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支農資金的運行情況

第一節 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的運行情況

一、2006—2010年

2006年

2006年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年,也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當年1月,國家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征稅,一個在中國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稅種宣告終結。農業稅的取消,給中國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又一次解決了農村生產力。當年財政支出政策的基本特點是調整支出結構,在壓縮一般性開支的同時,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其中,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本年度財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內容。中央財政支農支出為3173.0億元,比上年增加722.7億元,增幅29.5%元。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三項政策共發放資金188.7億元。部分支農資金的投向見表2.1與圖2.1。

表2.1 2006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續表

資料來源:根據2007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整理。

圖2.1 2006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同表2.1。

為了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地區間財力不均衡等問題,2006年,全國28個省份推行了鄉財縣管改革,18個省份推行了省直管縣改革。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重要進展。2006年3月27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指出農民工問題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維護農民工權益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從農民工工資、就業、技能培訓、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務、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權益等各個方面提出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措施。2006年10月3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通過,標志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入了依法發展的新階段,這一法律的實施對于豐富和完善農村經營體制、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培養新型農民、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農民工問題是中央農業與農村工作的重大突破。

為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成本,2006年,國家對化肥生產用電、用氣實行優惠價格,暫免征收尿素產品增值稅。增加化肥用煤和化肥產品的鐵路運輸計劃,對化肥鐵路運輸實行優惠運價,并免收鐵路建設基金。采取財政貼息的辦法,建立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逐步擴大淡儲規模,并對承儲企業收儲淡季商業儲備化肥給予信貸支持。為保證國內需求,對尿素、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等主要化肥品種暫停出口退稅以控制出口,對尿素出口征收季節性暫定關稅。對尿素等化肥出廠價實行政府指導價或最高限價,對批發和零售環節按照從緊從嚴的原則規定進銷差率、批零差率,對無煙塊煤價格實行干預措施,控制化肥生產用煤價格過度上漲,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依法嚴厲查處化肥價格違法行為。建立種糧農民的農資增支綜合直補制度。2006年對種糧農民柴油、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綜合直補125億元。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還出臺了許多穩定化肥、種子、農藥、農膜、農用柴油等農資價格的政策措施。

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西部地區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繼續執行“兩免一補”政策中規定的免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中央和地方財政分別安排資金150億元和211億元,其中部分專項資金實行了國庫集中支付,資金直達學校,受益學生達到4880萬人,平均每個小學生減負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中部地區每個省選擇一個縣于秋季學期開始試點,東部地區大部分省份也主動實施了改革試點。從2006年6月起,農村中小學教學用電全部由執行非居民照明電價改為居民照明電價,平均每千瓦時降低0.15元,每年可減輕農村電費負擔約10億元。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材價格管理等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嚴禁在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環節違規收取費用的通知》,采取綜合措施,加強中小學教材價格管理,降低中小學教材價格;發改委還要求各地全面清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收費項目,農村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后,學校除可收取課本費、作業本費和寄宿生住宿費外,取消其他各項代收費和服務性收費。

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范圍擴大。當年全國50.7%的縣(市、區)進行了改革試點,參合農民4.1億人,中央財政補助標準由10元提高到20元,省級財政也相應提高補助標準。從制度和機制上緩解了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重點加大公共衛生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支持基層衛生機構設備配備和人員培訓、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等。

2007年

2007年,中央財政支農支出為4318.3億元,比上年增加1145.3億元,增幅為36.1%。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1801.7億元,糧食、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513.6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1415.8億元。部分資金的投向見表2.2與圖2.2。

表2.2 2007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根據2008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整理。

圖2.2 2007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同表2.2。

2007年,全國農業綜合開發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民增收。當年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預算115億元,其中用于13個糧食主產區的資金達到69億元,占全部中央財政預算資金的60%。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資金76.2億元,重點用于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全年安排改造中低產田2615.72萬畝。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38.8億元,采用有償無償相結合、投資參股、貸款貼息等形式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458個,這些項目建成后,可建設經濟林、花卉、藥材等農業種植基地33.89萬畝,發展水產養殖71.2萬畝,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強化了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2007年7月,上年通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各級部門認真貫徹執行,形成了合作社發展的良好環境。為配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相繼頒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形成了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法律框架體系。同時出臺了稅收、金融、人才支持等優惠扶持政策,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合作社可以承擔國家有關涉農項目。農業部和其他部門還聯手推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行動,以示范促規范,以抓規范促發展。把農業合作社的人才培養納入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每年在農業部的陽光工程中安排了10多萬名專業合作社的農民進行培養。與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積極大力推動農超對接,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直接進入超市,實現合作社產品直供,超市的產品從合作社直采,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使農民、超市、消費者實現多贏。使農民得到了農產品附加值的分享,促進了農民增收,培養了新型農民。合作社組織成員實行技術培訓,提升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通過成員參與合作社事務,使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和農村和諧進一步發展。

