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報告2017
- 鄭長德主編
- 1964字
- 2020-04-07 10:21:11
3.2 內蒙古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從2000—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的增長速度趨于放緩。圖3.1顯示,內蒙古自治區GDP的增速從2006年的18%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7.2%,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明顯,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檔,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模式。

圖3.1 2006—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增速(%)
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16)》。
3.2.1 內蒙古第一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總體看來,內蒙古農業發展的優勢主要在于土地資源優勢。內蒙古地廣人稀,人均耕地面積是全國的3.28倍,人均勞動生產率是全國的1.45倍。區域內農業初步形成以乳業、肉制品、絨、馬鈴薯、甜菜、草場飼料、沙產業和糧油果蔬多元化發展格局,其中牛奶、肉類、玉米、馬鈴薯產量均位于全國前列。此外,自治區還擁有一批先進的農業加工企業,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分別有38家和403家,農畜產品馳名商標45件,農產品加工輸出能力穩步提升,已初步形成農業發展的產業集群優勢(3)。
3.2.2 內蒙古第二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圖3.2反映,2015年農業增加值相比2001年的20.9%,下降了11.1%,占比9%,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增加值相比2001年的38.3%,上升了12.7%,占比51%,工業的上升呈現出波動狀態;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相比2001年的40.8%變化不大,占比40%,基本呈現出較為穩定狀態。三次產業結構從2001年20.9∶38.3∶40.8,調整到2015年的9∶51∶40,完成了從第一產業主導經濟發展轉變到第二產業支撐經濟發展的模式,進入了工業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

圖3.2 內蒙古2001—2015年三次產業貢獻率(%)
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16)》。
自治區實行的策略是將產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園區不斷向城市靠攏的方式,通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已經形成了以國家級開發區為引擎點(9個)、省級工業開發區為主體(55個)、盟市級和旗縣級開發區(31個)為補充的園區發展格局,集聚效應和示范作用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出來。
內蒙古戰略新興產業的工業生產總值已經達到682.63億元,占全區工業生產總值的11.8%。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4.2%。其中,呼和浩特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的通信、電子信息產業已初具規模,武川、裕隆、鄂托克蒙西工業區的新型建材產業成為全省建材生產示范基地,烏蘭察布的風電產業已經成為全國清潔能源生產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和赤峰的醫藥和生物技術產業鏈正在形成。圖3.3反映,內蒙古工業增加值從2001年的541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7939億元,增長速度較快,2015年全區第二產業總產值在全國排名第13位。

圖3.3 內蒙古2001—2015年工業增加值(億元)
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16)》。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已逐漸打破以能源型、資源型為主的單一工業結構,重化工業和高新技術工業共同發展局面逐漸形成。第二產業發展呈現出傳統產業、能源產業與戰略性技術產業多元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發展格局(4)。
內蒙古地理環境具有東西狹長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西部、東部兩個較為成熟和發達的工業經濟區單元。其中西部經濟工業區以包頭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鄂爾多斯市為核心,逐漸帶動阿拉善、己彥法爾、興安、通遼等相鄰幾個盟市的工業發展,大部分煤化工業與農畜產品在此加工生產,這一地區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地帶與重要組成部分。依托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資金優勢和地理優勢,目前,“呼包鄂”一體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依托區域地緣優勢,“東部經濟發達區”不斷加強與東北亞經濟圈的合作,在環渤海經濟圈、東北經濟圈的輻射下,不斷增強自身實力。目前,東部工業經濟區正在持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業園區整體承載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能源結構升級,推動傳統優勢特色產業迅速發展。
3.2.3 內蒙古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表3.1反映,內蒙古2000年第三產業占比為39.3%,而全國同期為39%,略高于全國水平,但是,2010年以來,內蒙古第三產業產值占比低于全國水平,并且,差距越來越大,2015年,內蒙古第三產業占比為40%,而全國同期為50.50%,差距高達10.5個百分點。因此,內蒙古第三產業發展規模不大,2000年以來,大多數年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見圖3.4)。
表3.1 全國、內蒙古2000—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對比(億元,%)

