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經濟區空間俱樂部趨同研究
- 趙威
- 5字
- 2020-04-10 11:46:22
第1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分析
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富裕地區)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貧窮地區)在空間上呈現出的集中連片現象即空間集聚現象,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們的關注,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在空間上表現出的集聚現象,正在成為探索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快速的持續增長,與此同時,經濟發達區域在沿海、沿江或者交通樞紐一帶出現了相對集聚的趨勢,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也出現了連片分布的現象,即空間俱樂部趨同現象,空間俱樂部趨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即造成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響了發達地區的經濟持續增長,又有哪些因素阻礙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增長,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夠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鑒,而且也是我國當前大力推進全面脫貧亟須解決的問題。
2011年9月29日通過的《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增長是根本目的。
河南省是我國中部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和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的前列,但人均較低,龐大的內需已經形成,區位、人力、文化等資源優勢顯著,糧食生產、城鎮建設、能源保障、交通體系、人力資源等支撐條件及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不斷增強。由于河南省地處全國經濟格局中的戰略腹地,其在實現沿海經濟帶向內陸縱深不斷拓展、產業轉移由東至西梯度推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但是,以河南為中心的規劃在國家層面上目前還是空白,在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長期處于政治的邊緣,在一些方面已經形成了“中原塌陷”的嚴峻形勢,對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構成了嚴峻挑戰。
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局部問題,更是全局問題;不僅是一個緊迫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按照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大局”的地區發展戰略,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發展,東部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面對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沿海先進地區在率先實現小康的基礎上,加快向現代化目標邁進,為了更快縮小河南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實現中原崛起、振興河南經濟,促進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到河南考察,明確要求河南“貫徹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牢牢把握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寶貴機遇,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發揮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區前列”。溫家寶總理也多次到河南考察工作,希望河南把握省情,發揮優勢,實現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發展。
從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來看。“十一五”以來,隨著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不斷實施和推進,全國各區域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制約各區域發展的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正在逐步形成,對促進區域間優勢互補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如,東、中、西和東北內部的區域差異仍然較大,區域政策的空間尺度偏大,針對性還不夠強。鑒于此,近年來,以明晰區域定位、細化區域政策、規范地區發展走向為特征的新一輪區域布局悄然展開。隨著北部灣經濟區、海西經濟區的設立,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圈連成一線,東部沿海經濟布局已基本完成。在中西部地區,經濟布局正在調整和完善中。中原地區位于京廣、隴海蘭新兩大經濟帶主軸的交會區域,也處于沿海經濟帶連通西北內陸地區的關鍵位置。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能夠帶動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能夠發揮貫通全國經濟格局的“腹地效應”、強化內陸經濟戰略支撐的大局。應當看到,分布于沿海地區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已經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占得先機。而武漢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則沿長江向我國西南欠發達地區延伸。在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中段,也應當形成一個強有力支撐作用的中原經濟區,以完善自沿海向西北延伸的經濟帶,加強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聯系。另外,從加強區域合作的角度來看,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在技術、資本及資源稟賦方面存在的差異性,要求區域之間加強相互協作。中原經濟區周邊地區的產業鏈特征具有很好的互補性、中原經濟區不僅將為西部的原材料工業提供市場,也可為東部地區的加工業提供產業供應鏈。正是這種產業鏈的聯系,使得中原經濟區可能成為促進周邊地區發展的增長極。
