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報告2017
- 鄭長德主編
- 5663字
- 2020-04-07 10:21:07
中文摘要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報告》(2017)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的年度成果,得到了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國家民委領軍人才計劃項目、四川省教育廳創新團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4TD0048)的資助。
成立于2006年的中國西部民族經濟研究中心,2014年獲批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中心自成立以來,充分體現學校“為少數民族服務,為民族地區服務,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辦學宗旨,把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作為核心研究領域,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普通的發展理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區情結合起來,從綜合、宏觀的角度和戰略的高度,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矛盾和熱點展開研究,已形成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地區金融發展、民族地區旅游經濟與文化發展等穩定的研究方向。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報告》緊密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或重大問題開展對策性、前瞻性研究,分主題每年出版一期。《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報告》(2017)的主題是“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與民族地區經濟地理重塑”。本報告的主要結論是:
一、以空間集中促進民族地區產業布局優化
空間集中的實質是經濟活動的集中,是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發展,因此,空間集中需要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而非農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集聚力最強。所以,針對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一是要延伸農牧業產業鏈,大力發展以農業資源為基礎的加工工業;二是在資源型工業的發展中,特別注意資源型工業的深加工,加強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建立工業園區,加快制造業的發展;三是要特別重視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產業關聯效應和乘數效應,提升產業集聚力。
第一產業依托民族地區資源優勢集中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傳統的農業結構轉型及其空間布局優化。一是促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盡快形成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形成農戶—農業基地—龍頭企業的三級利益聯結機制。加大農產品深加工力度,形成具有民族地區特色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提高農業競爭力,使農業盡可能多地從農業產業鏈條和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入。三是促進農業人口向縣城、中心鎮集中,走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并舉的路子,實現一、二、三產業互動和城鄉經濟共融。
第二產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集群化戰略和產業升級戰略,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建設產業基地。例如,呼包鄂地區建設能源、煤化工基地、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及北方地區重要的冶金和裝備制造業基地;寧夏沿黃經濟區建設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黔中地區建設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煙草工業基地、綠色食品基地。
第三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將長期存在,大力發展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潛力大的服務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高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旅游業發展充分發揮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優勢,堅持實施旅游精品戰略。利用人力資源優勢,著力培育對勞動力具有極大吸納能力、提供較多就業崗位、產業鏈比較長、附加價值較高的現代服務業。積極打造休閑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為生產環節服務的現代金融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充實房地產、餐飲業、社區服務業及其他生活服務業,使經濟區現代服務業落后的狀況有明顯的改善。例如,廣西北部灣地區建設面向東盟國家的國際性物流基地和商貿基地。
二、促進民族地區產業集聚,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區
民族地區各省區應積極促進產業集聚,規劃產業集聚與配套發展集聚區或集聚基地,明確集聚區或基地的主導產業及產業鏈,引導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之間在技術、產品等方面配套,吸引新的同類或相關企業進入。發展產業園區、集聚區、基地和產業化發展項目,統籌引導,用產業集聚與配套發展規劃引導企業向集聚化方向發展,增加產業集聚效應,形成區域分工有序、相互協作、前后配套、聯結緊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與配套發展格局。
到2020年,民族地區產業集聚將形成幾個重點開發區:川滇黔接壤區能源資源重點開發區、青新盆地油氣資源重點開發區、呼包鄂能源礦產重點開發區、廣西北部灣國際物流與外貿重點開發區。到2020年,民族地區主要形成三個方面的特色產業集聚:特色農業資源集群、資源型礦產集群、制造業集群。特色農業資源集群主要指新疆、內蒙古、西藏等地的西部畜牧業集群,廣西、云南等地的華南熱帶作物產業集群。資源型礦產集群主要包括新疆塔里木、青海柴達木的油氣產業集群,呼包鄂地區的能源、煤化工集群,云貴地區的礦產集群。制造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南貴昆地區。
三、進行民族地區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形成新型工業化布局
民族地區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要考慮民族地區環境承載能力。促進資源開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生產方式由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消耗、低排放轉變。圍繞優勢資源開發,利用資源優勢和已有的產業基礎,積極培育資源循環產業鏈,通過對資源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完善產業配套體系,著力培育發展接替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促進產業適度多元化,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盡快改變單純向外輸出資源的狀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能源、開發新材料,利用新材料開發生產新產品,實現資源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培育戰略型新興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把提升傳統資源型產業與大力培育戰略型新興產業相結合,如利用民族地區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使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
四、承接產業轉移,優化民族地區經濟空間結構
承接產業轉移是民族地區新時期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逐步發展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民族地區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和一些邊境地區應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次區域合作,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外包服務業,建設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在國內結構調整中,促進東部發達地區產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跨區域轉移到民族地區,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促進分工結構的優化,同時也便于民族地區發揮后發優勢,趕超發達地區。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時期,民族地區正面臨著產業轉移的大好時機,能否抓住這次機遇是民族地區縮小發展差距、振興經濟的關鍵。
