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經濟區空間俱樂部趨同研究
- 趙威
- 12字
- 2020-04-10 11:46:23
第2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區域
區域是一個抽象的、理論上的空間概念,往往沒有嚴格的范圍和邊界,以及確切的方位,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部分,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幾個國家均可以構成一個區域。但區域又不純粹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區域有其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是由地形、地貌、資源、環境、人口、經濟、社會和政治等諸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區域內外始終進行著物質、能量、資金、勞動、技術和信息的交流。不同的學科對區域的定義有著不同的回答:地理學把區域定義為地球表層的地域單元,政治學則將區域看作是國家管理的行政單元,而社會學則視區域為具有相同語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類社會聚落。
經濟學中關于區域概念迄今尚未有明確的、統一的定義,最早從經濟學角度對區域概念進行界定的當推1922年全俄經濟區劃問題委員會,其定義為:“所謂區域應該是國家的一個特殊的經濟上盡可能完整的地區,這種地區由于自然特點、以往的文化積累和居民及其生產活動能力的結合而成為國民經濟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目前,在學術界影響最大的一種定義則是由美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艾德加?胡佛(Edgar M. Hoover)于1970年給出的。他認為“區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計劃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為一個應用性整體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區”。換句通俗的說法,“區域是經濟學家獲準研究的地區”。胡佛進一步指出,按照區域內部的同質性和功能一體化原則,可把區域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同質區域和功能區域。結節區域(Nodal Region)是一種特定類型的功能區域,其結構類似于生物細胞或原子結構,有一個核心周圍腹地共同構成地區。綜合以上所述,區域經濟學家關于區域概念的基本內涵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區域首先是一個空間概念,經濟活動不管何種產業和處于什么發展階段,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區域空間。其次,區域必然包括于某一個或幾個主權國家的疆域,中央政府對它擁有政治、經濟調控權,它的繁榮與蕭條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政治具有顯著影響。另外,區域一般具有專業化特點和比較完整的經濟結構,不同區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構成包容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諸因素在內的綜合性統一體。
本研究對區域的概念界定為,區域既不是以自然特征,如,地質、地貌、氣候、植被等為標準劃分的自然區,也不是純粹的國家管理的行政區,而是在考慮行政區劃的基礎上,按照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形成的經濟區域。這是因為經濟區域的形成大多受到政府計劃和政策的影響,而且行政區域便于統計資料和數據的獲取,有利于進行區域分析。事實上,出于資料獲取和分析的需要,現有的區域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行政區域作為空間單元對比與分析,正如艾德加?胡佛指出的“最有用的區域分類也就是那些遵循政策管理范圍的邊界劃分而成的區域了”。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區域的概念是指地球表層具有某一物質實體的、具有現實或潛在經濟功能的空間,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
(二)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于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其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并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因此,不論是經濟增長還是經濟發展,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區域上面。區域經濟發展通常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區域內一定時期國民經濟總產出的增長。二是區域內一定時期國民經濟社會環境的改善。前一個方面既是經濟增長問題,屬于經濟發展量的特征;后一個方面則為社會進步問題,屬于區域經濟發展質的特征。區域經濟增長體現區域經濟發展的規模與水平,是實現區域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和物質基礎,但區域社會進步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約著區域經濟增長的幅度。各區域由于自然條件、經濟技術基礎的不同,它們的經濟發展量的增長是不同的,這也直接決定了區域發展質的改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兩方面共同導致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特征的產生。