2007年5月25日,科學技術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與中國農業銀行聯合發布了“‘十一五’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綱要”,計劃“十一五”期間在全國發展建設80~100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認定30~50個區域代表性和引導、示范與帶動作用強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基本涵蓋全國不同類型區域,并向開發利用海洋國土拓展。在園區發展質量上,按照政府指導、企業運作、中介參與、農民受益的方針,不斷強化提升園區的科技積聚能力、服務引領能力、集成帶動能力和擴散支撐能力,轉變區域農業增長方式、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農業產業集團。優化園區整體布局,把園區核心區、示范區建設和所在地農村的生產區、生活區和生態區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園區建設的同時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村莊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利用園區信息化優勢,推進所在地及周邊鄉村區域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向農戶提供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為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可再生能源開發、畜牧清潔生產、農業立體污染治理、農村環境衛生、農戶健康生活以及農業農村相關產業鏈接,提供系列、配套的技術產品和科技服務。除此之外,2007年,水稻、小麥等重要農作物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在六個省(區)開展。350萬農村勞動力得到了轉移培訓,在2萬個村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實施,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部免除了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提高中小學公用經費和校舍維修經費補助標準,中央財政支出364.8億元,地方財政也相應支出323億元,使1.5億學生和78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受益。實施了新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擴大了資助比例,提高資助水平,通過助學金等形式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給予資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擴大到全國86%的縣,參合農民達7.3億人。全國31個省份在不同范圍內進行了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減輕1856萬農場職工負擔62億元,人均減負332元。穩步實施大湖區農民負擔綜合改革,共減輕大湖區2616萬農民負擔23億元,人均減負89元。

2008年

2008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5955.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加1637.2億元,增幅為37.9%。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2260.1億元,糧食、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030.4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2072.8億元。部分資金的投向見表2.3與圖2.3。

表2.3 2008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根據2009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整理。

圖2.3 2008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同表2.3。

2008年,水稻良種補貼實現全覆蓋,晚稻良種補貼標準比上年提高1倍多,小麥、玉米良種補貼面積分別增加了1倍、5.7倍,惠及7.28億農民。支持三次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提價幅度超過20%。家電下鄉試點擴大到12個省份,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擴大到所有農業縣。當年加強了大中型水庫建設、大江大河的治理,對2505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解決48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支持改造了中低產田2500萬畝,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86.6萬噸。測土配方施肥從1200個縣擴大到1861個縣。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省份由6個擴大到16個,累計參保農戶達到7500萬戶。財政扶貧開發重點用于農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支持的重點公益林擴大到7億畝。提高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免費提供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教科書,增加北方農村中小學取暖費。加強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和中西部地區初中校舍建設,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附屬生活設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了資助。2008年,國家向中等職業學校中來自城市經濟困難家庭和農村的學生提供了每人每年1500元的助學金,惠及90%的在校生。全面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人數達到8億多;中央財政全面加強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分別于2008年1月1日和7月1日兩次按月人均城市15元、農村10元的標準提高城鄉低保對象補助水平,補助支出達到363.1億元。對中西部地區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0元,并給予東部地區適當補助。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支出34億元,資助城鄉低保對象、五保戶等困難人群參保,減輕醫療負擔。將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覆蓋范圍擴展到中西部所有地區,中、西部地區中央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300元、400元。農村電影放映補貼擴大到中西部所有行政村。支持中西部地區46434行政村配備農村適用圖書,并對東部地區農家書屋工程開展好的省份給予獎勵。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支持力度,新建、改建39.1萬公里農村公路。

2009年

2009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7253.1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加1297.6億元,增幅為21.8%。當年增幅在連續兩年超30%以上的增長之后,增速有所放慢,但絕對數仍處在較高水平。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2679.2億元,糧食、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274.5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2723.2億元。部分資金的投向見表2.4與圖2.4。