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16)》。

圖3.4 2001—2015全國、內蒙古第三產業貢獻率對比(%)
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16)》。
內蒙古第三產業的優勢部門在商業貿易、旅游業和服務業方面,金融業發展緩慢,缺乏支柱型的第三產業。旅游業是最具有風俗特點的服務業,但缺乏深度開發,且位置分散,整體規劃性較差。
3.2.4 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內蒙古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其對外貿易地區主要集中在邊境口岸地區和自治區的主要城市。隨著我國北疆開放戰略的逐步推進,內蒙古處于我國北疆的地理優勢逐漸顯現出來,外貿總額雖然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有所波動,但基本上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見圖3.5)。2005年內蒙古外貿進出口總值為51.62億美元,2015年為127.84億美元,增長速度較快。作為向北開放的橋頭堡,內蒙古被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范圍,在新的形勢下,內蒙古對外貿易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圖3.5 2005—2015年內蒙古進出口貿易對比(億美元)
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16)》。
3.3 內蒙古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分析
內蒙古地區既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全國貧困地區之一。雖然經濟在最近十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主要表現為:
3.3.1 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內蒙古自治區輕工業過輕、重工業過重;大型上市企業配套項目太多,小型企業配套支撐太少;能源、冶金、化工、煤炭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過大,高附加值、低污染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過小;面向終端的服務產業延伸不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落后、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消費對經濟貢獻較小、出口乏力等問題突出。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重化工業產出過剩、需求不足和結構體系不合理的問題更加突出,內蒙古自治區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面臨的難度更大。
現階段,推動內蒙古工業發展的引擎是煤炭產業,占第二產業生產總值近一半左右,由此產生了產業布局的單一問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產業格局。資源密集型工業占比過大會對非資源型的工業產生擠出效應,從而導致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工業發展落后的局面,多為通過資源開采得到廉價的原材料產品、通過初步加工得到廉價的初級工業品,長時間會形成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而這種模式會造成工業布局單一、生態環境成本高、經濟不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此外,雖然政府積極主動推進產業轉型,支持發展服務業,但給予新產業的資金投入量不足,對服務業的重視程度不夠。資金在傳統優勢工業的影響下難以流向第三產業,使資金得不到高效的利用。
3.3.2 自治區創新能力低下,創新動力不足
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內蒙古自治區的技術創新發展能力處于劣勢,產品研發制造能力較差,工業主要集中在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業及其他礦產工業、化工工業、乳制品產業,而高科技產業產量少,產值低。內蒙古僅比新、藏、寧、青、甘、貴六省(自治區)的科研投入高,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僅僅高于寧、藏、青三個邊疆省(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僅高于青、新、藏三個省(自治區)。
3.3.3 重要產業與行業的企業發展能力不足
區域內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聚群,小企業多且分散分布在自治區各盟市,產業聚集程度過低。政府傾向于對大企業的支持,而對中小企業的支撐不足,導致工業發展的鏈條缺失,市場活力較低,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但是推動經濟高速健康發展的主體是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行業以小型開放型企業居多,而內蒙古的髙科技企業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導致行業創新水平低下。
3.3.4 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布局不均衡
內蒙古產業重化工業化、資源化、產品初級化的問題非常突出。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內蒙古全區的主導經濟是煤炭經濟,地方中小型煤炭企業生產裝備落后,技術水平低下,生產能力和回采率低下,造成煤炭資源的利用率低下和消耗大。內蒙古第二產業的發展引擎是重化工業,2016年重化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70%以上,全區重化工業產品加工和發展層次低,精細化加工的產品少,對原材料的依賴強,最終工業產品以原材料和初級品為主。經濟粗放式發展、產業結構單一化問題十分明顯。隨著內蒙古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工業化率不斷提升,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服務業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內蒙古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之一。
截至2015年,呼和浩特市產值占全區GDP總量比重遠高于自治區內其他地區,呼包鄂占全區GDP的比重為56.76%,發展最慢的阿拉善盟占全區GDP比重僅為2.5%,產業布局嚴重不均衡。
3.3.5 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發展不可持續
雖然最近十幾年內蒙古經濟發展不斷加快,但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欠缺很多。例如供水、污水、排水和防洪設施建設,城市道路交通網,生活垃圾的處理,城市電網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明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從東到西植被景觀依次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沙漠,生態環境脆弱;工業化進程中,大量開采資源對環境破壞極大,特別是重化工業的發展和煤炭資源的開采,內蒙古露天煤礦集中在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等地,開采過程中易造成地表塌陷,不僅造成土壤流失,而且對周邊生活的居民水資源造成污染。自治區政府嘗試通過綠化的方法促進生態的恢復,但是收效甚微,當前要控制露天煤礦的開采和粉塵顆粒物的排放,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5)。
3.3.6 外貿依存度低,出口進一步增加受到的約束較多
圖3.6反映,內蒙古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以來都比較低,外貿依存度最高在2005年為10.7%,2013年最低,僅有4.4%。

圖3.6 2005—2015年內蒙古外貿依存度(%)
資料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2016)》。
內蒙古地理位置屬于我國北部少數民族地區,地區內雖然土地面積大,但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都落后,出口受到很大限制,僅僅能出口資源類產品。另一方面,內蒙古能源、冶金、裝備制造等重工業處于主導地位,但沒有形成競爭優勢,對出口的貢獻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