76%。

(四)參與重構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

全球價值鏈代表先進的生產模式和生產力,當今約70%的全球貿易通過全球價值鏈展開,世界正在步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主導下的網絡體系,通過全球價值鏈、全球產業鏈、全球供應鏈實現資源、生產、服務和市場的鏈接。作為眾多新興經濟體參與的“一帶一路”倡議,依托重要節點、跨境產業集聚區、經貿合作區、跨境物流集散中心等,不僅支持跨境產業布局調整、產業鏈條式轉移、國際產能合作、構建新的區域生產網絡,而且促進亞洲新興市場與“歐盟2020創新戰略”以及“德國工業4.0”計劃對接,通過技術鏈接、產業鏈接和資本鏈接,將會形成“一帶一路”全球價值鏈伙伴關系,促使“一帶一路”沿線更多的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網絡體系中,并逐步向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的高端升級。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代表,以智能增長和綠色增長為基本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產力重組,不僅促進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和服務鏈重構,克服因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對傳統生產方式的過度依賴,也通過重新定義生產與消費關系,克服跨境商品和服務供應鏈分割化問題,為全球經濟開辟新的增長道路,為新型全球化發展集聚新的力量和新的發展勢能。

(五)率先形成面向下一代的惠普貿易體系——E國際貿易

“一帶一路”有望發揮先發優勢和聯通優勢,積極支持和推動包括跨境電子商務、數字產品以及跨境物流、跨境支付、電子認證、在線交易、信用體系、數字貿易等面向下一代的普惠貿易——E國際貿易的發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率先實現向下一代貿易方式轉型。其長遠目標是從物理互聯、制度互聯、消費互聯、產業互聯等方面,構建一個以互聯、開放、普惠、共享(C-O-I-S)為基礎的全球普惠貿易體系。當前,伴隨全球新一輪數字革命加速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交叉、交融、交匯,新經濟對各國增長動力、經濟社會運行、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根本性、全局性影響,發展中經濟體與中小企業將成為跨境電子商務和數字貿易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到2019年亞太地區數字消費額有望從2015年的7萬億美元增至17萬億美元。目前,在亞洲,印度和新加坡數字貿易中超過一半是跨境數字貿易,中國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包括跨境電子商務在內的數字貿易增速更是達到了GDP增速的近4倍。隨著互聯互通深度展開,歐盟“數字單一市場戰略”將有望推廣至“一帶一路”地區,改善高速網絡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能,幫助減少跨境電子商務的障礙,促進數字技術、數字產品、數字服務、數字貿易的融合,逐步形成亞歐數字大市場。

(六)有望創造全球多邊融資市場

在全球金融體系內需要形成規模巨大的資產池,成為一種用于為包括跨境基礎設施在內的區域和全球公共產品融資的“永久資本”。亞洲及亞歐區域積累了大量的金融資源,僅亞洲儲備資產規模就約占全球儲備資產的2/3,“一帶一路”通過將本地區儲蓄和儲備資金引導投入生產性領域及基礎設施投資上來,有望創造規模龐大的融資市場。

根據亞開行公布的主要亞洲國家相關數據推測,2010—2020年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的財政預算,投資占GDP的比例為5%左右。據此測算,亞洲國家每年在基建領域的財政投入約覆蓋近6000億美元的投資需求,每年融資需求缺口約為1800億美元。而目前已經建立的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新型融資機構依然難以滿足巨大的融資缺口。因此,主權財富基金、特別提款權融資、公共產品融資債券,以及公私合作PPP模式的聯合融資方式,可以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對私人投資者的吸引力,動員更多的私人部門資金,將本地區的大量儲蓄資金引導至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上來,促進跨境相互投資,推進亞洲資本市場、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未來,“一帶一路”將形成規模巨大的全球多邊投融資市場體系,包括以亞投行為主的銀行信貸支持體系、“一帶一路”國際債券市場體系、PPP投融資體系等。

(七)最終形成新型全球經濟治理框架

當前,經濟全球化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表明,全球經濟治理體制已經處于歷史十字路口。“一帶一路”如此大規模的跨區域合作倡議,歷史上鮮有先例可以遵循,面臨的挑戰與風險不容忽視,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風險分擔、利益協調和規則標準的對接等各類問題也會產生,客觀上需要新型治理框架的構建,著力在培育制度和規則性公共產品的能力上下功夫,雙管齊下推進全球治理變革。“一帶一路”基于包容性的全球化和開放性的多邊主義,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既有覆蓋面廣的整體性制度,也有次區域制度組織的支撐;既有約束性的硬制度,也追求堅持彈性、柔性的軟制度。

“一帶一路”以“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為基石,以“共商共建共享”為行動原則,推動建立國家之間、區域之間、跨區域之間的新型全球治理框架。“共商共建共享”根植于三大發展理念:一是以參與國訴求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各國發展需要、參與意愿及國情差異。二是以市場機制為立足點,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合力構建和維護規則透明、良性競爭、政策穩定的營商環境。三是以互惠共贏為基本點,通過提供區域乃至全球公共產品,建立共同決策機制,互相擴大開放國內市場,公平分擔風險和分享利益,奠定長遠發展根基。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將重點通過強化多邊合作機制作用、基礎設施融資制度、貿易投資便利化、金融風險與穩定互助等方面在內的公共產品,構建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復制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乃东县| 方城县| 弥渡县| 大港区| 江源县| 轮台县| 库尔勒市| 泾源县| 云安县| 长丰县| 卓资县| 铜川市| 揭东县| 扬州市| 拉萨市| 汕头市| 闻喜县| 汝城县| 江城| 黄石市| 峨山| 姜堰市| 休宁县| 汉川市| 霍城县| 高碑店市| 汝南县| 普定县| 宁强县| 贡山| 乌什县| 任丘市| 多伦县| 习水县| 光山县| 海盐县| 裕民县| 万宁市| 中西区|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