表2.4 2009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續表

資料來源:財政部:《關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10年3月5日。

圖2.4 2009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同表2.4。

2009年,國家繼續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良種補貼實現了全國全覆蓋,大豆良種補貼在東北地區全面實施,并首次啟動了馬鈴薯原種補貼試點,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所有的農牧業縣,測土配方施肥補貼范圍擴大到所有農業縣。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深度進行農業綜合開發,中央財政大量投入資金支持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660萬畝,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27.3萬噸。農業保險在政府提供保費補貼的情況下,累計參保農戶達到1.27億戶次。當年扶貧標準提高,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覆蓋扶貧對象4007萬人。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穩步推進,除險加固了397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069萬農民從中受益。當年全國近1.5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中西部地區約112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生活費補助。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解決880萬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就學問題,對符合當地政府接收條件的全部免除學雜費、借讀費。啟動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改造校舍1.2億平方米。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等建設,對約426萬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支持2.9萬所鄉鎮衛生院、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建立完善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8.3億人。在320個縣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分別按月人均15元、10元增加城鄉低保補助資金,支出540.85億元。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游牧民定居工程,使9.2萬戶游牧民實現定居,支出23億元。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補助40億元,80萬戶農村居民受益。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順利實施,繼續實施糧食直補,支出151億元,支持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補貼利息費用99億元。實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以及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達3450萬臺。促進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完善農村流通體系,支出76億元。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國家級公益林擴大到10.49億畝。在1465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范創建。提高中西部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標準,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38萬公里,支出620億元。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擴大到17個省份,帶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總投入600多億元,2.6億農民受益。

2010年

2010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8579.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加1326.6億元,增幅為18.3%。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3427.3億元,糧食、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225.9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3350.3億元。部分資金的投向見表2.5、圖2.5。

表2.5 2010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財政部:《關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11年3月。

圖2.5 2010年部分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向

資料來源:同表2.5。

2010年,國家繼續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完成了第一輪病險水庫除險加固3年規劃任務,啟動了第二輪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增450個縣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等重點工程以及農村電網改造。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擴大到27個省份,支出102.67億元,5.3億農民受益。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支持的國家級公益林擴大到10.49億畝,支出75.81億元。在8個省份約4100個村莊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改善農村生活環境。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和草原生態建設,新建、改造30萬公里農村公路。實施糧食直補支出151億元。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補貼利息費用109億元。繼續實施家電汽車下鄉以及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補貼403.58億元。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建設,促進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支出81億元。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完善,全國1.3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中西部地區約1228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了生活費補助。落實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全面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將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政策,免除了440萬名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進一步提高城鄉醫療救助水平,補助94億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8.35億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達到24%。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標準以及優撫對象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支出215.62億元(1)。切實保障受災地區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適當提高因災農戶倒損住房恢復重建中央補助標準,支出137.69億元。對返鄉農民工等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加快推進了農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央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764.86億元,比上年增長38.9%。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農作物良種補貼覆蓋地域和品種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增加到12大類180個品目。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推動優勢特色和安全高效農業發展。當年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411.72萬畝,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11.2萬噸。農業林業保險保費補貼支出67.77億元,累計參保農戶達到1.3億戶次。創新財政扶貧開發機制,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補助資金260億元,覆蓋扶貧對象3597萬人。

2006年至2010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5年,按照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等幾個渠道對三農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稱為“三個高于”。隨后幾年中,從“三個高于”到“三個繼續高于”,再到“三個明顯高于”“三個大幅度增加”和“確保三個優先”,目的就是逐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新農村建設前的2005年,中央財政支農支出為2450.3億元,到2010年,這個數字為12387.6億元,比2005年高出9937.3億元,增幅達405.6%,支農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例也從7.2%上升到9.8%。2006—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支農支出52164.9億元,超過過去任何一個時期,創歷史新高。具體情況及主要投向見表2.6、表2.7與圖2.6。

表2.6 2006—2010年新農村建設以來全國財政收支與農業收支

資料來源:2011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圖2.6 2006—2010年全國財政支農資金情況

資料來源:同表2.6。

表2.7 2006—2010年財政支農支出主要投向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11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五年來,得益于大量財政資金的支持,糧食主產區投入大量增加,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順利實施。各地加快了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加強了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堅持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四項補貼”政策取得了顯著效果。除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外,農民還得到了農資綜合直補。有效保護了其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截至2010年9月底,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業合作社34.3萬家,入社農戶2800萬左右,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1%。其中種植業40.4%,畜牧業30.9%。業務內容從過去信息服務拓展到農資供應、農技推廣、土肥植保、加工、儲藏和銷售服務等,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推進了農業專業化和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的經營。4萬多家合作社實施了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標準,2.4萬余家合作社通過了農產品的質量認證。在推進農業品牌化經營方面,全國有2.56萬家合作社設有注冊商標,1.1萬家合作社與超市和流通企業建立了產銷關系,實現了對接,其中農業部直接幫扶實現農超對接的合作社有2000多家。一些合作社成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供應商,部分產品出口到東南亞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宣武区| 莱州市| 监利县| 全南县| 盱眙县| 清新县| 睢宁县| 南木林县| 长宁县| 舒兰市| 思茅市| 德安县| 德格县| 穆棱市| 仁化县| 惠水县| 青田县| 南充市| 喀喇| 张家港市| 德庆县| 砚山县| 台北市| 包头市| 七台河市| 忻州市| 五寨县| 潍坊市| 新营市| 西贡区| 榆林市| 渭南市| 布拖县| 铜鼓县| 韩城市| 集贤县| 河津市| 鄯善县| 天门市|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