(三)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最普遍的定義,是以固定價格計算的人均收入的某種程度的變化率,它表明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商品或勞務總量的增長情況及其人均水平。對國民收入的估算始于17世紀末,當時這一工作的目的是想了解這種收入可以征集多少稅收,并且希望提供一個在某一時刻國民收入水平及分配靜態的描述。格雷戈里?金估計了1688年和1697年英國、法國和荷蘭的國民年收入,并且能夠估計戰爭對交戰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實際上,在很多國家,人們更多的是從廣義的角度來定義經濟增長的,即采用“最終產品法”計算人均GNP的增長情況。
我們現在所談的經濟增長問題是從工業革命以后才引起關注的。1800年英國的人均產量與公元300年時意大利的人均產量相差無幾,19世紀以后,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首先在工業化先驅者英國開始出現,繼而拓展到美、法、比利時和德國,乃至全世界。對經濟增長理論較為系統的論述最早是通過魁奈的經濟思想體現出來的。按照他的理論,經濟增長是農業剩余產品再投資的一種經濟結果,只有農業的發展才能為經濟增長創造源泉。隨后,斯密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進行了系統研究,寫出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他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進行專門研究后指出,除了農業以外,工商業對于剩余產品的生產,進而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李嘉圖則將研究重點由生產過程轉變到了分配過程。他也分析了導致經濟增長或衰退的基本因素,并說明了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到工資、利潤和地租的相對份額,再回過頭來分析了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軌跡。這些構成了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現代西方經濟增長理論是建立在西方宏觀經濟學基礎上的,其主要內容包括哈羅德—多馬的經濟增長理論,這是最早出現的有關經濟增長的專門理論。哈羅德、多馬創立的經濟增長模型顯示,經濟增長最直接的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積累率的高低;二是資本產出率的大小,及資本的使用率的高低。其基本公式表示為:G=s/v,G為增長率,s為積累率,v為資本與產出率之比。在哈多模型及其思想的基礎上,索洛(Solow)首創了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他的重要貢獻之一在于僅僅用資本和勞動投入并不能解釋經濟增長的全部內容,大部分的產業增長并不是由這兩種因素投入帶來的,而是由一個外生的、用以解釋技術進步的“殘值”(residual)決定的。不過,索洛的技術因素是外生的,于是便有了內生化的努力。阿羅提出了學習效應,認為生產經驗的增長也是生產過程的一種投入。Uzawa建立了最早的人力資本模型,將技術進步的部分作用內生化和具體化。這為經濟增長及其方式變革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理論空間。
(四)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則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五)經濟增長趨同
經濟趨同這一概念的最原始思想可以追溯到Veblen(1915)。通過對英國工業革命與德國工業革命的比較分析,Veblen發現德國工業革命在范圍與速度上均超過了英國工業革命。Veblen認為,作為工業革命時代后來者,德國能夠借鑒先進的英國工業技術,而不必輸入孕育這些技術的英國社會習俗與思維。換句話說,對工業技術誕生地英國而言,產生、使用和集成這些技術的英國社會習俗與思維制約并決定著這些技術進一步發展的方向、速度、深度與廣度。與此不同,德國則可以直接利用這些現成的先進工業技術,從而能夠走上一條與技術原產地不同、速度更快、范圍更廣的德國式工業化道路。因此,工業革命后來者具有比工業革命領袖更快的經濟增長速度。
Gerschenkron(1952)繼承并豐富了Veblen的思想,提出了“后發優勢”(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概念,認為借助從工業領袖國輸入先進技術并恰當運用這些技術,通過對人力資本和生產資料的集中動員,不發達國家可以憑借由制造業的高速成長而呈現爆發式、速度與規模均遠遠超過工業領袖國家的經濟增長。
Abramovitz(1986)延續了Veblen和Gerschenkron的思辨邏輯,認為不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以及不發達國家一定水平以教育水準和技術熟練程度為核心特征的社會能力,形成了不發達國家擁有比發達國家更高增長速度的潛力。若技術的跨國傳播通暢,不發達國家內部生產結構和社會制度的改變不受阻礙,不發達國家有鼓勵可持續投資的良好宏觀經濟環境,那么這種潛力就會得以實現,其經濟會以比發達國家更高的速度成長,人均收入水平呈現向發達國家趨同的態勢。
與Veblen、Gerschenkron和Abramovitz等從歷史角度進行定性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Solow(1956)的新古典增長模型則從理論模型的高度蘊含了經濟增長趨同思想。Solow的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使用的生產函數具有邊際報酬遞減、規模報酬不變、資本和勞動要素投入可以相互替代的特點。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預期:由于要素的邊際報酬是遞減的,所以從長期來看,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會達到一個穩定的均衡路徑。在趨同的過程中,落后地區的經濟由于均有較高資本邊際產出,資本就有了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流動的激勵,從而增長速度將比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速度快,因而落后地區將趕上發達地區,直到最后達到各自的穩定狀態。當經濟處于穩定狀態時,經濟增長率僅僅決定于技術進步率。Solow模型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技術進步,只是在Solow模型中技術進步被忽視為外生的技術進步,沒有作為內生的變量引入模型。
