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把字寫好:漢字書法源流、美學與技巧及其優秀傳統
- 梁承瑋
- 861字
- 2020-04-24 14:26:28
一、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不論哪種文字,都是因應人類實際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人類最早只能用肢體動作,如手勢;情感動作,如哭笑;和聲音動作如吼叫等來表達各種意識、感情和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出現表達統一信息的語言,然后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文字。不同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下的不同民族都曾有不同的文字,如古瑪雅文字、古埃及文字等,而能延續到今天的唯有我漢民族的漢文字,而其他的古文字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圖1-1 象形文字
據傳,漢字是黃帝時期倉頡整理先民原始記錄創造出來的,他“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跡,以代繩結,用書契以紀事。”所謂二象之爻、鳥獸之跡,指的就是方塊象形文字的源頭如人、田、火、月、山、木、口、日、水、力、目(見圖1-1);書契就是用刀灼刻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字,而后逐漸演變為不同時代不同形體的、貫穿明確法理延續的甲骨文→鐘鼎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隸書→魏晉時期的楷書(真書、正書)字體,這個連續的過程并無截然的時段分界,是按實際應用的需要而出現遞變、移行、融合、發展、進步、成熟、由繁到簡的過程,例如隸書形成的早、中、晚期含篆的成分由多而少,最后才獨立成體,楷書則是隨早、中、晚期含隸的成分減少而成。
有了象形文字后,漸漸出現以它們為元素的組合字,如以人字組合的你、他、余;以火字組合的灶、燈、焚;以木字組合的林、村、森等。組合字的這些元素(包括人、火、木、日等)稱為文,即“文字”的文。這種組文成字的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六種,統稱為“六書”。從象形到轉注是為適應客觀需要而逐漸衍變、發展、增加字數的,故每個字都可溯其來源。漢字有多少,沒有準確統計,《說文解字》收10516字(其中異體字1163個、部首540個)、《集韻》(宋代)53525字、《康熙字典》47035字、《中文大辭典》(臺灣)49905字、《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單音字14210個、《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收單音字14872個、《中華字海》(中華書局1994)85568字、還有總數近10萬字的說法。但常用漢字(大約3000字)已可滿足日常的需要。