從中部崛起的要求來看。建設中原經濟區,有利于在中部地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板塊。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要求:依托綜合運輸主通道,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社會經濟發展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為開發重點,加快形成“兩橫兩縱”經濟帶,培育六大集聚人口和產業的城市群。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各地區要嚴格按照主題功能定位推進發展,對人口密集、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環境負荷過重的部分地區要優化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要重點開發。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是中部人口最為密集、經濟總量最大、交通區位優勢最為突出、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建設中原經濟區,對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實施,加快中部地區崛起的進程,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另外,從中部各省的區位和戰略取向可以看出,中部地區崛起的過程將是“向外借力”和“內聚生力”相結合的過程。從“向外借力”看,湖南向南,一直在向泛珠三角靠攏;江西早已明確要成為上海的“后花園”;安徽在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帶;山西在積極接受京津冀經濟圈的輻射帶動。從“內聚生力”來看,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正在通過打造武漢城市圈,形成長江經濟帶的中段強點。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地區,地處全國的中心地帶,距離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海西兩岸等經濟區相對較遠,難以接受這些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也難以融入周邊的經濟區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從發展態勢來看,河南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主體,與相鄰省份的臨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近,使命相同,區域合作基礎好,共同發展的意愿和內生動力較強。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現代綜合交通網絡的逐步形成,區域內經濟聯系、人員交往等日益緊密,中原經濟區已經成為地域毗鄰、主體突出、經濟互補、聯系緊密、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因此,研究中原經濟區,可以在中部地區構筑具有強大集聚作用和輻射作用的核心增長極,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從中原崛起的實踐來看。建設中原經濟區是多年來中原崛起的延伸、提升和拓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南歷屆省委、省政府圍繞中原崛起、河南振興這一主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在指導思想上,從“團結奮進、振興河南”,到“奮力實現中原崛起”,再到實現“兩大跨越”,堅持“四個重在”;核心是突出發展主題,加快中原崛起發展步伐。在發展目標上,從20世紀90年代初,河南提出了“一高一低”的要求,到后來提出“兩個較高”的目標,再到面對“十二五”發展的新形勢,河南又提出“兩高一低”目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豐富、不斷完善和提高。在發展戰略上,從“三大戰略”到“四大戰略”,再到“五大戰略”和“六大戰略”。在區域布局上,由“八五”時期,“以黃河經濟為龍頭,重點發展中州平原”;到“九五”時期,“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為依托”“建設鄭州商貿城”“發展中原城市群”;到“十五”時期,“把鄭州建成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以鄭汴洛為支撐的中原城市群”“培育地區性中心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到“十一五”時期,“建設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引導豫北、豫西、豫西南、黃淮地區加快發展”“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上述發展思想、發展戰略、區域布局和發展措施,是歷屆河南省領導班子依據當時實際情況,反映人民意愿的不斷探索,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區域經濟發展同樣需要頂層設計。建設中原經濟區頂層設計的過程,是思想不斷解放、認識不斷深化、取得廣泛共識、贏得多方支持的過程。河南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著眼全局,組織動員各界力量、匯集各方智慧,持續、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戰略,提出了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總體戰略,在省內外形成了廣泛共識,產生了深遠影響。設立中原經濟區是歷史的必然、形勢的要求、發展的需要、人民的期盼。2010年11月15-17日,河南省委召開八屆十一次全會,審議并原則同意《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11月26日,河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關于促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決定》。12月21日,河南省委(豫[2010]16號)文件,正式印發《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
加快中原經濟區的發展,關乎上億人的福祉,關乎中部崛起大局,是統籌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戰略關鍵,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呼應。隨著改革開放,河南的經濟總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但是河南的人口基數較大,人均經濟總量在全國各省的排名一直較低,2016年河南省人均GDP在全國各省份排在20位,2017年又有所下滑,說明河南的經濟發展存在不穩定因素。另外,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內部,其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經濟發達地區主要位于以鄭州市為中心的周邊地區,距離省會鄭州市較遠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如何把中原經濟區的經濟發達地區、相對發達地區以及欠發達地區準確劃分出來,以及這些地區在中原經濟區里的空間分布?造成這種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原經濟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即有哪些影響因素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又有哪些因素制約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其形成機制是什么等?準確認識及理清這些問題,明確中原經濟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可對中原經濟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的經濟增長,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分類指導,對中原經濟區的建設進程、建設質量以及中原經濟區的協調發展等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