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8)
- 張京成
- 3730字
- 2020-04-07 10:38:41
四、天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展望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在《天津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行動計劃》中,提出了從2018年至2025年天津市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十大重點任務。
(一)十大重點任務
1. 加強智能科技應用
扎實推進智能科技在新聞出版印刷發行、廣播電視電影、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文化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中的應用,加快推動新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與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優先發展原創型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加強文化產權和版權保護,支持企業開發原創產品。扶持引導外向型智能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服務貿易平臺建設,在天津自貿試驗區建立外向型智能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
2. 培育壯大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市場主體
支持和引導文化創意企業在設計、生產、管理、物流和營銷等核心業務環節應用人工智能新技術,構建新型企業組織結構和運營方式,擴大智能文化創意產品供給。天津市各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扶持壯大中小企業,大力幫扶民營企業。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和并購重組,加快出版傳媒集團、廣電網絡公司、360科技公司等文化企業上市或新三板掛牌融資,實現做大做強。支持有條件的智能文化創意企業申報科技小巨人企業,引導今晚網絡信息技術、靈然創智、未來電視等中小微智能文化創意企業按照“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推出智能文化創意核心產品,打造有影響力的智能文化創意企業品牌。
3. 實施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帶動戰略
每年推出一批市級重點文化項目,各區推出區級重點文化項目,評選標準向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傾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來津投資。建立天津市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目錄,對智能文化創意企業和項目給予支持。建立天津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庫和智能文化創意項目庫,做好項目整體規劃和統籌管理,做到建成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通過項目建設帶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4. 推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平臺建設
重點扶持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國家廣告產業園、天津國家級新聞出版裝備產業園等國家級園區智能化發展,建設天津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和國家數字內容貿易服務平臺,形成智能文化創意企業集聚高地,促進產業鏈條延伸和價值提升。引進知名園區運營公司,提高園區的招商、運營、管理水平,培育一批新的特色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支持園區搭建智能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服務功能和水平。發揮天津文化產權交易所、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文化產業小貸公司、文化產業擔保公司的作用,打造綜合性智能文化金融服務平臺。評選命名一批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實施動態管理,加強政策扶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眾創基地。在天津市重點文化產業園區中選擇2至3家基礎良好、技術先進的,實施智能技術改造,創新發展和管理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5. 加快媒體融合發展
加快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智能科技在新聞媒體領域的應用,促進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以天津市主要媒體為龍頭,整合新聞網站、政務和媒體“兩微一端”資源,建設智能微傳播平臺矩陣,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依托北方網新媒體集團,融合各主流媒體優質資源,打造智能化“津云”中央廚房;依托支部生活社打造黨建云平臺;依托中老年時報傳媒有限公司打造“時報家園”老年智能生活服務平臺;依托天津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打造“建筑邦”全媒體出版平臺。充分融合智能技術優勢,加快新聞生產由“專業生產”向“專業生產+用戶生產+機器人生產”轉型,提升新聞生產管理水平。
6. 實施“互聯網+”工程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拓展互聯網技術在文化生產、文化消費等領域的應用,加速提高服務水平。建設新一代智能廣播電視網,發展高清互動電視、有線寬帶、IP電話和數據通訊業務,推進“三網融合”。提升完善天津市網絡輿情監控和管理平臺功能,實現新聞宣傳、互動引導、輿情監控、人才培訓和技術安防的統一指揮管理,加強互聯網內容管控技術應用,形成天津市“一張網、一個數據平臺、一個指揮平臺”的管理格局。建設天津廣電網絡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提供社區管理、社區醫療、居家養老等服務。建設社區黨支部智慧黨建服務平臺,實現黨務工作和學習智能化。建設今晚E家服務平臺、天津演藝網、舞臺演出網絡直播互動服務等線上文化服務平臺。
7. 實施“文化+”工程
推進文化創意與智能工業設計制造融合,舉辦天津國際設計周、“濱海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際設計大賽等活動。促進文化創意與城市智慧街區改造融合,建設提升五大道文化旅游區、古文化街、棉3創意街區。建設智能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提升整合C92文化產業園、璣瑛青年創意公社、未來里十字街、6號院、先農大院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型專業智能舞美制作產業基地等項目。深化文化創意與智能農業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融合,建設水高莊園(二期)、葫蘆廬主題公園、億利生態主題公園、水稻主題公園等項目。推動文化創意與旅游融合,將智能文化創意產品轉化成特色旅游商品。持續打造12個文化旅游主題板塊,建立智慧鄉村旅游信息數據庫和公共服務體系。推出文化創意、文化演藝等“津味生活”融合產品,建設天津濱海航母主題公園、運河文化長廊等項目。推動文化創意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建設團泊體育訓練基地智能化平臺。
8. 增加智能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供給
組織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工程,實施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工程。辦好天津市名家經典惠民演出季等演出活動。繼續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品牌、津版圖書品牌、津派舞臺藝術品牌、文化特色活動品牌等。扶持動漫原創精品,支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漫扶持計劃”項目的創作與推廣。豐富出版物品種,推廣數字閱讀開展延伸服務,打造電視虛擬現實(VR)博物館、數字電視圖書館,實施全民閱讀工程。發展壯大電影市場,完善城市影院“一卡通”建設,推動試點完善在線選座功能,建設天津電影公益放映平臺、“掌上智能影院”,推廣VR技術在電影放映中的運用,天津市影院銀幕數達到500塊,電影票房年均增長15%以上。
9. 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
支持文藝演出、展覽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動的開展,推動文化惠民卡項目實施,更多利用智能科技提升文化消費服務水平。推動濱海新區、武清區等做好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建設天津文化信息消費服務平臺、文化電子商務平臺,完善天津演藝網演出資源電商平臺及配套周邊服務,提升文化消費便利水平。繼續舉辦文化惠民季、“書香天津”春季書展、讀書月等活動,活躍文化市場。挖掘民間文化資源,支持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夢娃”“蓮娃”、益德成聞藥等,運用新技術加強生產創作,開發新產品,做強傳統文化品牌。
10. 推動京津冀智能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
加強京津冀智能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合作,建設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揮協同效應。成立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心,完善京津冀文化產業合作會商機制,辦好天津濱海國際文化創意展交會,組織京津冀文化項目推介會,積極推介展示智能文化企業和創意項目。發揮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演藝等行業聯盟作用,加快建設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京津新城雙創特區、京津州河科技產業園等園區,承接首都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創新驅動的跨區域文化發展新格局。同時提出了四項保障措施。
(二)四項保障措施
1. 強化機制保障
成立市推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落實。各區成立區推動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建立文化產業數據季度通報制度,將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納入對各區的績效考核。
2.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繼續簡化行政審批環節,完善文化產業準入和退出機制,提高行政效率。探索建立適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適合創新創業,適合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環境。發揮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監督作用,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加快引領智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按照國家要求依法依規組建規模為5億元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統籌用好各級財政資金,包括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多方面資金,支持智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落實好中央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和天津市在產業、創新、人才和金融等方面支持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給予政策扶持。開展政策實施效果評估,確保各項政策真正惠及文化企業。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鼓勵和扶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4. 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制定天津市引進宣傳文化緊缺高層次人才的實施辦法,加大行業領軍人物引進力度。加強全國宣傳文化“四個一批”人才、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推進文化產業智庫建設。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訓計劃,建設創意策劃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和產業管理人才四支隊伍,全面提升從業者素質水平。
(耿鵬,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講師;謝思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