所謂經濟增長趨同是指,對于一個有效經濟范圍的不同經濟單位(國家、地區或者家庭),初期的靜態指標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和其經濟增長速度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落后地區比發達地區具有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從而導致各經濟單位初期的靜態指標差異逐步消失的過程。在有關趨同的研究中,有四種趨同的概念。
1.σ趨同
σ趨同可以理解成橫截面數據的趨同假說,側重于研究收入水平或產量水平之間的差距,指的是各國或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隨時間的推移而趨于減少,一般用國家或地區間的人均收入對數或者產出的標準差來衡量。這一概念最接近于現實中我們對趨同的直觀理解。
2.絕對β趨同
該“趨同”的含義是指貧窮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比富裕的國家或地區有更高的增長率,換句話說,經濟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負相關;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國家或地區將趨于相同的人均年收入水平。不過,絕對β趨同內含一個嚴格的條件,該條件假定對于由一些經濟體(國家或地區)所組成的群體中,盡管彼此相互隔絕、封閉,但是卻具有完全相同的基本經濟特征,包括投資率、人口增長率、資本折舊率和生產函數,從而也具有完全相同的增長路徑和均衡穩態。在這樣一個特征完全相同的群體中,某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與其離穩態的距離成反比。
3.條件β趨同
條件β趨同放棄了各個經濟體具有完全相同的基本經濟特征的假定,從而意味著不同的經濟體也具有不同的穩態。按照新古典增長理論,每個經濟體都趨同于自身的穩態,離自身的穩態越遠,其增長速度也越快。由于許多的外生變量對不同的經濟體產生了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經濟體也就具有異質的基本特征,亦即不同的增長路徑和穩態,所以,條件β趨同所考察的是,如果外生變量保持不變,初始收入水平和增長率是否呈負相關。
4.俱樂部趨同(club convergence)
俱樂部趨同(有的翻譯成“群體趨同”),又稱極化趨同(polarization)或聚類趨同(clustering),指如果一些經濟體具有類似的結構特征(如具有相同的人力資本、市場開放度、政府政策、人口增長率等),并且具有相似的初始條件,那么這些經濟體的人均收入水平在長期內存在增長趨同趨勢,即較窮的國家(地區)集團和較富的國家(地區)集團各自內部存在著條件趨同,而兩個集團之間卻沒有趨同的跡象(富者恒富,窮者恒窮)。人們根據各國經濟增長的截面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將那些基本經濟特征和初始條件類似的國家劃分在一個樣本或群體中,比如,OECD國家或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的國家,以此描述它們的群體趨同特征。
俱樂部趨同分為時間俱樂部趨同、空間俱樂部趨同和時空耦合俱樂部趨同,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空間俱樂部趨同。所謂空間俱樂部趨同,就是指經濟增長的初始條件和結構特征相似且空間上一階相鄰的一組區域的經濟增長收斂于相同的穩態,相應的這組區域就共同構成了一個空間趨同俱樂部。
從空間俱樂部趨同的概念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空間俱樂部趨同并不具有“遍在性”,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異質性和相關性是空間俱樂部趨同形成的前提。正是由于空間趨同俱樂部不具備“遍在性”,所以,本研究認為,導致空間俱樂部趨同的影響因子不可能是一般性影響因子作用的結果,若僅是一般性影響因子的作用所形成的趨同俱樂部,這樣的趨同俱樂部顯然具有“遍在性”。因此,本研究推測,導致空間俱樂部趨同的影響因子有可能主要是地方因子和具有地方效應的全局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對于不同的空間趨同俱樂部,地方因子和具有地方效應的全局因子在構成上及各個因子的作用強度上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基于這個認識,本研究以中原經濟區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中原經濟區空間趨同俱樂部的影響因子及其形成和演變機制。
目前,國內外關于俱樂部趨同的研究文獻大多集中在有關俱樂部趨同的概念、俱樂部趨同的識別、俱樂部趨同檢驗以及導致俱樂部趨同的形成機制上面。在現有的趨同研究文獻中,涉及空間俱樂部趨同的文獻為數不多,更缺乏對空間俱樂部趨同影響因子的研究。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國外的一些學者只是利用人均GDP、GDP的增長率或者其他單個的影響因子對空間俱樂部趨同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然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因為空間俱樂部趨同絕不是只受某一影響因子作用的結果,而是所有影響因子耦合作用的產物。因此,這種片面性的研究結果,其解釋力度有限,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空間趨同俱樂部和欠發達區域、貧窮區域以及衰退區域的空間趨同俱樂部不能進行分類指導,提供全面科學的政策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