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新農村建設資金配置效率研究作者名: 龍菊本章字數: 817字更新時間: 2020-04-07 10:16:19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一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外來人口較多的城鎮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二是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子女的上學問題。
三是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如“三減免、三補貼”、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四是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因地制宜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供應工作。
- 我國自貿試驗區國際航運市場準入制度研究
- 中國新能源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研究
- 經濟學21世紀經濟與管理精編教材經濟學房地產經濟學系列城市土地經濟學
- 浙江時尚產業調研與品牌發展路徑
- 2020—2021年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藍皮書(精裝版)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龍鳳村卷:“一市五金多套餐”的精準扶貧機制
- 舌尖上的經濟學
- 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選擇
- 規劃引導與農業發展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叢書)
- 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數字化進程
- 中國能源經濟展望 2015:綠色財稅與綠色體格體系制度設計及改革路線圖
- 再制造集成物流網絡優化:理論與方法
- IT服務管理標準理解與實施GB/T 24405.1(IDT ISO/IEC 20000-1)實用指南
- 渝萬高鐵沿線城市經濟發展研究
- 軌道交通公益性與經營性平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