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研究:“五大發展”理念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 向琳
- 1236字
- 2020-04-07 10:03:59
第2章 關于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研究進展
2.1 發展質量的理論淵源
“質量”一詞出現在較多領域中,并表現出不同的含義。在現有文獻中,最早出現在社會學領域的“質量”是三國劉劭提出的,最初為資質器量之意。新華字典中關于“質量”的解釋是:事物、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如商品質量、教學質量、建筑質量等;其中:“質”為本體、本性、本質、品質、性質,“量”為能容納、禁受的限度,數的多少。
從質量的分類上看,經濟發展質量屬于宏觀質量,是相對于微觀(產品)質量而言的。對宏觀質量的研究是近些年來學者高度關注的熱點課題,但經濟發展質量的相關概念在學術界并未達成一致。本書認為,經濟發展質量就是在保持經濟發展速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創新性、開放性和共享性。
歷史上關于經濟發展質量的認識發生過較大的變化。從古典經濟學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經濟學界均認為經濟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研究的內容也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方式上,并得到不同的經濟增長路徑,其中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等古典經濟學家為代表。亞當?斯密認為經濟增長和國民財富的增加主要依靠增加資本和勞動力,并通過恰當分工提高勞動效率,市場能實現福利最大化,政府應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大衛?李嘉圖的經濟增長觀點與斯密類似,認為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價格能反映市場信息,在價格機制的引導下,高效率的企業獲得高利潤,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而西斯蒙第的經濟增長觀點則有所不同,他認為國家應該限制競爭和干預經濟,實行公平賦稅,控制人口生育等,以保障人們的生活和幸福。二戰以后,亞、非、拉眾多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各自選擇適合自身發展模式的道路發展經濟,從此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傳統的經濟學家在資產階級經濟理論體系和框架中研究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已經不能有效分析經濟的現狀和前景,為了適應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濟學體系中衍生了以研究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貧困等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發展經濟學,從此,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從根本上區分開了。
從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內涵來看,兩者的界定存在本質差別,其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較多的產品和勞務,使得該國家(地區)人均產出持續增加,用數量反映經濟增長總量和速度。經濟增長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來表示,現價GDP反映總量,不變價計算的GDP反映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主要受制于投資、勞動和生產率水平。而經濟發展質量側重的是最終福利的增加,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不僅包括經濟增長數量的增加,更多的反映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1)、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2)、經濟開放和共享程度提高等質的方面的變化。具體來講,經濟發展質量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社會福利、文教衛生、群眾參與經濟及社會發展程度等在內的各種結構的協調與優化,經濟發展是伴隨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結構變化(于紅英,2006)。我國“十三五”期間的五大發展理念,就是要在保持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保證速度和質量的協調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