培育好民族地區的產業承接能力。在民族地區選擇依托重要交通干線布局條件較好的區域,與東部發達地區合作建立產業園區、產業化基地以及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促進產業集聚,建立產業轉移平臺,并給予投資、信貸、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強東中西產業互動,通過承接產業和技術轉移推動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民族地區發展新興產業,構筑民族地區產業優勢,增強民族地區的產業支撐。在產業轉移中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民族地區并非所有地區都適宜大規模發展產業,所以承接產業轉移的對象應有所選擇;二是民族地區承接的產業并非一定是發達地區相對落后產業,可以轉移優質產業甚至是國際先進產業;三是不能盲目承接產業轉移,防止被東部淘汰的具有污染性的產業向民族地區轉移,不能盲目承接破壞環境的產業;四是選擇承接的產業要對民族地區內生增長起作用。
五、重點開發區以產業集群促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區域創新體系主要是在地理上相互分工與關聯的生產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系統,該系統支持并促進區域內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培育新的系統功能,實現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形成區域競爭優勢。產業集群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其他機構聚集在一定地理區域內,存在創新的條件和環境,集群有利于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擴散,有利于降低創新成本。民族地區政府可以選擇一些重點開發區,例如呼包鄂經濟區,通過實施積極的集群創導,制定促進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相融合的發展政策,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環境,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整體構建新的對外開放格局
“一帶一路”建設為民族地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提供了史所未見的歷史機遇。民族地區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地區和重要依托。內蒙古聯通俄蒙,是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核心區域;廣西與東盟國家有陸海相鄰的獨特優勢,是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貴州處于西南南下出海大通道的交通樞紐位置;地處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要道的云南,擁有面向“三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肩挑“兩洋”(太平洋、印度洋)的獨特區位優勢,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省份;西藏位于祖國的西南部,是面向南亞開放的大通道,對接“一帶一路”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推動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建設;青海是貫穿南北絲綢之路的橋梁和紐帶,是中國聯通南亞國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寧夏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1)。“十三五”及其以后一段時期,民族地區堅持開放引領發展的原則,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整體提高開放的總體水平,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南北四向開放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把民族地區建設成為我國向西、向北、向南開放的重要基地和充滿活力的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
首先要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先推進一批連接中國與中亞、東南亞、蒙古國和俄羅斯等國的重點礦區、產業園區、主要城市和毗鄰城市的重大鐵路、公路和機場項建設。推動鄰邊的民族地區的部分機場升級為國際機場,加快建設鄰邊民族地區國際航空港物流園區,構建聯通內外、安全通暢的國際大通道。積極推進鄰邊民族地區部分鐵路樞紐建設,建設中歐班列編組樞紐和物流集散轉運中心,支持“蘇滿歐”“鄭連歐”“蓉連歐”“中俄”等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推動開通從民族地區主要城市經重點口岸到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口岸布局,實施口岸升級改造工程,完善貿易通道和人員交往通關能力,促進口岸提質增效。
其次,深化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企業主導、政府推動、公平交易、互利共贏、統籌規劃、穩步推進的原則,深化對外貿易,適應國際需求結構的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優化貿易方式,擴大優勢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進對外貿易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加大對“走出去”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建立資源利用、加工制造、商貿物流、農業產業、科技研發基地和園區,積極對接沿線國家工業園區,不斷深化擴大經貿合作。支持企業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鼓勵建設進口商品城、進口商品直銷中心。
第三,加強人文交流。深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教育、文化、科技、醫藥衛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青年在對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鼓勵高等院校與沿線國家擴大合作。著力創作生產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區特點的對外文化精品,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利用重大外事活動和展會平臺,開展系列交流活動。
第四,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區位、資源和產業基礎以及政策等優勢,深化與港澳地區合作,擴大同沿線國家及大洋洲和北美洲發達國家的合作交流,不斷開創互利共贏的開放合作新格局。
七、發展邊疆經濟,促進民族地區邊境口岸經濟合理布局
民族地區陸地國境線占我國陸路邊境線的90%以上,與15個國家毗鄰。55個少數民族中,30多個民族聚居于陸地邊疆,30多個民族跨界而居。陸地邊境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功能和經濟、文化交流功能。(2)此外,廣西北部灣系民族地區唯一的沿海邊境地區。民族地區應積極參與國際區域合作,重點發展邊境貿易、進口原料加工、出口加工、國際物流與邊境旅游等,建設向西開放的出口商品基地,主動融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南亞地區等,打開向西開放之路,形成全方位開放合作新格局。向西南方向拓展,走向東南亞、南亞、非洲;向西方向拓展,走向南亞、西亞;向西北方向拓展,走向中亞、西亞、伊朗、土耳其。
民族八省區加強同毗鄰國家的貿易往來。如內蒙古同俄羅斯、蒙古,新疆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西藏同尼泊爾、印度,廣西同越南,云南同越南、老撾、緬甸。邊境中心城市是我國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是內陸省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邊境地區的交通樞紐城市。加強昆明、南寧對東南亞,拉薩對南亞邊貿的樞紐地位作用。烏魯木齊是面向中亞的重要交通樞紐和門戶城市,應發揮其作為溝通中亞和南亞陸路口岸、歐亞大陸橋重要交通節點的作用。重要的邊境口岸城鎮如滿洲里、二連浩特、瑞麗、景洪、河口、憑祥、東興、亞東、樟木、伊寧、喀什、阿圖什、塔城、博樂等,是國際能源物資通道上重要節點,國際經貿合作區建設的重要載體,應突出口岸地區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3)
此外,應注意廣西北部灣岸線資源開發與布局。加強規劃引導,北海、欽州、防城港整合成北部灣港后,要根據港口所在城市的性質、功能和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岸線資源開發與布局,通過行政管理、產權紐帶、聯盟經營等措施,整合北部灣港口資源,實現岸線資源有效配置,構建國際航運中心港口,形成分工合理的港口群,打通面向東盟國家的重要出海口,建立與海外的廣泛經濟聯系。
(1) 新華網.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2015-06-08.
(2) 鄭長德,羅布江村.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式[M].民族出版社,2010:68.
(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M].商務印書館,201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